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悲观主义观点论文

浅谈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悲观主义观点论文

浅谈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悲观主义观点

陈睿琦 黑龙江大学

摘要: 叔本华,作为近代西方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主要面向世界、人的本质以及世界进行研究,作为先验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这个世界的最初本源就是意志,而现象或表象呈现出人们所看到的具体事物,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以世界为基础的。追求和欲望是永远不可能填满的,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用“意志”、“本能”、“直觉”、“痛苦”、“时间”、“空间”“因果律”等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唯意志主义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叔本华的影响十分广泛,涉及了诸多学科,给世人以启迪。依据《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针对悲观主义,叔本华对人生哲学展开研究,领悟它的深层涵义。

关键词: 悲观主义;意志;表象;痛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概述

叔本华认为,他的哲学思想是对康德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叔本华所提出的意志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观点,实际上,这里的意志也就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与康德不同的是,他认为康德并没有说清楚,当作主体,而理解为绝对的客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认为没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1]。他认为意志是无方向的,是不需要外在条件的,是贪婪的一种需求,由此,提出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观点,人生是痛苦的。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客体,是通过先验去感知的事物,主体和客体二者组建了作为表象的物质世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对表象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律有一定自然认知,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在对主体进行客体的外化。表象来自于感性和知性和意志。叔本华指出,悲观主义人生的根源:意志,人生是痛苦的,他认为这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针对欲求而言,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绝对被满足的,由于世界既不是实在的客观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由于意志不可能也根本无法得到永久的认可,导致痛苦也是一直持续的,相对于快乐而言,快乐只能是短暂转瞬即逝的,这才是对人生的致命点。当人生充斥着欲望和诉求,意志的现象越完备的呈现,欲求和冲动的表达越激烈,这种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也就越明显。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常常处于满足的状态,而借以相应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相伴而来的就是空虚、无所事事,换言之,人本身就变成了他自己的枷锁,所以人生是在痛苦中度过的。

台州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处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圈交汇接合部的台州各个港口,以服务台州地区为主,兼顾服务浙中南地区,是浙江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也是台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而目前在台州,每年集装箱的总量达110-120万标箱。

那么,如何远离痛苦: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悲剧来说,通常表现出强烈的不幸,但是这种不幸是人类生存无法抗拒的必然存在的现象,而其独特之处就在于,让我们摆脱自己的主观意志,从琐事中抽离出来,从而深刻感受内心的平和,如果可以超脱欲望,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意义。对哲学和艺术的积累,在一定程度可以使人们从痛苦中走出来,要进行纯粹理性的思索,实现这种彻底的解放,压制一切感情以及一切使情绪不得安宁的因素。有些人活在当下,也有些人期许憧憬,寄希望于未来,他们始终急急忙忙,紧追不舍,直到人生的尽头。叔本华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见解,每个人应对人生的方法以及所持有的态度是人生能否幸福快乐、内心能否平静,而理智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生活中确立相对公平节点,以免侧重其中一方。人是具有私欲的,会受到外界的牵绊,唯有人的痛苦是最深重的。如何摆脱痛苦,要学会向艺术、建筑、绘画或雕刻、诗歌、悲剧、音乐等高雅领域转变,否定意志但并不鼓吹不尊重生命。

二、用科学、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悲观主义人生观

我们不能对叔本华的思想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因为任何观点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特定的时代产生他特殊的思考,他始终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的,由此他说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绝对的,意志自由不依赖理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意志的活动。但对意志活动,我们也应该区分为作为意志客体化显现的行为和生命意志本身即物自体,虽然意志本身是自在的,但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受到约束限制的,尽管人们有许多前期安排和斟酌的过程,可是他的实际情况并未动摇,它在生命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叔本华说:人的生存“必须不停地跳跃疾走在由灼热的煤炭所圈成的圆周线上”。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对他来说,都是纯粹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2]

叔本华虽然认为人生来痛苦、空虚的,但同时强调人应该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痛苦,有人说叔本华的思想是过于悲观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客观认知。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 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3]生命意志作为核心体现,最明显的特点就表现为无止境、无意识、盲目的需求和冲动。为了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发展的基本愿望,一切有生命体征的生物都在抗争,但同时受到了意志的反作用,就显得十分艰难。因此:每个有生命的个体都会感知到痛苦,这种痛苦的体验多于快乐的感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思想内涵不容小觑,虽然他的唯意志主义阐明人生是痛苦的,在当代不是完全可取的,但是却提供给我们更多的理论启示,面对生活中的不易,我们要积极勇敢地面对,乐观的探索战胜痛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悲观主义”的理论价值及现实影响

叔本华试图通过作为意志的世界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叔本华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他指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说法,表象世界就成了直观与非直观,思维与非思维的统一,对于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的含义,人与动物等生物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行为举止也受生存意志的调度,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叔本华认为,主体是认识是世界的支柱,独立个人正是这样的一个主体。而客体,正如我们自身,是可以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感性和意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人的生命现象与其他生物相比,是表达诉求最多的群体,也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表现,通过意志去表达欲望时,叔本华把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统称为痛苦,相应的也把能够实现的欲望称之为幸福。所以得出结论,痛苦是经常的,幸福却只是暂时的,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人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如此说来,痛苦就成了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是人生的本质。此外,人的欲望一旦可以实现,就会伴随着空虚和无聊。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地许多观点,赞同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坚持物自体,可以凭借直观去认知并将其视为意志,认为意志的调遣,最终只能导致悲伤痛苦。

“人是什么”这一命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比他有什么和别人对他的看法是什么,更能对他的幸福产生影响。因为性格是影响人们一生的,并且决定他的行为处事方式,因此,作为人本身,人格是我们首先值得思考的。叔本华认为性情不好的人,他们即使身处快乐,也会把这种幸福视为痛苦,生命的快乐与否,其根源不是外在的悲喜,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怎样看待生活带来的困苦。人们有不同的世界观,每个人看待视角不同,看到的则是不同的世界,因此,无聊、空虚、多姿多彩都可能是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对人的悲伤喜乐、人的自身、人的所有等方面作了完备的概括。痛苦和烦闷,是相伴人生的,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介于这两者,并在它们之间剧烈摆动。所以,我们不需要对尚未发生之事表现出过度担忧,也无需追忆过往无法释怀,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真正的确定的,未来缥缈地总是毫无例外的地使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落空,过去的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事情的发展不会与我们的头脑构思完全吻合,那么我们就要坦然面对,随着时代不断前进。

2) 桩土界面径向压力对桩身轴力的影响.采用精确的测试方法测出桩身轴力和桩土界面径向压力,重新认识桩身轴力的实际变化分布规律,故桩身径向压力影响下的真实桩身残余应力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M].李成铭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

[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陈睿琦(1993.2-),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  ;  ;  ;  ;  

浅谈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悲观主义观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