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下游论文,长江论文,意愿论文,因素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一家一户均田制式的土地分配产生的是农业零碎化生产,带来的是小农生产的延续。在生产社会化、机械化、科技化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基本特征时,这种小农经济对机械化、科学技术的某种排斥,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则是原有承包经营关系的发展与完善,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点与不足(郑重,1996)。
从农民的角度分析,如果把农民看成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总收益最大化无疑是其家庭生产经营的一个首要目标,其投资、用工以及土地的配置也必然以效率最大化为指导(史清华,2005)。如果在农民经营的土地未达到规模经济之前,扩大土地耕种面积会增加农民家庭总收益,那么农民理应有选择规模经营的意愿。然而,我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调查发现,60.6%的农民并没有扩大家庭农地经营规模的意愿,大多数农民家庭土地经营的意愿规模小于其实际经营规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影响农民意愿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文以对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与实际规模比较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对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在进行调查之前,课题组首先对设计的调查问卷在浙江省部分地区进行了预调查,对问卷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修正。最后在2005年7—8月份利用假期,组织了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的地区主要有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六个省。此次调查采取典型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在每个省选取3个行政村,每村调查20户,共发出问卷36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07份。本文根据此次调查数据对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农民家庭实际土地经营规模情况
从307份调查问卷看,截至2004年末,样本农户平均耕地规模11.23亩,劳均规模4.26亩,人均规模2.79亩。其中户均耕地在5亩以下的有123户,占所调查样本户总体的40.07%,15~20亩的有26户,占8.47%,20亩以上的28户,占9.12%(见表1)。
表1 不同耕地规模样本户构成
从表1可以看到,在样本户中有64.5%的农户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80.13%的家庭不足1公顷。值得一提的是,在样本户中平均每户耕种的土地被分成8.2块,其中1~3块的占31.27%,4~8块的占40.72%,8块以上的占28.01%。可见农户家庭耕地面积非常小。如果按平均每户家庭4口人计算(实地调查为4.10人/户), 有40.07%的农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多数农户家庭的农地规模仍处在一个“超小规模”经营阶段。
(三)农民实际土地经营规模与意愿经营规模比较
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反映了农民根据自身的时间、精力以及家庭拥有的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实际情况,希望经营的土地面积。农民的实际经营规模绝大多数是村集体根据本村所拥有的土地面积按照一定标准(家庭人口、劳动力)承包给各个农户的耕地面积。二者的差异既反映了农民经营土地意愿的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农民自身生产能力的高低。样本农户平均实际经营农地规模为11.23亩。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在当前情况下,您认为种多少亩地比较合适?”来了解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结果发现大多数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小于其实际经营规模。通过统计,样本农户平均意愿经营规模为9.71亩,比实际规模小1.52亩。目前,经营土地仍是我国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扩大土地面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尤其是在200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大多数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理应大于至少应该等于其实际经营规模,但现实恰恰相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的差异呢?
二、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与模型选择
根据实地调查和以往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的研究(李岳云等,1999;张侠等,2002;钱文荣,2003),本文主要选择农民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政策变量共2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考察,变量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数据描述
注:(1)家庭主业:家庭农业、打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村里土地转让制度规定选项分别为:可以;不可以;给本村的可以,外村的不可以;给本村民小组可以,其他人的不可以;不知道
根据所选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n=1,2,…,22)
(1)
其中:x为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y为农民意愿经营规模,μ为随机误差项,β[,i]为待估参数。
(二)模型运行结果与检验
对数据的具体分析本文采用spss13.0版本中的Analyze-Regression-linear Regression进行模拟。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首先将所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进行变量筛选,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解释变量,与此同时做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检验。在对模型检验过程中发现存在异方差现象,本文以1/│e│(1/│未标准化残差│)作为权重进行调整,从而消除异方差。最终估计结果如下:
1.模型拟合优度检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见表3。由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中含有多个解释变量,因此,采用调整后的确定系数更能准确地反映回归方程对所调查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由表3可知,本文截面数据调整后的确定系数R[2][,adj]=0.890,表明经过变量筛选后的拟合优度较高,方程整体回归效果较好。
表3 模型总体参数
2.F检验。从表4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02.735,显著性概率为0.000,远远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 这表明被解释变量(农民意愿经营规模)与筛选后的解释变量整体线性关系显著,可以用线性模型描述并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4 回归方差分析
3.t检验与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模型的t检验与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5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筛选后的变量均通过t检验,而且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概率非常高,均为0.000。 这表明筛选后的每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各解释变量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民意愿经营规模。
表5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注:本次分析采用的置信度为95%
方差膨胀因子VIF是检验解释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重要统计量,VIF越大表明各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越强。分析结果显示,每个解释变量的VIF值均比较小,与1较接近。这表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很弱,多重共线性可以接受。
通过上面检验,最终给出以下模拟方程:
=11.457-0.002AGE[2]-0.458ENY-1.499MPF+4.22E-RPYI+1.763NFL+0.100FLA+0.001FCA-0.121MIE
(三)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面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影响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
1.年龄与农民土地的意愿经营规模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年龄越大的农民,其意愿经营规模越小。通过表6,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这种相关性。
表6 不同年龄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
农业劳动是比较强的体力劳动,45岁以上的农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劳动能力也会下降,同时,大部分老年农民已少有创业精神,一般只愿意维持现状;在年轻人中出现一些经营能手想进行农地规模经营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2.受教育年限影响农民的土地意愿经营规模,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年限越高,其意愿经营规模反而越小。在样本户中,受教育年限达到小学文化水平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为9.90亩,而对于很多受教育年限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其意愿经营规模反而比小学文化水平低,为8.69亩,两者相差1.21亩。这种情况与直观判断不相符合,其可能原因是,由于受教育年限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比较多,到外面打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就削弱了他们对土地经营的意愿。而那些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而在家务农的农民,由于收入来源单一,扩大农地规模是其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因而其意愿规模往往要大一些。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重要性。
3.家庭主业是影响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把家庭主业设为4个选项:农业、打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同家庭主业经营者的农地意愿经营规模(见表7)。我们可以看出,以打工、 第二三产业为家庭主业的农民意愿经营规模均比较低,尤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业的农民,其意愿经营规模最低,仅为4.79亩,远远小于以农业为主业的意愿规模11.14亩。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打工、第二三产业为主业的农民,由于农业已不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这些农民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经营管理土地,农地经营已成为副业,因此他们的土地经营意愿比较弱,意愿经营规模也相对比较小,这与第2点应该是一致的。
表7 不同家庭主业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
4.被调查者的个人务农年收入与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与农民意愿经营规模密切相关。二者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民个人务农年收入与农业生产的流动资本投入越高,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越大。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年务农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为11.56亩,而在8000元以下的农民意愿经营规模仅为8.96亩,两者相差2.6亩。对于务农收入高的农民,其收入主要来源仍然是经营土地所获得的收入,扩大农地面积必然会增加其农业收入。因此,他们的意愿经营规模自然会比较大一些。
不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的农民意愿经营规模见表8。可以看到,随着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的增加,意愿经营规模扩大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造成该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地经营投入高的家庭对务农收入预期比较高、信心足,因此其意愿经营规模远远大于一般农户。
表8 不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
5.农民意愿经营规模受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农地经营面积的正影响。产生该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目前农民家庭拥有的农业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非常少,农民经营土地主要靠的还是自身的劳动力。样本数据显示,平均每个以农业为主业的家庭所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价值不足1500元;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出路较少的情况下,劳动力较多的家庭为了满足自家口粮的需求也需要有较多的土地面积。如表9所示,家庭拥有1个劳动力的意愿经营规模仅有3.25亩,而拥有4~5 个劳动力的意愿经营规模已达到15.26亩。另外,受家庭原有土地经营面积的影响, 一般经营规模大户其意愿经营规模也比较大。
表9 拥有不同劳动力数量家庭的意愿经营规模
6.农民被雇务农每天可获得的收入影响其意愿经营规模的大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仅仅在自己的土地上务农,而且也可以被雇佣帮助他人从事农业劳动。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在家庭附近被雇务农时获得的收入愈高,其希望经营的土地面积往往就愈小,从表10可以明显地说明这一点。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是在家附近被雇务农成本(经济成本和情感成本)要低于外出打工成本,而且收入有时并不比外出打工少;二是被雇务农获得的收入愈高,意味着经营农地的劳动力成本就愈高,农民就愈不愿意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表10 被雇务农不同收入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
三、结论
1.农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低知识化现象是导致农地经营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当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家务农的往往是那些年龄比较大和受教育年限少的农民。这些农民由于受自身体力、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限制,往往无力也不想耕种更多的土地,他们经营土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家里口粮和个人养老保障问题,因此其意愿经营农地面积比较小,依靠他们来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是非常困难的。而那些年富力强、接受教育比较多的家庭成员经常出去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他们对经营农地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无论是在家务农、外出打工还是经营第二三产业的农民,他们对土地的意愿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甚至小于其家庭实际的经营规模。如何创造条件吸引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打工、经营第二三产业在家庭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使得很多农民家庭主业也在不断地发生转移。一是以打工、经营第二三产业为家庭主业的农民,由于其家庭收入的来源已不再是经营土地、从事农业,因此其对经营土地的热情大大下降。这些农民希望经营的土地面积在逐渐减少。二是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能够在家附近被雇务农获得较高收入的农民,其对土地经营的意愿较弱,希望耕种的农地面积往往也小于家庭实际的经营规模,所有这些都为一部分农民放弃农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提供了可能性。但问题是,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这已经成了推行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之一。
3.个人务农年收入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是激励农民扩大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实证研究显示,个人务农年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民务农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有些年份不升反降,甚至有些地区连经营农地的成本都无法弥补,这导致了许多农民对经营土地失去了信心。信心的下降又反过来导致农民大幅度地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因此,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低于其实际经营规模就难以避免。
4.当前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投入是其自身的劳动力,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为影响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农民拥有的资金少,很难购买占用资金比较大的农用机械设备。因此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了决定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多的家庭其意愿经营规模往往大些。但随着我国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农民家庭劳动力数量在逐渐减少,样本农户中拥有4 个及以上劳动力的家庭仅占19.54%,这使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也必然会有所下降。 未来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行将更加依赖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而实际上,在农业中投入较多的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一般较大,只是这种投入目前大多限于流动资本的投入。而固定资本的投入更会与规模的扩大成为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因素。
5.家庭当前经营的土地面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希望经营的农地规模。目前我国农民家庭土地经营面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相比不是在扩大,而是在逐渐缩小。之所以产生该种局面,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增加使得有限土地更多人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这一现象在城市郊区十分普遍,从而导致用于农业的土地愈来愈少。家庭经营土地规模的下降造成许多农民的意愿经营规模在相对缩小,这是因为现有规模愈小,其经营效率就愈低,其经营积极性自然也愈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04BJY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