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弧底梯形断面渠道在夹马口灌区续改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滕凯,张丽伟[1](2013)在《弧底梯形渠道收缩水深计算方法的简化》文中提出弧底梯形断面明渠收缩水深的计算需完成超越方程求解,针对传统算法(图解法、试算法)存在的计算过程繁琐、成果精度不高等问题,对弧底梯形断面明渠收缩水深基本计算方程变形、整理后的超越函数进行优化拟合替代,以最小标准剩余差为目标函数,在工程适用的参数范围内,经逐次逼近拟合分析及计算得到了表达形式简单、求解精度较高的近似公式.利用该公式计算弧底梯形断面明渠收缩水深,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了计算精度.
滕凯,张丽伟[2](2013)在《弧底梯形明渠临界水深的简化计算法》文中提出弧底梯形断面明渠临界水深计算需完成高次方程求解,无法直接获得。针对目前传统算法及近似算法存在的计算繁琐、成果精度不高,利用微机编程获解又不便于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应用等问题,通过对弧底梯形断面明渠临界水深计算公式的数学变换,采用优化拟合的方法,以标准剩余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在工程实用范围内,经逐次逼近拟合获得了计算简捷、成果精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简化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实际推广意义。
马丹妮[3](2013)在《大尺度弧底梯形渠道冻胀破坏机理的新剖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是总量丰富但是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利用率低。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6%,但是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水量的10%左右,因此在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建立节水型社会、修建节水建筑物势在必行,其中对渠道进行衬砌处理是减少输水过程中水量损失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冬季冻结膨胀、春季融化回落,导致了基土上衬砌板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开裂破坏。本文以水利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设立的“大型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结构抗冻性能研究”(项目编号:20081015)项目为依托,对原型原位试验渠道的十四种不同衬砌板处理方式进行了两个冻融期的观测,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前人己有的冻土规律、冻胀机理、衬砌板破坏的主要因素、力学及有限元模型模拟,基于试验中的新发现:同样条件和尺寸参数的同厚度同配置衬砌板,一块出现裂缝而另一块完好但是出现渠顶部分基土分离的现象。因此本文将施工质量的好坏加入衬砌板开裂与否的因素之一,同时在现有的力学模型基础上加以新的思路,即认为在施工质量均匀较好时衬砌板在基土冻胀作用下被顶托起后出现基土与衬砌板分离,但是对质量一般的衬砌板在被悬起后在重力产生的拉应力作用下开裂,应力释放后上部衬砌板重新回落到基土上,形成冻胀裂缝。同时本文以此建立新的衬砌板冻胀破坏力学模型,编写VB程序模拟,通过已有的试验结果验证这一思路,结果基本符合实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薄型(10cm以下)混凝土现浇衬砌板中设置铅丝网的防渗体,其开裂宽度小于未设铅丝网的;而对于厚型(10cm以上)混凝土衬砌板,其开裂宽度主要由厚度决定,所以配置铅丝网的开裂宽度反而大于未配置的。(2)板下设置土工膜的衬砌板,其开裂程度大于未设置的;(3)预制混凝土衬砌板的开裂程度大于现浇板,且预制件的尺寸越小,裂缝的数量越多,宽度越大。(4)衬砌板的开裂宽度与板的厚度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随衬砌板板厚的增加而变大;同时开裂宽度与积温的负值也成正比(5)衬砌板越厚,在一个冻融期末的裂缝残留量越大,开裂位置越低。(6)衬砌板浇筑时在板面1/3水深处提前设置一道纵向变形缝也可以防止开裂,但是施工程序较其他复杂,增加施工成本。(7)根据程序预测结果,如果在施工质量一般时,可以将衬砌板做成上薄下厚的不等厚的形式来减小混凝土用量。
滕凯,周辉[4](2012)在《弧底梯形明渠正常水深的简化计算法》文中指出弧底梯形断面明渠正常水深计算涉及高次方程求解,无法直接完成。由于目前工程上采用的试算法及图表法存在计算烦琐且精度不高问题,而利用计算机求解又涉及编程不便实际应用。本文采用多参数优化拟合的方法,以标准剩余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在工程适用参数范围内,经逐次逼近拟合计算获得了表达形式简单、求解精度较高的近似公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肖旻[5](2011)在《塔里木灌区防渗渠道破坏机理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塔里木灌区的现有衬砌渠道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衬砌渠道,实地监测试验期间的气温变化过程,渠道基土的地温、冻深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确定各项目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分析引起渠道破坏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探明灌区防渗渠道冻胀破坏的基本规律和渠道基土在越冬期的地温特点及冻深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灌区特殊的气温、水分和土质条件,对梯形渠道衬砌结构及其所受荷载做了合理的简化,进而对梯形渠道砼衬砌的冻胀破坏进行了力学分析。最后,综合实地监测和力学分析的成果,并参考国内外防冻胀工程设计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提出适合本灌区推广和应用得防渗防冻胀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灌区冬季漫长,温度下降缓慢且负温持续时间长。其气温特征总体表现为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较低但变化较平稳,白天随着日出或日落的开始而迅速升高或降低。(2)由于塔里木灌区降水量稀少且大部分渠道没有冬季行水,土壤冻前含水率一般维持在15%~25%之间,多数渠道的渠基土在冻胀过程中主要是水分迁移量对冻胀程度的强弱起决定作用,从而渠基土层同地下水位之间的距离成为其冻胀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3)渠道基土的表层地温在一日内出现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且总体上土层的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依据王正中等在建立冻胀力学模型时,避开对复杂的冻土物理力学特性和水分迁移相变的讨论,通过适当假定冻胀冻结力分布,集中对渠道衬砌结构受力进行分析的思路对梯形砼衬砌渠道进行了力学分析。根据塔里木灌区特殊的气温、水分和土质条件,完善和修正了相关的假设和计算公式。如针对渠基土层同地下水位之间的距离成为其冻胀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实际情况,在计算渠道坡板冻结约束反力和内力弯矩时都没有忽略坡板切向冻结力产生的弯矩。从而在计算内力弯矩时渠道坡板和底板连接处弯矩为零,也证明了将渠道坡板和底板复杂的相互作用简化为铰结的处理是合理的。(5)针对小尺寸梯形渠道尺寸较小、整体性较大尺寸渠道优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坡板法向冻结合力作用点位置的计算方法,从而在力学分析时不必再采用该作用点位置位于坡板顶端这一并不确切的假设。并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恰格拉克东干渠为例,算得小尺寸渠道冻结合力作用点位置约在距渠道顶端1/3坡板长处,并算的该渠道最大弯矩位置(即最易断裂处)在距坡板底部约1/3坡板长处。
张永辉[6](2010)在《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结构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地表土壤冻结,春季融化,经历周期性的冻融。这种周期性的冻融使许多坐落在土基上的输水渠道防渗体产生不同部位、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冻融破坏。山西省地处这种季节性冻土区,渠道衬砌冻融破坏严重,现有的骨干建筑的50%、渠系建筑物的40%的和渠道衬砌体的32%受冻融而破坏。本文以水利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设立的“大型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结构抗冻性能研究(编号20081015)”项目为依托,基于历时两个冻融期,原型原位对梯形渠道弧形底十四种不同混凝土衬砌体的观测,较系统地研究了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衬砌冻胀特性,揭示了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衬砌体的冻胀规律;分析了冻胀机理、影响衬砌体冻胀的主要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比较了不同渠道衬砌形式的抗冻胀效果和优缺点;提出了试验区气候条件下的渠道衬砌优化方案;建立了以冻结温度、渠道断面和衬砌体尺寸等为参数的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衬砌抗冻力学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编写了渠道衬砌体应力计算和配筋程序。研究结果表明:⑴整个越冬期,渠基表土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而深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相对稳定。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升高,同一时间,同一深度处地温值由渠道底部至顶部逐渐升高。土壤含水量与冻结指数和地温、地温与冻结指数间均存在二次多项式相关关系。⑵沿渠道坡面衬砌板冻胀位移量大小不等,渠顶处位移最小,而靠近渠底位移量最大,渠底有较明显的垂直位移。阳坡冻胀破坏产生的裂缝较少,阴坡衬砌产生裂缝较为普遍,开裂部位集中在底板弧形角与坡板连接处。冻胀位移量和冻结指数和板下土壤温度存在三次多项式相关关系。裂缝宽度与冻结指数存在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板下土壤温度存在指数函数关系。⑶渠道混凝土衬砌是否配置铅丝网对于冻胀位移量和裂缝宽度有较大影响。不同衬砌处理的板下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冻胀位移量存在差异。比较分析后认为设置纵向缝并铺设土工膜的20cm厚混凝土现浇板和铺设置土工膜并配置铅丝网的8cm厚混凝土现浇板是该地区最优的两种衬砌方案。⑷采用冻胀力学模型程序对梯形渠道弧形底的设计进行辅助计算是可行的。以土壤温度、渠道坡角、渠道尺寸及其他参数作为模型计算的变量可获得与工程实际相符的结果。本课题以汾河一坝灌区西干渠野庄段渠道防渗体抗冻胀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衬砌板结构类型与抗冻胀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汾河灌区进行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水工建筑物抗冻胀设计理论的进步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方法手段的有限性,许多方面的问题还停留在定性研究的水平上,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李刚军[7](2009)在《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通过各种节水措施的综合应用来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是依据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对宁夏引黄灌区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水价形成机制等农业、工程及管理节水措施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引黄灌区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型、提出了水权分配方案,目的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不同地区典型的作物灌溉试验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给出了宁夏主要地区春小麦、麦套玉米、玉米等主要旱作物的节水灌溉制度,为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技术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扬黄灌区玉米实行有限灌溉技术,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引黄灌区。(2)通过对不同材料和不同衬砌型式渠道防渗、防冻和经济分析,得出了适合宁夏地区的干、.支、斗农渠的10种典型的节水工程模式,并给出了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未来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选择合适的衬砌型式提供了技术支撑。(3)依据现行水价政策,实行农业供水成本定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充分考虑农民支付能力并结合宁夏农业供、用水基本特点的前提下,逐步将农业用水价格提高到与供水成本相适应的水平。采用分配系数法分析测算的2010年自流灌区供水水价分别为:农业种植6.37分/m3,水产养殖业6.8分/m。,高耗水经济作物6.59分/m3;扬水灌区供水水价分别为:固海22.77分/m3,盐环定27.26分/m3,红寺堡22.52分/m3,固海扩灌22.77分/m3,可作为宁夏农业水价调整的技术依据,以实现通过水价作为杠杆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4)以宁夏的5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建立了AHP法与TOPSIS法相结合的水权初始分配模型,确定了符合宁夏引黄灌区实际的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并利用MATLAB编程对宁夏引黄灌区的水权初始分配比例进行计算。求得宁夏五个地级市初始水权配置比例M1、M2、M3、M4、M5分别为0.387、0.2175、0.2433、0.1521、0.1341,据此对黄河干流耗水指标37亿m3进行了分配,其结果与现状基本吻合,方法可行。关于县级初始水权再分配(即水权的空间配置),仍采用AHP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地级市内建立空间水权配置模型,将宁夏引黄灌区总引黄初始耗水权37亿m3及相应的引水权逐级分配到各个县,得出宁夏14个县多年平均、来水频率分别为75%和95%条件下的耗水权、引水权空间分配方案。本文还对初始水权在各行业之间的分配(行业配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高玉芳,张展羽[8](2005)在《弧形底梯形渠道实用经济断面计算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用经济断面是在水力最佳断面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比较宽浅的断面。根据弧形底梯形渠道的水力最佳断面计算公式推出其与某一断面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实用经济断面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步骤。
葛树东[9](2004)在《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型式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季节冻土区防渗渠道冻害情况调查和分析,在总结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土的冻胀机理及特征,研究了渠道冻害成因特点与规律,从结构破坏形式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合理且抗冻胀的新型渠道防渗结构型式,从而为季节冻土区防渗渠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提出的抗冻胀结构型式,是以优化结构为主,刚柔结合,并利用防渗材料所具有的防渗与排水的功能控导渠基土水分。此类结构型式渠道具有:抗冻害能力强,造价低,易于施工等特点。 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选题的背景;我国灌区渠道防渗的状况;土冻胀机理和规律;抗冻胀渠道的结构型式;新型结构形式工程实例;总结与展望。
解敬之[10](2004)在《砼弧底梯形防渗渠在灌区节水改造干渠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弧底梯形渠在夹马口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弧底梯形渠的优点,总结了防渗设计与施工设计要点。
二、弧底梯形断面渠道在夹马口灌区续改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弧底梯形断面渠道在夹马口灌区续改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弧底梯形渠道收缩水深计算方法的简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收缩水深的基本计算方程 |
1.1 收缩水深计算公式判别 |
1.2 收缩水深发生在弧底圆弧内 |
1.3 收缩水深发生在弧底圆弧外 |
2 收缩水深近似公式及精度分析 |
2.1 拟合公式的建立 |
2.2 拟合公式的精度分析 |
3 应用举例 |
4 结 语 |
(3)大尺度弧底梯形渠道冻胀破坏机理的新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渠道防渗体冻胀破坏机理研究的意义 |
1.2 混凝土渠道冻胀破坏机理的概述 |
1.2.1 国内外冻胀机理的研究动态 |
1.2.2 渠道衬砌结构冻胀受力特征模型模拟研究 |
1.2.3 国内外渠道冻胀工程技术研究实例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原型试验条件与方案 |
2.1 原型试验段自然概况 |
2.2 试验区气候条件 |
2.3 试验段渠道基土土壤条件 |
2.3.1 土壤颗粒级配 |
2.3.2 土壤水分条件 |
2.4 试验方案与方法 |
2.4.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4.2 试验方案 |
2.4.3 测试方法 |
第三章 原型试验结果分析 |
3.1 开裂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
3.2 开裂程度与防渗体处理方式的关系 |
3.2.1 铅丝网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
3.2.2 土工膜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
3.2.3 浇筑形式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
3.3 开裂程度与板厚的关系 |
3.4 结论 |
第四章 衬砌渠道的破坏机理的分析 |
4.1 冻土的基本概念 |
4.2 土体的冻胀机理 |
4.2.1 冻土中水分迁移 |
4.2.2 成冰过程 |
4.2.3 影响土体冻胀的主要因素 |
4.3 渠道的冻胀破坏特征 |
4.3.1 基土的冻胀规律 |
4.3.2 渠道衬砌体破坏特征 |
4.4 衬砌体破坏的物理模型 |
4.4.1 根据力学平衡建立模型 |
4.4.2 根据有限元模拟建立模型 |
4.5. 渠道衬砌板开裂机理新剖析 |
4.5.1 模型的简化假设 |
4.5.2 模型的基本机理 |
第五章 程序设计 |
5.1 程序界面与使用说明 |
5.2 模型计算与程序应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附录 |
(4)弧底梯形明渠正常水深的简化计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常水深的基本计算方程 |
1.1 正常水深计算公式判别 |
1.2 正常水深发生在弧底圆弧内时 |
1.3 正常水深发生在弧底圆弧外时 |
2 正常水深的近似计算公式 |
2.1 拟合公式的建立 |
2.2 拟合公式的精度分析 |
3 应用举例 |
4 结语 |
(5)塔里木灌区防渗渠道破坏机理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体冻胀理论与冻胀模型 |
1.2.2 渠道衬砌结构的冻胀受力特征及破坏规律 |
1.2.3 混凝土衬砌渠道的防冻胀措施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水资源现状 |
2.3 气候背景概述 |
第三章 渠道冻胀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1 温度条件 |
3.1.1 灌区的气温特征 |
3.1.2 灌区渠道基土的地温变化特征 |
3.2 土壤质地 |
3.3 渠道基土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梯形渠道混凝土衬砌冻胀破坏的力学分析 |
4.1 荷载分析 |
4.1.1 冻胀力 |
4.1.2 冻结力 |
4.2 梯形渠道混凝土衬砌冻胀破坏的特征和机理分析 |
4.3 简化假设和计算简图 |
4.3.1 基本假设和简化 |
4.3.2 计算简图 |
4.3.2.1 渠坡板的计算简图 |
4.3.2.2 渠底板的计算简图 |
4.4 梯形渠道混凝土衬砌冻胀破坏的力学分析 |
4.4.1 一般梯形渠道的冻胀破坏力学分析 |
4.4.1.1 渠坡板内力计算 |
4.4.1.2 渠底板内力计算 |
4.4.2 小尺寸梯形渠道边坡板法向冻结合力作用点位置的计算 |
4.5 塔里木灌区典型渠道的冻胀破坏力学分析 |
4.5.1 尺寸较小的梯形砼衬砌渠道(以恰格拉克东干渠为例) |
4.5.2 尺寸较大的梯形砼衬砌渠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治渠道冻胀破坏的工程措施 |
5.1 渠道冻胀防治的基本原则 |
5.2 渠道冻胀的防治措施 |
5.2.1 渠道基土换填措施 |
5.2.2 保温隔热措施 |
5.2.3 结构性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结构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输水渠道衬砌冻胀破坏机理及其防冻胀破坏技术研究动态 |
1.2.2 输水渠道衬砌形式的发展与研究动态 |
1.2.3 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衬砌形式的研究动态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的技术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型试验条件与方案 |
2.1 原型试验段自然概况 |
2.2 试验段区域气候条件 |
2.2.1 气候条件概述 |
2.2.2 气温 |
2.3 试验段渠床土壤条件 |
2.3.1 土壤质地 |
2.3.2 土壤含水率 |
2.3.3 地下水位 |
2.4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4.1 渠床土壤含水量测试设备与仪器 |
2.4.2 渠床地温测试设备与仪器 |
2.4.3 冻胀位移量测试设备与仪器 |
2.4.4 气象数据观测 |
2.5 试验方案与方法 |
2.5.1 试验方案 |
2.5.2 测试方法 |
第三章 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体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特性 |
3.1 防渗体板下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性 |
3.2 防渗体板下土壤含水量与温度(气、土)温度间的关系 |
第四章 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体下的温度变化特性 |
4.1 防渗体板下温度变化的基本特性 |
4.1.1 防渗板下温度的影响因素 |
4.1.2 土壤温度的周期性变化 |
4.1.3 气温对防渗板下地温的影响 |
4.2 防渗体板下温度随渠道深度的变化特性 |
4.3 防渗体厚度对板下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 |
4.4 防渗体类型对板下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 |
4.4.1 防渗体下加铅丝网与不加铅丝网对板下地温影响 |
4.4.2 防渗体下加土工膜与不加土工膜对板下地温影响 |
4.4.3 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混凝土防渗板下地温比较 |
4.5 防渗体板下土壤温度与气温间的关系 |
4.5.1 防渗体板下土壤温度与冻结指数间的关系 |
4.5.2 防渗体板下土壤温度与气温间的关系 |
第五章 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体冻胀位移量变化特性 |
5.1 防渗体冻胀位移量变化的基本特性 |
5.2 防渗体冻胀位移量随渠道深度的变化特性 |
5.3 防渗体厚度对冻胀位移量分布的影响 |
5.4 防渗体类型对冻胀位移量分布的影响 |
5.4.1 防渗体下加铅丝网与不加铅丝网对冻胀位移量影响 |
5.4.2 防渗体下加土工膜与不加土工膜对冻胀量分布的影响 |
5.4.3 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混凝土防渗板对冻胀量分布的影响 |
5.5 防渗体冻胀位移量与气温、板下温度间的关系 |
5.5.1 防渗体冻胀位移量与冻结指数的关系 |
5.5.2 防渗体冻胀位移量与板下温度的关系 |
第六章 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体冻胀破坏的特征 |
6.1 防渗体冻胀破坏的基本特征 |
6.2 防渗体冻胀破坏裂缝的位置 |
6.3 防渗体冻胀破坏裂缝的宽度 |
6.3.1 不同处理防渗体裂缝宽度的差异 |
6.3.2 裂缝的宽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6.3.3 裂缝的宽度随气温和地温的变化规律 |
第七章 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体冻胀力学模型及程序设计 |
7.1 力学模型假设及简化 |
7.2 力学模型的建立 |
7.3 程序设计 |
7.4 模型计算与程序应用 |
7.5 模型验证 |
第八章 不同衬砌形式比较及方案优化 |
8.1 不同衬砌形式防冻胀效果比较与评价 |
8.1.1 防冻胀效果比较 |
8.1.2 防冻胀效果评价 |
8.2 不同衬砌形式在施工及工程造价方面比较与评价 |
8.3 方案建议 |
8.4 方案优化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附录 1 |
(7)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作物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现状 |
1.3.2 工程节水机理及模式研究现状 |
1.3.3 宁夏水价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
1.3.4 宁夏引黄灌区水权分配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宁夏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宁夏水资源状况 |
2.1.1 主要水文气象要素 |
2.1.2 宁夏水资源量 |
2.1.3 黄河宁夏段水资源状况 |
2.2 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 |
2.2.1 引黄灌区水资源状况 |
2.2.2 引黄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3 井渠结合灌区 |
2.4 引黄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3 宁夏引黄灌区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
3.1 贺兰山东麓淡灰钙土地区春小麦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
3.1.1 试验区基本情况 |
3.1.2 试验处理设计与试验小区布置 |
3.1.3 田间耕作管理情况 |
3.1.4 试验观测 |
3.1.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6 试验结论 |
3.2 青铜峡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
3.2.1 试验区基本情况 |
3.2.2 试验处理设计 |
3.3 宁夏灌区旱作物相关研究成果 |
3.3.1 春小麦适宜灌溉制度 |
3.3.2 麦套玉米适宜灌溉制度 |
3.3.3 单种玉米适宜灌溉制度 |
3.4 有限灌溉技术优势初探 |
3.4.1 红寺堡灌区玉米有限灌溉技术试验结果 |
3.4.2 贺兰山东麓淡灰钙土地区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结果 |
3.4.3 有限灌溉技术优势初探 |
3.5 本章小结 |
4 灌区工程节水机理及模式研究 |
4.1 宁夏灌区干渠现状 |
4.1.1 衬砌型式 |
4.1.2 衬砌现状 |
4.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4.2.1 研究目的 |
4.2.2 主要研究内容 |
4.3 试验方案设计 |
4.3.1 试验段基本情况 |
4.3.2 试验方案设计 |
4.4 渠道衬砌技术研究 |
4.4.1 不同材料防渗衬砌渠道水利用系数 |
4.4.2 不同衬砌型式的防渗效果 |
4.5 衬砌渠道防冻胀技术研究 |
4.5.1 衬砌渠道防冻胀试验研究 |
4.5.2 防冻胀效果评价 |
4.6 经济效益分析 |
4.6.1 工程造价分析比较 |
4.6.2 技术经济分析 |
4.7 宁夏灌区工程节水模式研究成果 |
4.7.1 节水工程基本模式 |
4.7.2 节水工程技术要求 |
4.7.3 节水工程经济技术指标 |
4.8 本章小结 |
5.灌区水价形成机制研究 |
5.1 宁夏引黄灌区供水水价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
5.1.1 引黄灌区农业水价回顾 |
5.1.2 现行水价 |
5.1.3 国内同类灌区水价状况 |
5.1.4 现状水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5.2 供水成本费用测算 |
5.2.1 自流灌区 |
5.2.2 扬水灌区 |
5.2.3 井渠结合灌区 |
5.2.4 沟道工程 |
5.2.5 灌区供水成本分析 |
5.3 供水价格研究 |
5.3.1 灌区用水户水费承受能力研究 |
5.3.2 灌区供水户良性运行所需成本分析 |
5.3.3 供水价格测算 |
5.4 灌区供水价格制定 |
5.4.1 水价制定原则 |
5.4.2 农业供水水价制定方法 |
5.4.3 水价制定 |
5.5 小结 |
6 宁夏水权分配及应用研究 |
6.1 水权分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6.1.1 水权初始分配模型的构建 |
6.1.2 "AHP+TOPSIS"模型在区域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应用 |
6.1.3 结果分析 |
6.2 宁夏水权空间配置研究 |
6.2.1 引黄灌区各县水权空间配置模型 |
6.2.2 宁夏引黄自流灌区水权空间配置方案 |
6.2.3 宁夏扬黄灌区水权空间配置方案 |
6.2.4 水权空间配置结果分析 |
6.2.5 不同来水频率下的县级单元水权空间配置 |
6.3 宁夏水权行业配置初探 |
6.3.1 行业现状水平年水量配置方案 |
6.3.2 行业规划水平年水量配置预测 |
6.3.3 水权行业配置影响指标体系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7 实证应用 |
7.1 水权分配在水量调度中的应用 |
7.1.1 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宁夏引黄灌区水量调度方案 |
7.1.2 2006年正常来水年份下的宁夏引黄灌区水量调度分配方案 |
7.1.3 2007年一般干旱年份下的宁夏引黄灌区水量调度分配方案 |
7.1.4 结论 |
7.2 宁夏水权转换 |
7.2.1 水权转换的目的意义 |
7.2.2 水权转换的可行性 |
7.2.3 水权转换的原则 |
7.2.4 水权转换的价格 |
7.2.5 水权转换的工程措施 |
7.2.6 水权转换的效果 |
7.2.7 结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弧形底梯形渠道实用经济断面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力最佳断面的计算 |
2 水力最佳断面及实用经济断面之间关系公式的推导 |
3 实用经济断面计算步骤 |
4算例[4] |
5 结 语 |
(9)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型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2 我国灌区渠道防渗的状况 |
2.1 我国灌区渠道防渗的状况 |
2.2 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发展情况 |
2.3 季节冻土区灌区渠道防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 土冻胀机理和规律 |
3.1 冻土的组成和构造 |
3.2 冻土水热状况及结冻 |
3.3 冻土中水分迁移、冰析和冻胀过程的理论基础 |
3.4 土的冻胀规律 |
4 抗冻胀渠道的结构型式 |
4.1 渠道防渗的一般措施 |
4.2 季节冻土区渠道冻害特点、原因,规律及分析 |
4.3 目前防治渠道冻胀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
4.4 目前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的主要型式 |
4.5 新型结构形式 |
4.6 渠道防渗结构的计算方法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简介 |
5.2 计算的基础数据 |
5.3 结构计算 |
5.4 工程原型观测分析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6 渠道防渗工程的检修制度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弧底梯形断面渠道在夹马口灌区续改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弧底梯形渠道收缩水深计算方法的简化[J]. 滕凯,张丽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3(03)
- [2]弧底梯形明渠临界水深的简化计算法[J]. 滕凯,张丽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3(05)
- [3]大尺度弧底梯形渠道冻胀破坏机理的新剖析[D]. 马丹妮.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4]弧底梯形明渠正常水深的简化计算法[J]. 滕凯,周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05)
- [5]塔里木灌区防渗渠道破坏机理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D]. 肖旻. 塔里木大学, 2011(07)
- [6]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结构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D]. 张永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7]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D]. 李刚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2)
- [8]弧形底梯形渠道实用经济断面计算方法[J]. 高玉芳,张展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03)
- [9]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型式的研究[D]. 葛树东. 河海大学, 2004(01)
- [10]砼弧底梯形防渗渠在灌区节水改造干渠中的应用[J]. 解敬之.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