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目前,中国社会的支撑技术从传统以工业技术为主转向以智能交通和通信技术为主,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源的集聚 ,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普及,已推促各行业集聚转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之所,更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市场需要的人才方向,把握时代之趋,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互联网加教育还是大数据加教育亦或是区块链加教育,教育界均已进入转型的边界区,大学城在进行顶层设计,全面布局之时,要是从思维方式上下功夫,立足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满足多种学习方式的空间需要。
学校最初的技术条件决定了上课是教学的主流方式,而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显然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变化,不同的环境下会催生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更为提倡的是极简性、便捷的模式,接收知识的形式也不例外。
靠勤学苦读积累循序渐进的学习已经不再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普遍方法。激励和驱动学习的自主性应该是高校主要的引导方向,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课这一种学习方式,在未来,人工智能的竞技场上,人类想领先,教育必须在思维领域做出重大突破。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校园布局有更多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高校大学城在大空间、大水面的基础上形成以点、线、面为结构的景观空间布局。其实也是传统的每所高校都会有的教学区、生活区等功能分区。而现在技术革命也必将引起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实我们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变化中了,所以现有的传统式的校园空间格局已经不再适应目前的发展趋势,就诸多学校而言,每每上下学时,学生在东西区域迁徙式的大规模移动给生活、交通带来诸多不便;原本单一的食堂就餐模式演变为足不出户以外卖为主的餐饮习惯…诸如此类都意味着校园未来空间的规划发展要着重考虑如何为各种学习方式提供空间可能,不同的功能空间要如何整合优化。更引发我们思考的是 ,该如何解决师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求,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之间的矛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现实情况,我们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场地的核心内容分为景观生态系统规划、校园交互空间的整合 、屋顶地下等立体空间、绿色智慧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
1.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区域环境和谐的有效保障,不仅要立足校园生物多样性、植被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还要结合智能技术,将灯光调光控制、电动喷淋、背景音乐、监控系统、报警系统等集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控制,进行个性化场景定制,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提高景观异质性,建立生态美学。创造高品质、修身养性的学习环境。
2.校园交互空间的整合
建筑因其大尺度,非临时性和物质性,在结构上很难实现大尺度的互动,但校园是传播知识、接受知识的平台,是给人提供视觉体验,创造幸福的场所,是具备社交属性。在组织空间时,将室内和周围景观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具体且动态的元素,以实现教学与生态学管理的目的。
3.屋顶地下等立体空间的开发
屋顶作为灰色地带是一种巨大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绿化不仅有效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益,减轻雨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增加绿地率,改善城市景观,还能丰富物种多样性。地下空间的利用,对区域内健康,生态,节约,智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有效解决拥挤,堵车等诸多城市病的问题。
4.绿色智慧交通系统的建立
未来,校园内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实现高可达性,以共享单车为补充实现便捷性。建设智能停车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共享单车系统、以实现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智慧交通系统。
当下科技发展带动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校园做为社会缩影,从生态系统、交互空间整合、屋顶地下等立体空间,绿色智慧交通系统等方面可做探索性研究,将其作为推动工作的示范点,不仅激发科研方面的活力,还能减少社会试错成本,及时完善技术不足,加速社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美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耀武.城市规划—科学与乌托邦的统一【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年会论文集. 【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论文作者:高健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空间论文; 校园论文; 景观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方式论文; 天津论文; 系统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