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技能如何影响员工建言:关系及绩效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技能论文,员工论文,作用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建言行为是员工对组织管理建设性意见表达的积极工作行为,其目的在于对组织管理问题的改进而非单纯的批评(Van Dyne and LePine,1998)。对组织而言,建言行为对组织变革与创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段锦云,2011;梁建、唐京,2009),使组织朝着改正错误、提高绩效的方向发展(Zhou and George,2001;Whiting,Podsakoff and Pierce,2008;魏昕、张志学,2010),从而使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Raub,2008)。对员工而言,建言行为能够提供改善自身工作环境的机会或者提供新的发展机遇(Ng and Feldman,2012),同时可提高员工的胜任力或绩效水平(Whiting,Maynes,Podsakoff and Podsakoff,2012)。 尽管建言的重要意义已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可和强调,但现实情况却是员工在组织面临问题时“惜字如金”。安然公司轰然倒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同时,中国文化中“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等俗语都表明了对建言行为的谨慎态度。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员工的建言行为,是当前我国组织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周浩、龙立荣,2011)。 员工建言行为也被视作一种政治行为(Farrell and Petersen,1982),旨在说服和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达到建言者期望达到的预期目的。因此,建言者的政治技能至关重要(Hung,Yeh and Shih,2012)。政治技能是指个体为实现其目标,在理解自我、他人与情境及三者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他人施加影响的能力(Pfeffer,1981)。个体的政治技能直接关系到组织中有限资源的获取与有效运用,是个体在组织中获得成功的必要要素之一。 从概念提出之初,许多研究者呼吁开展更多的政治技能研究以更深刻地理解组织中的员工行为,近年来也获得了一些进展,深化了我们对其的认识。然而有学者指出,当前关于政治技能作用具体机制的研究仍然不足(刘军、吴隆增、许浚,2010)。因此,本研究将引入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探究政治技能对员工建言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治技能的理论研究。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是什么?如前所述,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建言行为领域,Kish-Gephart、Detert、Trevio和Edmondson等(2009)指出建言效能感(Voice Efficacy)是员工关于是否能有效承担建言角色、并对建言行为取得良好效果的信念。依据社会认知理论,相比政治技能,建言效能感是与建言行为更近端(Proximal)的构念。那么,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是否是以建言效能感为中介完成的?截至目前,学界对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缺口。 第二,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影响过程的边界条件是什么?对环境敏感是高政治技能者的内在特征(Ferris,Treadway,Perrewé,Brouer,Douglas and Lux,2007)。因此,对政治技能效用的周边环境因素或边界条件进行探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认为,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组织中,员工的上下级关系与其绩效水平可能是政治技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郑伯埙(1995)认为差序格局主要表现为“亲—忠—才”三方面,“亲”指的是关系,“忠”关注忠诚与服从,“才”则是胜任力与动机。该结构在华人企业组织中具有普遍性(樊景立,1995)。在组织的各类关系中,最重要和吸引人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Supervisor-Subordinate Guanxi)(王忠军、龙立荣、刘丽丹,2011)。它指的是员工与其上级工作范围之外、非正式的私人关系(Law,Wong,Wong and Wong,2000),是对员工的晋升、报酬及工作安排等有着显著预测力的变量(王忠军等,2011;刘军、宋继文、吴隆增,2008;Law et al.,2000;Chen and Tjosvold,2007),反映了“亲”的效用。 同时,对所有中国企业员工而言,关系(Guanxi)虽然重要,但它仍不能取代过往绩效对其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刘军等,2008)。绩效是员工过去工作行为的结果,反映了“才”的效用。高绩效员工通常胜任力与动机水平也较高(仲理峰、时勘,2004;Grant,Parker and Collins,2009)。绩效水平高的员工,在组织中会获得更多晋升机会、权力与薪酬等。相比上下级关系这种“软资本”,绩效则是员工在组织中倚仗的“硬资本”。 高政治技能个体能有效感知环境因素,进而表现出与环境协同一致的心理与行为(Ferris et al.,2007)。那么,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组织中,作为员工在组织中立足的重要“资本”,上下级关系及过往绩效是否会在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影响的过程中起缓冲或强化的调节作用?这是本研究关心的第二个问题。 总的来说,在中国当前文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以配对样本探讨政治技能通过建言效能感对员工建言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上下级关系与绩效的调节效应,无论是对政治技能的理论发展还是对我国企业激发员工建言行为的管理实践指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 政治技能概念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其对组织及个体的积极促进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在Pfeffer的基础上,Ferris等(2005a)指出政治技能包括4个维度:社交敏锐性(Social Astuteness)、人际影响(Interpersonal Influence)、关系网络建立能力(Networking Ability)及表现真诚(Apparent Sincerity),后续的研究者基本上采用了此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政治技能可正向预测个体与团队绩效(Ferris et al.,2007;Ferris,Blickle, Schneider,Kramer,Zettler,Solga,Noethen and Meurs,2008;Blickle,Meurs,Zettler,Solga,Noethen,Kramer and Ferris,2008;Bing,Davison,Minor,Novicevic and Frink,201l;Shi,Chen and Zhou,2011)、个人声望(Ferris et al.,2007;Liu,Ferris,Zinko,Perrewé,Weitz and Xu,2007)、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Harris,Harris and Brouer,2009)及职业成功(刘军等,2008)等。Semadar、Robins和Ferris(2006)在比较了政治技能、自我监控等因素对管理绩效的预测作用后认为,政治技能是最有效的预测变量。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随着具体任务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比,针对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的预测力更高(Bandura,2001)。在建言行为研究领域,Kish-Gephart等(2009)首次明确提出建言效能感的概念,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建言领域内的具体化。 政治技能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建言效能感水平。首先,建言行为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Avery,Mckay,Wilson,Volpone and Killham,2010;Thomas and Feldman,2011;Liang,Farh and Farh,2012;魏昕、张志学,2010)。但是,高政治技能员工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工作关系(Ferris et a1.,2008;Treadway,Breland,Adams,Duke and Williams,2010),尤其是对建言行为的主要对象——领导来说,高政治技能员工可以与其建立亲密关系,当员工建言时,上级往往认为其建言是友好的,是一种维护领导效能的行为(Van Dyne,Kamdar and Joireman,2008)。即使建言行为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上级也不会责备他们(Wang,Huang,Chu and Wang,2010)。从而有效地增强了高政治技能个体对成功建言的信心,即提高了个体的建言效能感。其次,高政治技能者通过对环境的认知,知道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建言。他们在建言时表现得更加真诚,知道如何隐藏不可告人的自私动机,使建言对象感觉其建言不是为了个人目的(Ferris et al.,2007;Treadway,Ferris,Duke,Adams and Thatcher,2007)。这样能够向公众传递有益于良好形象的信号(Ferris et al.,2007;Han,2010),使上级与同事认为其值得依赖,容易在组织中获得较高的声望评价(Ferris et al.,2008),从而他们对自己的建言获得同事及领导的支持有较高信心,这种信心也是建言效能感的体现之一。最后,高政治技能个体通过有效地构建人际网络以提升地位并获得与控制更多资源(Ferris et al.,2007;Treadway,Hochwarter,Ferris,Kacmar,Douglas,Ammeter and Buckley,2004;Ferris et al.,2008;Treadway et al.,2010),随着自我控制感水平的提升,因而其有更高成功建言的信念(Tangirala and Ramanujam,2008;Morrison and Rothman,2009)。根据以上文献回顾,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正相关。 (二)上下级关系、绩效水平的调节作用 探讨政治技能效用发挥的边界条件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如前所述,政治技能高的个体对条件线索高度敏感,这就决定了政治技能高的个体在实现其目的时,先会对环境线索进行积极认知,并根据不同的条件呈现不同行为。 在差序格局的中国文化组织中,基于“亲—忠—才”的框架,我们认为,员工与上级的关系与其过往绩效可能是政治技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原因如下:首先,即使基于规则的管理在中国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关系的重要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Zhang and Keh,2010)。在组织的各类关系中,高水平的上下级关系可为员工带来更高的收益(王忠军等,2011;刘军等,2008;Law et al.,2000;Chen and Tjosvold,2007)。可见,在差序格局的中国文化组织中,与上级主管“亲”(关系近)是员工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同时,员工若期望在组织中有所作为,除上下级关系这种“软实力”外,高水平的绩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绩效是“才”的直接结果,是组织员工获得身份地位、职场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心理资本的“硬实力”。与关系一样,绩效水平也是员工在组织中最可倚仗的职场资本。如前所述,对环境敏感是高政治技能者的内在特征(Ferris et al.,2007)。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组织中,作为员工在组织中立足的重要“资本”,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过程必然会受到员工与其上级的私人关系及过往绩效水平的影响。 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COR)认为个体总是努力获得、保留和维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本身稀缺,或者通过它们可以获取其他更多稀缺资源。当个体缺乏这些资源或者资源消耗后无法有效补充时,就会影响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Hobfoll,1989)。 根据COR理论,我们认为,作为组织中员工重要“资本”的上下级关系与绩效都可以作为政治技能效能发挥的替代资源。相对于高上下级关系及绩效来说,低上下级关系及绩效时,政治技能对员工建言效能感有更大的正向影响,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当上下级关系及绩效水平较低时,员工与领导及组织的关系多局限于一般工作关系,较少得到领导及组织的特别关注和资源的分配等,缺乏与组织及领导积极的互动和认同。也就是说领导及组织甚少提供资源给员工,此时,为了实现其目的,员工就主要依靠其政治技能作为行动的锚点,以改善从组织中较难获取资源的状况。例如,员工凭借其社交敏锐性、人际影响力、关系网络能力和真诚性的有效运用,在组织中获得期望的资源,从而提高其建言效能感水平。而在高水平的上下级关系及绩效情况下,员工可以获得更多来自与领导及组织提供的资源及支持,那么员工对其成功建言的信心就会更高。这是因为:下级与上级关系越好,上级会为其提供额外的帮助、支持及资源的分配(刘军等,2008;Zhang,Wang and Shi,2012;Zhou,Wang,Chen and Shi,2012)。同样,当绩效水平较高时,员工会获得更多正面评价、权力或资源,从而容易在组织中树立起较高的个人威信。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的影响就不会有低水平的上下级关系及绩效时的影响那么强烈。因为当政治技能水平低时,员工可能会用上下级关系及过往绩效作为替代资源来增强他们的建言效能感,此时关系与绩效的作用类似于“雪中送炭”,效用陡增。但是当政治技能高时(相比低时),高水平的上下级关系与绩效并不一定会使建言效能感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因为高水平的资源增加了资源无用的机率(Hobfoll,2001),此时关系与绩效的作用类似“锦上添花”,效用一般。而且拥有这么多的资源,员工不必同时给予关注,他们必然会更看重其中一个(Kalshoven and Boon,2012)。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上下级关系调节了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的关系,上下级关系越好,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的正向影响程度越弱;反之亦然。 假设2b:绩效水平调节了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的关系,绩效水平越高,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的正向影响程度越弱;反之亦然。 (三)建言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为了全面认识建言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者引入了许多中介变量。这些变量有心理安全感(Detert and Burris,2007;Kish-Gephart et al.,2009;李锐、凌文辁、柳士顺,2009;Walumbwa and Schaubroeck,2009)、自尊(汪林、储小平、黄嘉欣、陈戈,2010;倪婧、储小平,2010)、领导部属交换(吴隆增、曹昆鹏、陈苑仪、唐贵瑶,2011)、上司信任(李锐等,2009)、组织支持感(李锐、凌文辁、方俐洛,2010)、心理授权(Bae,Chuma,Kato,Kim and Ohashi,2011)、心理所有权(周浩、龙立荣,2012)及心理契约破裂(Si,Wei and Li,2008)等。可以看出,研究者较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进行中介变量的选择,这可能因为建言行为是一种角色外行为(Van Dyne and LePine,1998),高质量的交换关系可以促进角色外行为的发生。但有研究也指出,即使在宽松、自主、支持的环境中,员工仍然不愿对组织问题进行建言以回报组织的厚待(何轩,2009;Detert and Edmondson,2011)。因此,研究者需要采用新的视角,以期厘清建言行为的中介机制。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已得到广泛证实。已有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员工的工作自信水平较高(Walumbwa,Avolio and Zhu,2008),对环境及行为的控制具有信心(Stajkovic,2006)。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会选择减少努力或放弃(Parker,Williams and Turner,2006)。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随着具体任务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后诸如创造自我效能感(Tierney and Farmer,2002)、管理自我效能感(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2004)及建言自我效能感(Kish-Gephart et al.,2009)等针对特定领域的效能感构念相继被提出。这些研究都发现,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都比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更大。 如前所述,自我效能感是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预测的重要变量。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目标的选择、实现目标的努力程度及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坚持程度(Bandura,1997)。它对各种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Walumbwa et al.,2008;Fred,David,Wang,Wang,Kristina and Amanda,2011)。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与行为距离最近的认知变量,也是将环境影响传导至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Bandura,2001)。相比政治技能,建言效能感是与建言行为更近端(Proximal)的构念。 针对建言行为,在建言之前,员工必须对其建言的效果有信心,否则员工可能会选择放弃建言,保持沉默(Parker et al.,2006)。这种对建言行为结果的信心,其实就是指对建言行为的自我效能感。Landau(2009)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感影响了员工对上级是否会重视他/她的话的信念。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我们推测,员工在建言前,针对建言情境,对自己是否能掌握建言的机会、对建言效果的预期及对建言过程能否控制等因素进行认知与评估,在评估基础上形成了其关于建言的效能感,并依据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建言或者不建言。已有实证研究支持了此观点,段锦云和魏秋江(2012)发现,建言效能感中介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推测,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是以建言效能感为中介完成的。据以上分析,综合假设1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建言效能感中介了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 在假设2和假设3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具体来说,建言效能感中介了政治技能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并且该中介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员工的绩效与上下级关系水平。在绩效和上下级关系水平较高情境下,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的影响增量减少,此时,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效应较少通过建言效能感来传导;而在绩效和上下级关系水平较低情景下,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的影响增量变大,此时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就会更多地通过建言效能感传导。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a:绩效调节了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即绩效水平越低时,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假设4b:上下级关系调节了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即关系水平越低时,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三、研究方法 (一)取样和被试 为降低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不同评价者评价的方法。政治技能、建言效能感及上下级关系采用员工自评的方式,绩效及建言行为由员工的直接上级评价。为了降低问卷填写人的顾虑,问卷均为匿名填写。且信封封口上都贴有双面胶,问卷填好后,填写人把问卷装入信封中,并用双面胶封口,以确保任何人都看不到问卷填写情况。然后交给回收问卷的联系人。 在进行问卷发放时,一个大信封内放置4个小信封,其中一个小信封封面贴有领导问卷的字样,该信封中装有3份对员工绩效水平及建言行为评价的问卷。另外3只编号A、B、C小信封,这3只信封内装的均是员工问卷,并在信封封面贴有问卷填写说明及回收注意事项。在领导问卷信封的封面,通过指导语告诉该领导,分别将A、B、C这3只信封发放给其3个下属(强调尽可能分给绩效表现有差异的员工,如绩效评价为“好”、“中”和“差”的3个下属),并要求该领导在信封表面及每份问卷中填写领取ABC信封的员工姓名,以完成配对。 在浙江和江苏地区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0份(回收率93.33%),剔除缺失数据过多、重复作答严重及无法配对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78.10%)。样本来自浙江、江苏两省的45家企业,主要涉及制造、房地产、高新技术、贸易等行业。员工样本情况如下:男性153人(46.65%),女性175人(53.35%);平均工龄为6.37年;月收入水平以2000~3000元(35.37%)及3000~4000元(26.22%)为主。 (二)研究问卷 政治技能。采用Ferris等(2005a)编制的18项目四维个体政治技能问卷。5点评分法,即“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用四维度的均分代表员工的政治技能水平,低分代表低政治技能水平,高分代表高政治技能水平。样题如“在工作上,我认识很多重要人物并和他们保持良好联系”、“我总是出于本能地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来影响他人”。 建言效能感。采用段锦云和魏秋江(2012)编制的7项目单维建言效能感量表。5点评分法,即“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低分代表低建言效能感水平,高分代表高建言效能感水平。样题如“向组织提意见遇到突发事件时,我能有效控制该事件对我的影响”。 上下级关系。采用Law等(2000)编制的6项目单维中国情境下的上下级关系量表。5点评分法,即“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低分代表低上下级关系,高分代表高上下级关系。样题如“我总是和领导分享我的想法、问题及感情方面的事情。” 员工绩效。采用Law等(2000)编制的5项目单维员工绩效水平量表。5点评分法,即“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低分代表低绩效水平,高分代表高绩效水平。样题如“他/她的工作质量非常高,很少有差错。” 建言行为。采用Van Dyne和LePine(1998)编制的6项目单维建言行为量表。5点评分法,即“1=从不,5=总是”。低分代表低建言行为水平,高分代表高建言行为水平。样题如“不仅自己对影响群体的问题提出建议,而且鼓励同事参与其中”。 控制变量。控制了员工的性别、工龄及收入等因素,以往研究证实它们对建言行为存在着影响(段锦云、钟建安,2005)。 (三)数据处理 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运用SPSS 13.0及AMOS7.0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研究变量的信效度分析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首先,我们运用SPSS13.0对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的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政治技能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3;建言效能感量表的α系数为0.84;上下级关系量表的α系数为0.81;绩效量表的α系数为0.87;建言行为量表的α系数为0.88。都高于0.7的可接受标准。随后,我们又利用AMOS7.0对整体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五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优于其他4个比较模型(=1146.81;/df=1.21;RMSEA=0.03;GFI=0.86;NFI=0.82;IFI=0.96;CFI=0.96;RMR=0.04),结果表明,5个研究构念相互独立,问卷整体具有较高的效度(见表1)。 为检验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首先,我们进行了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没有单一因素被析出;进一步,我们遵照Podsakoff、MacKenzie、Lee和Podsakoff(2003)的建议,分别构建两个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比较检验:其中模型1为测量的五因素模型(政治技能、绩效、上下级关系、建言效能感、建言行为),模型2将共同方法偏差作为一个潜在变量进入SEM,并允许所有标识变量在这个潜在变量上负载。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良好(=1146.81,df=951,GFI=0.86,NFI=0.82,IFI=0.96,CFI=0.96,RMSEA=0.03);与模型1相比,模型2具有较好的拟合度(=946.63,df=905,GFI=0.89,NFI=0.86,IFI=0.98,CFI=0.97,RMSEA=0.02),但显著性并不明显(△(46)=200.18,p>O.05)。该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方法偏差,我们进一步计算模型2中该潜在变量(共同方法偏差)的变异解释率,结果显示为6%,远低于Williams、Cote和Buckley(1989)建议的25%的标准。综合上述结果表明:虽然本研究不能排除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但是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下一步进行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是可取的。 (二)描述性统计 表2呈现了本研究的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2可看出,男性员工更倾向于建言,工龄越长、收入越高的员工更倾向于建言。政治技能(r=0.12,p<0.05)、绩效(r=0.46,p<0.001)、上下级关系(r=0.22,p<0.001)和建言效能感(r=0.30,p<0.001)都分别与建言行为正相关;政治技能(r=0.25,p<0.001)、绩效(r=0.32,p<O.001)及上下级关系(r=0.58,p<O.001)分别与建言效能感正相关,这些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相关分析的结果为后续的假设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前提。 (三)假设检验 首先,我们运用多层回归分析对假设1及假设3进行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M12表明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正相关(β=0.25,p<0.001),假设1被验证。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β=0.25,p<0.001;M12)及建言行为(β=0.14,p<0.05;M22)显著相关;当建言效能感进入方程后,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再显著(β=0.07,p>0.05;M23)。这表明建言效能感完全中介了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β=0.27,p<0.001;M23)。假设3被验证。 采用Edwards和Lambert(2007)所提出的总效应调节模型(Total Effect Moderation Model)的方法对假设2a、假设2b、假设4a及假设4b进行检验。根据该方法,首先对两个调节变量(绩效和上下级关系)各构建2个方程: 其中PS、VE、VB分别代表政治技能、建言效能感和建言行为,PM和R分别代表绩效和上下级关系。根据上述4个回归方程,分别得出或计算出以绩效、上下级关系为调节变量的下列系数或效应:(1)“第一阶段”:前因变量到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2)“第二阶段”:中介变量到结果变量的回归系数;(3)“直接效应”:前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回归系数;(4)“间接效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回归系数的乘积;(5)“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和;(6)“差异”:高水平组调节变量的系数或效应减去低水平组的系数或效应之差。 使用拔靴法(Bootstrap),以本研究中的328个样本为“母本”,采用有放回的抽样方式从母本中随机抽取328个样本,共抽1000组,根据此1000组样本计算出路径系数、间接效应、总效应的估计值。通过1000组样本的估算值,计算“偏差校正置信区间”。最后,根据置信区间来确定各路径系数、间接效应、总效应及差异的显著性。表4呈现了高低水平组绩效和上下级关系调节下的效应、差异以及显著性。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影响(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在绩效和上下级关系高低组间差异显著(绩效:-0.07,p<0.001;上下级关系:-0.08,p<0.001),该结果表明绩效与上下级关系分别显著调节了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的关系,假设2a与2b被验证。第二阶段影响(建言效能感对建言行为)在绩效和上下级关系水平高低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绩效:0.05,p>0.05;上下级关系:0.05,p>0.05)。就直接效应来看,高绩效和上下级关系水平条件下,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绩效:p=0.23,p<0.001;上下级关系p=0.25,p<0.001),而低绩效和上下级关系水平下该关系并不显著(绩效:β=0.12,p>0.05;上下级关系:β=0.10,p>0.05),两者高低组之间的差异显著(绩效:0.11,p<0.001;上下级关系:0.15,p<0.001),表明上下级关系及绩效对直接效应的调节显著。绩效与上下级关系的间接效应差异显著(绩效:-0.01,p<0.05;上下级关系:-0.01,p<0.05),表明当绩效及上下级关系水平低时,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较强。即绩效和上下级关系均调节了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4a与4b得到验证。 五、讨论与研究展望 (一)理论意义及管理启示 尽管学者们对政治技能及建言行为分别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政治技能为何能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及影响过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本文首次把员工政治技能这个与建言行为关系本来较远(Distal)的变量联系起来,并阐述了它们之间产生作用的核心机制(建言效能感)和重要条件(与上级的关系及过往的绩效)。具体而言,政治技能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是以建言效能感为中介完成的。上下级关系及绩效是政治技能影响建言效能感的重要条件变量,当政治技能水平较低时,高水平的上下级关系及过往绩效替代了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的作用。同时,通过检验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深刻地揭示了政治技能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及该传导机制起作用的边界条件,对政治技能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也拓展了现有建言行为的研究边界。 研究发现员工的政治技能水平对其建言效能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假设1)。研究结果与Ferris等(2007)的观点一致,即高政治技能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更强。政治技能的运用能激发他人的信任及获得较高声望的评价,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及组织内资源的分配,使高政治技能个体对他人及情境的控制感提升,当面临建言情境时,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建言效能感。同时,高政治技能个体与同事及上级的关系水平较高,其建言行为失败时,建言对象也可能给以积极的评价(Wang et al.,2010),从而当面临建言情景时,高政治技能个体更具成功建言的信心。 研究发现,在中国组织中,员工与其上级的关系及过往绩效是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环境线索敏感是高政治技能个体的内在特征,高政治技能者根据不同的条件因素,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言行,以实现其目的。本研究发现,上下级关系水平调节了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的关系,上下级关系质量越高,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的关系越弱(假设2a)。就像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关系已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交往的血液(Chai and Rhee,2010;Guo and Miller,2010)。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组织中,上级会根据与下属的关系来提供不同的支持与资源(刘军等,2008;Zhang et al.,2012;Zhou et al.,2012)。根据COR理论,作为员工在组织中重要的立足资本,当政治技能水平较低时,高水平上下级关系替代了政治技能的作用,因而员工在面对建言情境时,会有更强的信心。而低关系情境下,个体得不到来自上级的特殊照顾及资源分配,从而其建言效能感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其政治技能的运用效果。与假设2a类似,本研究发现员工以往的绩效水平显著调节了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的关系,绩效水平越高,政治技能与建言效能感的关系越弱(假设2b),因为绩效水平是组织对员工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是员工获得组织资源的重要依据,绩优员工会获得组织更高的评价或者更多的权力与资源,当政治技能水平较低时,绩效替代了政治技能对建言效能感的作用。 研究发现,政治技能对建言行为的影响是以建言效能感为完全中介的(假设3)。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关注行为个体的认知因素,个体的行为都源自其自我效能感(Fred et al.,2011)。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都发现,这些特定的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Tierney and Farmer,2002;陆昌勤等,2004;段锦云等,2012)。建言效能感是建言情境下员工对建言的特定信念,是比政治技能等更接近建言行为的构念。因此,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就比较容易理解。同时结果显示,绩效及上下级关系调节了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的中介效应(假设4a及假设4b)。该结果不仅回答了政治技能“如何”通过建言效能感与员工建言行为相联系,而且也回答了绩效及上下级关系“何时”影响了政治技能通过建言效能感与建言行为的联系。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重要的管理实践意义。结合研究结果,组织可从如下途径着手以激发员工的建言行为:(1)员工个体与组织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员工的政治技能水平。Ferris、Davidson和Perrewé(2005b)指出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实践练习、替代学习、沟通技能训练以及戏剧法等方法的运用,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政治技能水平,根据本研究的结果,随着政治技能水平的提高,员工的建言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其建言行为水平。(2)组织应通过倡导高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使员工的绩效水平得以提升,当员工的政治技能较低时,高的绩效水平可以提升员工的建言效能感,进而提高其建言行为水平。(3)一般而言,员工建言对象是其上级,因此组织要意识到管理者在激发员工建言行为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管理者应努力提升与下级的关系水平,这是因为高权力距离会影响员工的建言意愿(Botero and Van Dyne,2009),而且在上下级关系中,管理者居于主动地位,通过主动提升与员工的关系水平,当员工政治技能水平较低时,也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建言行为。 (二)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不可否认,我们的研究也存在其局限性。首先,相关研究概念的测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采用了员工自评的方式获得政治技能数据,但是Gentry、Gilmore、Shuffler和Leslie(2012)与Ferris等(2008)指出政治技能的影响对象是组织中的其他员工,因此他评的方式可能会更真实地还原政治技能的本质。另外,本研究采用了上级主管对员工的建言行为水平进行评定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源评估误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建言除了面向上级的,还有面向同事的(Liu,Ferris,Zinko,Perrewé,Weitz and Xu,2007;魏昕、张志学,2010)。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单独上级评价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可能很难保证其客观性、准确性。因此,为了提高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测量的精确性,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运用多源评估(上级、员工本人及同事)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Gentry et al.,2012),整合不同源的信息,从而得出对政治技能与建言行为更精准的评价结果。其次,本研究采用截面数据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忽视了时间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难以考察政治技能通过建言效能感对建言行为影响的动态过程。未来研究者可以采用时间序列设计,通过系列数据精细刻画变量间的关系,将会使得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具说服力。政治技能如何影响员工建议:关系与绩效的作用_政治论文
政治技能如何影响员工建议:关系与绩效的作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