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的投入行为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中国农民的投入行为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中国农户的投入行为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中国论文,其对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经营决策单位,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投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前途与命运,正确分析与评价农户的投入行为有助于及时地把握农业发展的动向,有助于引导农户合理地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户投入行为特征分析

1.投入多元化。这既表现为农户对农业的多种经营、多种种植的行为方面,又表现为农户普遍的兼业行为方面,也表现为富裕了的、走上稳定的工商经营道路的农户仍不放弃对农业投入的行为方面。农户多元化投入的行为动机是实现家庭收入的稳定与收入增长的双重目标。

2.基本农业投入稳定化。由于追求生活的稳定,农户要求保持一定的农业投入水平以维持一定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产量,满足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基本农业投入(通常是粮食生产投入)相对稳定。在基本的农业投入中,农户追求的是一定的实物产出量,即这种农业投入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投入目标。

3.追加的农业投入经常被替代。基本的农业投入得以保证之后,当农业与非农产业在资金、劳力等要素分配上发生矛盾时,农业往往要作出让步,即追加的农业投入常常被替代,如经商替代投资养殖业等等,但更多的是劳力的替代,如因兼业而放弃种植棉花、养猪等费工误时的农业经营项目。

二、从农户的角度评价其投入行为

站在农户的立场上,以获取实物性收入为主要目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农业投入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农业投入行为的非趋利性恰好可以使其家庭整体投入效果达到最佳,这是因为:

1.农户往往无法回避对农业的投入。①尽管客观上存在着多种投入选择,但实际上,部分农户的现实选择只能是经营土地、投资农业,另外有些农户虽投资他业却不放弃农业,一是经营非农产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规模和经营能力,即使从事非农产业劳动,也要受到农民自身素质和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限制;二是农户拥有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充足的劳力,比较而言,农业投入所需配备的要素简单而且弹性较大。投入多固然收入大,但即使仅仅投入必要的种子、水肥和劳力,同样会有可观的回报;三是农业投入风险相对较小,特别是种植粮食作物,除非遇到大灾之年,一般情况下收成稳定,而且是现金收入所无法比拟的,手中有了粮,农户经济才有保障。②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特点,自然再生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结合无需十分紧密,只要在关键环节适当加以照料即可。即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劳动对象实际上存在着较长时间的分离,那么,农民从事非农经营或劳动的同时完全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经营农业。③土地虽是低偿使用的,但闲置比利用起来的成本更高。因为农户被赋予土地经营权的同时也担负着缴纳各种税费的责任,若放弃对农业的投入而未放弃土地经营权,则土地闲置的代价是使土地的效益为负值,稍将土地利用起来便会使农业投入方案优于土地闲置方案。当然,客观上确实存在弃耕、撂荒土地的现象,确实有的农户宁愿让土地闲置起来。权且假定这类农户的农业零投入方案是其家庭投入的最合理的选择,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个农业投入的临界点——一个足以使农户作出是否弃耕(即不对农业投入)选择的临界点。尽管目前尚难以量化出这个点的确切数值或该值本身是个变量,但是这个临界点肯定不仅仅由农业本身所决定,即不仅仅由种子、化肥、农药、水电、人工、机械等成本费用与农作物产值的比较状况所决定,而主要地由农户在非农产业就业或经营状况所决定,如非农产业是否稳定、收入是否足够高、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是否足够高等等。如果劳动力已成为农户经营非农产业的限制因素,而其非农产业利润又足以弥补其放弃农业投入造成的损失,那么农户理所当然地选择弃耕。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农户尚无法达到不投资农业的临界点。

2.农户以获取一定的实物产出量为主要目标的农业投入行为可以满足其家庭生活与生产稳定的需要。多数农户追求实物产出量的农业投入行为的具体体现是从事粮食生产,这样可以达到家庭生活稳定的目的,而且相对经济一些。①在90年代以前农民还无法像城镇居民那样能够稳定地购买到有国家补贴的、价格较低的口粮,而且粮食市场关闭,农民购粮无保障。即使是目前,在市场粮价与国营粮店售粮价格基本持平之时,农户如不自己生产粮食,就必须在市场上购买,相比之下,自己生产更合理一些。因为农户自己生产粮食的方式尽管获利甚微,但是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中包含的劳动成本和土地使用费被自我消化了。若不是自家生产而是购买口粮,那么在支付给生产者的价格中,除了包含基本等量的物化劳动以外,还必须包括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和活劳动成本费用,这还未考虑流通费用及其相应的利润,而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拥有较为充足的、廉价的劳力和劳动时间,可以用较低的代价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生产粮食。虽然这样产出的粮食可能会由于投入较大而不能获得较高利润,但是起码可以不必额外支付活劳动及土地使用费,使之避免了更大的利益损失,比较而言,种粮方案优于购粮方案。②部分农户由于现金收入少且不稳定,购粮能力不足。此外,由于粮食市场发育不健全、购粮不便等也是农户自己生产粮食的主要原因。目前,粮食市场发展较快,但市场粮食供给特别是农村市场上的粮食供给仍不十分稳定,时而价格过高,时而供应不足,购粮地点、供应品种、运输条件等也极不适应,农户购粮面临许多实际困难,迫使绝大多数农户自我生产。③城市的发展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兴旺,使农村中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种粮可以较好地协调劳力,使之合理使用。例如,青壮年劳力或有技术专长、文化素质高的劳力往往有更多的机会从事非农产业,妇女和老人等因技术、体力、素质及家务等方面的原因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老人种田、青壮年务工经商,妇女务农、男人务工不失为家庭成员间的合理劳动分工。④传统意识和现行体制的束缚使农户即使在非农收入增长迅速且稳定的情况下,仍然把土地作为一种可靠的退路和基本生活的保障,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

3.农户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投入行为有利于提高家庭经济活动的总体效果。因为农户若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农业投入的主要目标,农业本身的效益虽会好些,但同时也会失去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的机会,从而使其家庭整体投入效益不佳。例如粮食自身效益较低,但种粮的同时可以兼业,经济作物往往比较费工,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更是如此,从事高效益作物种植的农户往往无法兼业。因此,农户在选择种植何种作物时,若说作物本身的效益是其决策的一项主要依据的话,那么种植该作物的用工多少、是否会影响其兼业,或者经济作物的效益是否足以弥补其失去兼业机会的损失就是更重要的决策依据。即经济作物较粮食作物的收益虽然高很多,但若其效益不抵种粮收益与兼业获益的总和,农户仍会放弃前者而选择后者。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诸如农户土地规模小、农业比较利益低、经济作物的市场风险大等)及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经济作物的专业种植似乎还不能与种粮加兼业的方案相比,因此,选择种粮的农户占了绝大多数。从资金因素来看,投于农业(即使是高效农业)的资金报酬率等往往要低于非农产业,因此,农业投入往往让位于非农投入。

三、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评价农户投入行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户对农业投入的原则与目标是朝着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尽管从农户自身利益来讲有其合理性,但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则不利于全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1.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比较而言,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户其农业生产效益较高,因为他们更注重由农业获得收入,一般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尽量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但是,其投入能力往往较弱,而土地数量的有限使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愿望难以达到。而以农业为副业的农户,由于可以通过非农经营或劳动实现收入增长的目标,对农业的期望相对较低,甚至只要得到生活用粮即已满足,他们往往因忙于非农产业而无暇顾及农业,劳力投入不足就依靠大量的物质投入来取代,从而使效益下降。

2.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户以自给性目的为主的农业投入特点,使农业生产的基本投入相对稳定,但是目标达到以后对提高产量的要求不再迫切,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不足。即在当前农业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农户对增产的追求不是无限制增长的,当其追求目标达到时,增加农业投入的兴趣也就相应下降,随之追加农业投入被其他投入项目所替代。

3.不利于优化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把农业作为副业来经营的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投入少,其物质投入报酬率低,生产资料利用效果不佳;而那些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户,虽然其各种资源投入配比相对较为合理,农业生产效益较好,但经营的土地十分有限。这样,由于农户农业投入的机会均等,使得不同农户的不同要素配置同时存在;有的农户有资金投入能力,但活劳动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管理粗放;有的农户处于投资边际报酬递增阶段,但因资金的限制使之失去以较少物质投入获得较大产量及增加收入的机会;特别是生产效益好的那些农户因无更多的土地而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这种农业生产上的投入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直接原因是不同农户享有均等土地使用权所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力投入不足可以通过增加物质投入达到较高的产出,而提高活劳动投入却不足以阻止因物质投入不足对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说,在一定亩产水平上,资金投入比劳力投入对产量的影响要大。总的来看,农户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缺乏互补机制,在农业投入上单要素缺乏是普遍现象,并非全要素紧张,如有的缺劳力、有的缺资金、有的则缺耕地。

4.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因为技术投资是长期性的,而且代价较大、风险高,农户所拥有的耕地又很匮乏,使之不值得去冒险试用,广大农户不以农业盈利为首要目标的行为又从主观上限制了其技术投入的可能。

5.不利于农业集约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利是农户提高集约经营水平的动力源泉,这个利润水平可能必须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相当。但是,由于受农业比较利益低、土地规模不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户从农业经营中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这样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户对农业的集约经营。

四、引导农户增加农业投入的对策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有助于解决农业粗放经营问题。从户籍管理改革方面入手,让农村中先富阶层的农户脱离农业,使之能够安心于非农产业,达到彻底放弃农业的目的。为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主要指彻底转移),还必须完善相应配套的政策,如社会保障制度,让去者放心,留者安心。

2.改革农地使用制度,解决农业经营中资源配置不佳问题。重点是建立耕地的合理流动机制,使土地向经营耕地最有利并能够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农户手中转移,以期达到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目的,从而促进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这种变革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分工,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使得经营农业的农户拥有的耕地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既能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又能优化农户农业投入的环境,优化资源的配置。

3.理顺价格关系,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矛盾。价格杠杆对农民的激励和诱导作用,集中反映在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收购价格方面,据测算,1988~1992年,全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提高了10.87 %,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33.59%, 即使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1993年,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仍低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前者上涨了13.8%,后者上涨了14.1%。近几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呈继续攀升之势,农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严重地挫伤了农户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因此,诱导农户对农业投入必须首先用经济手段进行激励,形成农户主动、自愿投入农业的新机制。

4.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就是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流通渠道,但是同时也要加强宏观调控。目前,国家已放开了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采取市场定价的方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激发了农户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但是不能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滞后性,一些产品的生产波动频繁、振荡过大,不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产品流通多渠道的局面业已形成,但内部矛盾仍很多,如地区封锁、关卡过多等增加了流通费用与时间,降低了流通效率,从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国家仍未放开棉花等少数农产品的价格与流通渠道,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议政府尽可能地避免直接参与流通,平等对待所有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流通主体的平等竞争,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政府在这方面的主要职能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农产品交易法规,完善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二是通过建立主要农产品的储备系统,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三是通过建立市场信息系统,及时为农户提供必要的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市场剧烈波动,同时合理地诱导农户科学地投入以利于农业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中国农民的投入行为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