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豆疹状胃炎80例分析观察论文_王玉姝

中西结合治疗豆疹状胃炎80例分析观察论文_王玉姝

王玉姝

黑龙江省克东县人民医院普通 164800

摘要:豆疹状胃炎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嗳气,反酸;部分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我院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辅佐。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脾胃同病,气机不能升降,致水湿不化,蕴而生热形成。所以用药上采用温中辛开除湿、降除热,寒温并用的药剂,达到了升降气机,恢复中焦运化,调和脾胃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豆疹状胃炎;常规用药;中药辅佐;临床观察

痘疹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属于再发性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散布于胃窦部,也可见于胃体部,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样,亦可为胃窦部孤立的单个隆起或少数几个病灶,直径约5-10mm,高约2-3 mm,活动期常见隆起中央糜烂有血痂、污秽苔覆盖其表面。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患者免疫机制异常,Hp为本病的主要病因。Hp借助其螺旋状体形和多根鞭毛的动力,穿过胃表面黏液层,寄居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各种酶及毒素使胃黏膜上皮发生损伤、充血、水肿、局限性隆起、坏死、产生炎症。本文收集整理2010年1月-2014年3月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豆疹状胃炎,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0年1月-20104年3月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豆疹状胃炎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25-73岁。体征: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个别患者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尤其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明显疼痛、嘈杂、灼热等,严重的病例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所有病例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豆疹状胃炎。胃镜观察可见胃窦或胃体黏膜有3个以上圆形扁平隆起,中央脐样凹陷充血,伴有或不伴有糜烂。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胃镜下见到多数同质性疣状病损的典型病例,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遇到单个或两个呈不规则隆起的病损时,须与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

1.2治疗方法:首先对所有患者采取杀幽门螺杆菌,例如奥美拉唑20mg bid,阿莫西林 1000mg bid,克拉霉素0.5g bid,铝碳酸镁 1.0g tid。同时加服半夏泻心汤[1]治疗,药方为:制半夏10克,川黄连3克,淡黄芩10克,潞党参15克,淡干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自动煎药机煎制,每日1剂,早晚分服。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均行胃镜,病理组织学及胃幽门螺杆菌检查。1年后对有症状复发者再次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劳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气机不舒。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慢性胃炎在中医书籍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我院经多年探索,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合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1.3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主证与次证全部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色红润、光滑,可有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隆起结节均消失,无黏膜下血管透见,所伴发之糜烂、溃疡均消失。病理检查黏膜组织无活动性炎症,原有的萎缩、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均消失。有效:主、次证均有改善,或主证未有改善,但次证全部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可呈轻度充血水肿,疣状隆起较前数量减少,或粗糙隆起较前减轻。病理检查黏膜可呈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较治疗前减轻1-2级。无效:主、次证均无改善。胃镜复查胃黏膜仍见疣状隆起结节,或中央凹陷糜烂,数量不减,或胃黏膜仍见苍白及黏膜下血管网。病理检查较治疗前无变化。

2.结果

经过2个月的治疗,入选的80例病例,治愈65例,占81.25%;有效13例,总有效率达到98.5%。随访0.5-1年复发率占4%。所有病例用药后均无明显药物副反应。

3.讨论

豆疹状胃炎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嗳气,反酸;部分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我院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辅佐。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脾胃同病,气机不能升降,致水湿不化,蕴而生热形成。所以用药上采用温中辛开除湿、降除热,寒温并用的药剂,达到了升降气机,恢复中焦运化,调和脾胃的临床效果。豆疹状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弥漫性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胃窦部多见。本病病因不清,自然病程较长,达几个月或持续多年,无特效疗法,临床上多采用抑酸治疗有一定疗效。笔者根据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采用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的特点是脾胃湿热症者较多。因脾胃同病,气机不能升降,致水湿不化,蕴而生热形成。所用半夏泻心汤,方中干姜、制半夏温中辛开除湿,黄连、黄芩苦降除热,寒温并用,阴阳并调,党参、炙甘草、大枣健脾和胃,从而升降气机,恢复中焦运化,调和脾胃,辅助治疗疣状胃炎,效果显著。

该病的预防工作主要在于: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所以,保持精神愉快;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参考文献:

[1]王永华,郭荣斌,汪鸿志.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相关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12,17:129-130.

论文作者:王玉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中西结合治疗豆疹状胃炎80例分析观察论文_王玉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