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琴的差距_张亚勤论文

张雅琴的差距_张亚勤论文

张亚勤的缺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口论文,张亚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中秋过后,微软牛人张亚勤加盟了百度。一时间,成为财经和IT届的双料热点。大家一致松了口气:这一天终于来了!

      张亚勤有什么?

      当我了解了张亚勤的成长经历后,很是吃惊和羡慕:张亚勤12岁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他的导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皮柯·霍兹曾赞叹他“是全世界的财富”。33岁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34岁兼任微软研究院院长。离开前,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此外,张亚勤还拥有数不清的荣誉。

      张亚勤不仅有超常的智商,还有更高级的情商。IT界大佬很少有像他这样,能够上下认可、左右逢源、内外兼修。他属于科学家一员的同时,更像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他还有非常强烈的事业心,从小就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即使年近知命仍一直追求创新、创造。他对外谈得最多的就是创新和创造。此外,他还拥有优质的社会资源。

      这样一位不缺智商,不缺情商,不缺梦想,不缺社会资源的天才,进入微软16年来,除了获得众多荣誉、不菲薪水外,却没有获得与其匹配的突破性成就,没有达到他本能达到的人生绩效。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他一定有所缺。那他缺什么呢?

      当初为何选微软?

      张亚勤为什么在自己事业起飞阶段的33岁,即1999年,选择进入微软?因为微软那时达到了鼎盛:Win98称雄天下,几乎垄断了全球PC桌面系统。这时进入微软,第一,个人得到的将是面子、位子和票子。因为垄断企业有垄断利润。第二,有优秀人才做提升业绩的保障。因为垄断组织必然会垄断人才。第三,微软提供了更多的后续保障。第四,当时政府正处在大力引进外资的阶段,微软有很好的政策环境资源。第五,以创新起家的微软,肯定也拥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所以,微软貌似为张亚勤创新和创造性做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张亚勤这种选择必然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这也是任何一种正常思维的人都会作出的分析判断。然而,张亚勤16年来,偏偏就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张亚勤和微软的结合,是相互选择,情投意合,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但世界上哪有完美的好事?天衣无缝,本身就是死地。正像下围棋,走得天衣无缝了,就是死棋。对张亚勤来讲,要实现创新创造的梦想,16年前进微软是最理想的选择。这个选择在逻辑上是没有风险的,也就是说,张亚勤做事是稳健保守型的。而正是缺乏冒险精神使他在微软的16年丧失了做出突出成就的可能性。为什么?

      谁毁了张亚勤的创新梦?

      我们还是从企业组织属性来分析。

      1999年后的微软,凭借Win98获得了行业内的全球垄断地位,赚取着高额垄断利润。而垄断组织是不会有创新的。尽管老板比尔·盖茨也有创新精神,但企业只要坐上垄断的宝座,就注定从此不再创新了。这是企业的属性决定的。企业如同人一样,都有懒惰的天性。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也许主观上想造福大众,但事实结果是,干的大多是伤天害理的事。企业也是如此。任何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无论主观上做何想,客观上干的都是祸害市场、殃及消费者利益的恶行。

      张亚勤们怀着创新、创造的梦想,来到垄断的微软帝国里,无疑是与虎谋皮。也许微软研究院的才子们很辛苦、很努力,但他们研究出来的,都不是当下市场上最需要的,而是微软下代及下下代储备产品。在一个庞大的垄断商业机构里,必然官僚主义畅行,很多创新的想法都被官僚的流程、制度、官僚的人给毙掉了,即使勉强有一些成为最终的成果,但还要等20年后才能投放市场。试想,一个高科技的产品,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里,不要说等20年,两年都等不得。而微软,其产品架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营销手段,都还是20年前的。若不是微软的绝对垄断,也许市场早就有了价格更低廉甚或免费、桌面更人性化的办公操作系统。难道微软的老板和管理者不想把新产品投放市场,不想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吗?当然想,做梦都想。但想归想,做不到。你纵有千斤力气,却也举不起自身,这就是企业的惰性。垄断企业很难自我突破。如靠外力来突破,就变成了他人的食物,比如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内部突破才能诞生生命,可惜几乎不可能。所以,微软今天滑到了几乎变成食物的程度,沦落到在市场上被喊打、遭法律棒喝的境地。

      张亚勤们要在这样的垄断组织里实现自己的创新梦,也就是梦吧。辛苦研究创新出的东西,无论多么引领潮流和符合市场需要,即使不被垄断的管理体系所扼杀,也必然被企业为了垄断利益束之高阁。当企业做着千秋垄断大梦时,创新出来的成果很快就会被市场上的后来者所超越。我相信,微软研究院的才子们也一定研究出了不少好东西,但只能是白忙活。因为,追赶者天天想的是如何超越前面的目标,向前看;而垄断企业天天想的是如何防止追赶者超越,是向后看。没有目标,何以前行?所以,当你选择一个垄断企业来实现创新梦,难免缘木求鱼。换句话说,有创新和创造梦想的张亚勤,在1999年进微软,本就是注定事倍功半的选择。

      何不早些梦醒?

      张亚勤进微软,一直做梦到2005年,他的上司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了互联网公司谷歌。结果李开复升级换代的梦想没有实现,还招来了微软一场竞业禁止的官司,旋即开始做起了创业梦工场教父的梦。不知此事对张亚勤有何触动,张亚勤是否梦醒?但客观事实是,张亚勤是李开复离职的得益者。随着升官,带来的是权力增重、收入增加、资源增多及荣誉连连。也许他本人认为,这将有助于自己创新做事。但事与愿违。企业发展到垄断阶段时,就连老板盖茨,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2012年,他终于想离开了,然而不知是否因为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完,又留下来了。熬到2014年,他终于离开了自己奋斗了16年的微软。但此时48岁的他,已是职业发展的后半段,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在根本不想跳槽的阶段选择离开呢?当然是被逼无奈。这倒不是说他在微软做不下去,而是微软在市场上混不下去。再呆下去,更大的职业风险就来了。这时离开微软,也正符合他不愿冒险、保守稳健的行事风格。

      综合上述分析,张亚勤进入微软和最终离开微软的前后16年,始终贯穿他价值取向的是一对矛盾:追求创新,却不敢冒险。也许在他看来,稳定是创新的前提,所以1999年选择了最稳定的垄断期的微软帝国;2005年没有离开微软,也是希望通过自己身份的变化、自己的努力,来利用微软稳定的平台实现自己创新创造的梦想;2012年本来失望了,但也许他认为再努把力就能实现自己创新梦,谁知苦熬三年的结果,不是圆梦,而是更加失望,等来的是市场上流传起“防火防盗防微软”的段子,等来的是政府高举反垄断大刀,等来的是批量被裁微软员工的反抗声潮。

      求稳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害怕风险。但过于求稳,惧怕风险,本身就是职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假如张亚勤敢于冒险?

      假如张亚勤敢于冒险,1999年不进入微软,而是勇立于全球爆发的互联网潮头,以他的先天条件和后天资源,不仅会成为——甚至会超越李彦宏、马化腾,超越乔布斯!即使他2005年前后离开微软,搏击在互联网市场,也可能会创造出超越facebook的商业成就;即使搏击在其他科技领域,也会有卓越的贡献。但他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缺一样东西——冒险精神。这是作为一个生命体自我保护的本能,也许是他成长环境决定的。

      如今48岁的张亚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离开了微软,他改变了吗?没有,他仍旧缺乏冒险精神,不然他就不会选择百度。因为今天的百度,就是1999年的微软!一个垄断中文搜索市场的百度帝国!他今天选择百度,同样是保守求稳的写照。这也印证了孟德斯鸠说的:人生就是一首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旋律,谱写的同一首主题歌。他今天选择百度,有前车之鉴的,就是在百度职涯短命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冒险精神,成大事缺不得!

      我熟知的一个超级大老板的投资原则是:商机来临时,有百分之十的把握,就干;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坚决不干。这就是冒险精神。冒险不是冒进,冒险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英雄的卓越品质,是对趋势潮流的把握,是认准大方向前提下不拘泥的智慧。凡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的活动,无不带有偶然性;凡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突破影响的发现、发明创造,无不是个体生命冒险的结果。如果张亚勤哪怕只是冒一点经济收入不稳定的风险,也许就会创造出非凡的成就。但历史不能假设。张亚勤也许很幸福,但未必足够精彩。

      当然,张亚勤已有非常好的成绩,与大学少年班的同学相比,已非常了不起,值得我们尊敬。如今张亚勤的职业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我还是略微遗憾,因为张亚勤本应该绽放更多的生命光彩。

标签:;  ;  ;  

张雅琴的差距_张亚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