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

张文[1]2006年在《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为研究主题,以市场制度安排为出发点,在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问题进行探讨。论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准则,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比较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制度与制度变迁的作用分析贯穿整个资源配置过程,以寻求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陷的制度解释。本文对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界定,运用数据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从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资源配置两个层面,对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接下来,构建了一个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将之运用到对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状况的理论解释之中。在这个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内,文章首先运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工具,剖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缺陷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征。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分析了市场制度缺陷下,我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倾向,以及市场主体的这些行为选择对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的影响和制约。 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状况不佳,大量资源被错配和浪费,存在着较严重的功能缺失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中的种种缺陷,尤其是市场制度变迁路径缺陷中的“多元冲突”和政府对市场的超强行政化干预问题。在市场的种种制度缺陷下,我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倾向于作出有悖市场效率的行为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受限。因此,优化和提升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修改市场制度变迁路径,从以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体转变为以市场内生性制度演进为主体,同时,以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深化产权制度创新;以强化惩戒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制度。

魏巍[2]2004年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资本市场在发展中遇到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及2000年以来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金融危机,加大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的动荡。到了2000年4月,这股强烈的风暴更是无情地席卷到了美国,加上2001年又相继发生了大公司舞弊和9.11事件,美国的资本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十年处在牛市状态之后也开始步入衰落。由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前景不容乐观,尽管许多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当局一改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宽松的融资环境并没有为全球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反而出现持续动荡。到目前为止,资本市场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同样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2000年10月基金黑幕曝光,引发市场人士对股市违规争论不休,到2001年8月银广厦造假被揭,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用和资质深表怀疑,2002年过后,中国股票市场更是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漫长熊市,其阴跌之势,让大批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交投之清淡,屡创记录,“股市边缘化”的提法又让一场关于中国股市的大讨论再度兴起。 应该说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规模、结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中国股市十余年的发展表明,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充分肯定中国资本市场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

张微微[3]201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股票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前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可以涉及资产定价、市场流动性、引导投资者决策、资源配置、产品竞争、上市公司价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本文根据信息经济学有关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选取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虽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孤立,而是有一个共同的内在联系,即都会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股票价格就越能够体现出其真实价值及公司的特质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便于投资者对股票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接收的主体来看,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披露直接影响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来看,通过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及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均得以随之提高,实现了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本文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股票市场通过筹资聚集社会资本,使得社会资本得到合理配置,优质企业和项目更易得到直接融资,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产出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观点,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得以有效地降低,便于投资者区分优质及劣质资产,从而更加准确的预测股票的预期收益,提高股票市场的价格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有序建立,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对于中国尚未成熟的股票市场都极为重要。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经验相对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仍不完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主力军,虽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群体,以其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也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完善,但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普遍,容易对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由此降低,市场的应有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最后是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信息披露理论概述。主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信息披露传播过程模型、信息披露的决策选择及影响因素、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及衡量方法、信息披露的效应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第叁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对信息模型进行了概述分析,并在O'Hara的理性预期模型基础上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资产价格进行了理论模型分析。实证部分,首先对信息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一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六个阶段,选取IPO折价率为衡量资产定价效率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IPO折价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股票二级市场中价格的波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四个阶段,选取股价波动同步性为衡量股价波动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股价波动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分析。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理论研究部分以行为金融学为研究视角,并分析了DHS模型、HS模型及博弈模型,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部分通过选取了股票市场中较有代表性的交易指标来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第五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模型分别分析了信息披露产生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情况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微观及宏观两个层面,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指标及宏观经济指标来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所产生的效应;第六章,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主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叁方面;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信息的虚假记载及盈余管理问题、信息的延迟披露及未完整披露问题、信息披露效应不高的问题叁个方面;最后从内部治理因素、外部监管因素、中介机构因素及投资者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七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根据上一章总结的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从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五点: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IPO折价率。在股票发行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与其真实价值越来越接近,使得IPO折价率逐渐降低,定价效率得到了提高;二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股价波动同步性。在股票交易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因此股价波动更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特质信息,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程度降低,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得到了提高;叁是上市公司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使得投资者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本文通过股票换手率及股票收益波动程度两个指标来考量投资者投资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意愿越强烈,股票的流动性越强,从而体现为换手率较高。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投资者能够获得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数量及质量水平越高,因而收益率的波动程度就越低;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微观层面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宏观层面提高了以宏观经济指标衡量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但是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均较低,导致了所在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处于较低的状态;五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整体不高,信息披露几个主要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研究表明内部治理效率低下、外部监管不到位、中介结构不健全及投资者整体素质较低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叁点:第一,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披露影响资产定价、股价波动、投资者行为及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本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发行市场的定价效率、股票交易市场的股价同步波动性、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将它们放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以期在本研究领域能够形成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实证结论;第叁,本文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研究对象涵盖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叁个主要方面,即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进行研究,试图研究并总结出信息披露过程叁个主要阶段所产生效应的系统性结论。其中,由于股票价格在不同层级的股票市场中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不仅从股票一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发行定价产生的效应,还从股票二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产生的效应,这样就得出了较全面的结论。并且,本文在研究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别进行了检验,为的就是能够全面反映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效应。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致力于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由于选取了股票发行市场、股票交易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四方面进行研究,数据量需求较大。但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及有限性,有些研究变量选择受到了限制,例如第四章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实证研究部分的控制变量只选取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及风险因子叁个,虽然有力的推出了结论,但是如果能充实变量将会更有说服力。在以后的研究中会通过数据的不断搜集,希望能增加变量强化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陈月生[4]2010年在《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证券市场是在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对抗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制度,中国证券市场为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金融危机后中国如何发展证券市场并解决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问题,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效率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综合运用历史的、逻辑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法分析了证券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内容、方式、特点、效率并提出了证券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标准。本文回顾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及其资源配置模式的变迁,并对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总体上是有效率的,为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微观上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制度的问题。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明显带有特定的制度安排,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又成为了制约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因素:如上市资源的行政化的配置导致的寻租行为,增加了上市成本和难度;股权分置造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导致产权不清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时代,虽然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发挥,但股权分置改革遗留下来的“大小非”和“大小限”仍需解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了冲击,但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剧烈震荡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其制度本身。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正在看好中国经济的这一大好机遇,同时要以美国金融危机作警戒,加强制度创新,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完善信用制度,建立金融创新与维护金融安全相结合的机制,按照市场性、效率性和竞争性的原则来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健全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充分利用低碳经济这个契机,建立绿色证券市场;以培养证券市场的凝聚力来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吴剑雄[5]2012年在《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为此需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加以引导,其中,证券市场就是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将开放条件下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关系以及在我国的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对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理、作用机制、作用路径及外部条件等关键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根源于资本逐利的本性,趋利性资本流动使得具有普遍稀缺性的资本在效率不同的产业间流动,资本会自发地由利润率低的产业流向利润率高的产业,进而使得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并趋于合理化。这就意味着,资本必须通过高效率的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资本市场必须对国内外各产业、投资者和融资者开放,也就是资本可以在产业之间自由流动,换言之,没有产业进出壁垒,比如行政性禁令、行业垄断等,在全球条件下,还需要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市场功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条件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表现如下: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所需的资金;资本市场的产权界定功能为资源在产业间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基本前提;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基本导向;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功能有助于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的机制包括,第一,资本市场具有有效的遴选甄别潜力主导产业机制;第二,资本市场通过本身固有的融资功能,推动具有成为未来主导产业潜质的新兴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为系统化地定量判断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的现状,本文对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的市场效率、资本市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资本市场促进我国叁次产业调整的实际绩效、资本市场促进我国制造业优化的实际贡献、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和金融业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缺乏效率,对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甚微。通过对我国中小板及创业板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以下几个命题:第一,中小板及创业板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机制基本有效;第二,相比较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主板上市公司,以创新型中小公司为主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表现出更高的成长性;第叁,中小板及创业板为风险基金提供退出通道的机制基本有效;第四,中小板及创业板对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作用效果明显。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作用效果的实证表明: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成长性、盈利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规模经济作用效果尚不明显。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该部分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结构内容。第二章为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着重梳理关于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有关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进行梳理,接着对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文献进行梳理,最后介绍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第叁章论述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一般原理与机制。本章首先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及资本市场各自的相关理论,进一步重点论述了资本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原理、作用机制与路径和作用条件,强调资本市场开放的必要性。第四章为实证部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调整及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我国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本章进一步理论阐述及实证以下几个问题:我国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是否具有效率,从而实证我国资本市场是否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我国资本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资本市场是否促进了叁次产业结构优化。第五章进一步对我国主要产业与资本市场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主要包括,我国资本市场是否促进了我国最重要的产业——制造业的优化;资本市场与房地产业关系的理论关系论述与实证;资本市场与金融业(银行业)关系的理论关系论述与实证。第六章为资本市场、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高度化,其核心问题是实证我国资本市场是否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本章首先论述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系,接着对我国中小板与创业板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关系进行实证,进而证明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际效果,最后,对资本市场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关系进行实证。第七章为开放条件下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理论探讨。本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资本市场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关系,接着以英国和台湾等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为例,提供了资本市场开放优化产业结构的经验性证据,最后对QFII、QDII、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及国际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八章为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章根据前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作用不能发挥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任雁[6]2005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股票市场作为联系资金紧缺者和资金盈余者的纽带,以提供资金融通为基础,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并以一定的制度安排对筹资者进行监控,保证资金所有者的权益。股票市场的效率体现为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一度曾有学者用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来代替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践证明,用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来代替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够全面的,资源配置是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而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两者还不能完全等同。 本文试图重新构建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标准,并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具体的考察,进而分析导致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意见。本文共分叁章,首先在第一章中,我们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论引出了关于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论分析,进而引出了检验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叁个标准:1.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2.公司上市筹资后效益是否显着提高;3.是否能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为第二章的分析进行理论铺垫。然后,在二章中,我们分别从优化产业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并购重组效率叁个角度来考察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出了我国资源配置低效的结论。最后,在第叁章中我们对导致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低效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股票市场的定位错误,然后具体从股票市场的结构、股票发行制度、股权分置及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分析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卫勇[7]2001年在《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是指证券市场通过证券价格引导资源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在中国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这种资源配置功能是否存在?是否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证券价格如何引导资源流动?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本文旨在揭示这一问题。 本文从近几年证券市场的一、二级市场行为出发,通过对证券市场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和证券一级市场发行过程中企业行为进行分析,以及通过对证券市场资产重组行为的分析,揭示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存在以及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资源配置功能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文章首先对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的内容和研究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目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回顾了近几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中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在一级市场发行行为和二级市场行为中资源流动的特征,还专门分析了资产重组行为中资源流动的特征。通过这些方面来展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最后,文章通过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下上市公司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分析说明了证券市场的合理性,指出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规范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

高海明[8]2012年在《我国股票市场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股票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功能不断增加,但我国股票市场的这些功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或者说股票市场的绩效如何,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的绩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股票市场各种功能进行分析,选取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数据并运用股票市场绩效评价的相关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实证检验的方法来考察我国股票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和对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等功能上的绩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的意义、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主要是对我国股票市场绩效进行理论概述。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回顾,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并在理论上探讨了我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各种检验模型。第叁章,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绩效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对我国股票市场筹资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信息效率进行定性分析,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绩效情况。得出我国股票市场绩效不高的结论。第四章,分析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绩效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包括有:信息披露不完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股票市场层次结构失调、股票市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有: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调整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培育理性投资者、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股票市场的健康运行。

张菊朋[9]2002年在《强化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股票市场的建立,改变了计划分配资金的单一渠道,使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按照产业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选择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可以使符合产业政策、经营好、效益高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而快速地获得资金。股票上市后通过投资者的选择和证券市场价格信号,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促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传统的资源配置渠道已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首先对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两个基本条件——有效的股票价格和股票市场流动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于股票价格的有效性,本文从股价的信息充分性和股票价格的“前瞻性”和“回顾性”效应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然后分别从增量资源的配置和存量资源的配置两个角度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增量资源的研究中,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和新股发行定价问题;在对存量资源的研究中,本文对于二级市场价格信号对产业转移的引导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研究了资产重组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强化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对策,包括:建立以信息披露为轴心的股票市场监管体系、设计激励相容的薪酬合同、引用专家交易机制、股票发行与资产重组应回归市场行为等。最后本文研究了股票市场的监控功能——通过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外部监控,以提高企业的资本收益率,作为股票市场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一个保证机制。 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正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的信息效率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低以及股票发行机制和资产重组方面的一些问题影响着股票市场这一功能的发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罗红英[10]2004年在《对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指证券市场可以通过证券价格的导向 ,引导资金流向经济效益最好的生产领域和企业 ,从而自发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然而我国证券市场从建立时就潜藏着重重隐患 ,导致其资源配置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者从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来探讨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研究[D]. 张文. 暨南大学. 2006

[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D]. 魏巍.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3].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D]. 张微微. 辽宁大学. 2016

[4].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D]. 陈月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5]. 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D]. 吴剑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

[6]. 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D]. 任雁.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7].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D]. 卫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8]. 我国股票市场绩效研究[D]. 高海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9]. 强化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D]. 张菊朋. 中南大学. 2002

[10]. 对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的思考[J]. 罗红英. 北方经贸.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