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在银川举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川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第十次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10月18-20日,第十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8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总主题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保护与开发。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30篇,论文作者覆盖民族地区公共、高校、科研等各类型图书馆,具有广泛性。经过专家认真评审,有50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6篇,优秀奖22篇),110篇论文入选论文集。会议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学术研究向专题化发展,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
这次为配合全国古籍普查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草案)》制定,首次确立专题研究征文,结果超出预想。各级各类型民族图书馆、各民族地区社科院以及政府机构的古籍文献工作者踊跃参与,一批在国内民族文献研究中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也加入进来,使这次研讨会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代表们认为专题研讨会更能集中反映某一领域高水准的研究成果,这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标志着今后全国民族地区学术研讨会将向专业化和有深度研究水准方向转变,逐渐将其打造为国际国内一流的民族图书馆学、民族文献学学术论坛。
二、参与面进一步扩大,使民族地区各类型图书馆横向交流、学术研究得到加强和活跃
本次会议参与面进一步扩大。由于是涉及民族古籍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凡在民族古籍保护研究机构工作的人员都有代表参加,如中央一级图书馆、省一级图书馆、地市一级图书馆、县一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等。
三、关注实际,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古籍工作开展
此次会议专门就当前图书馆面临的古籍普查工作展开学术交流。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围绕其馆藏特有的民族文献,以及在古籍保护利用开发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探讨研究。如获一等奖论文《藏文佛学研究典籍与藏族传统文化》、《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等;二等奖论文《蒙古文古籍文献的研究与利用》、《大理州白族古籍存藏现状调查研究》等;三等奖论文《藏文文献的保护与利用——谈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研究中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古籍存藏情况调查与分析》等。此外,还有一些特邀论文都是本领域专家所撰写。
四、扩大宣传,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
本次会议恰逢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5周年。因此,我们邀请到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兰智奇到会。他代表国家民委对现阶段各地区各类型民族图书馆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就现阶段工作提出四点意见:(1)加强政策性研究,科学制定适合我国现阶段各类型民族图书馆实际发展情况的方针政策,以指导各地民族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同类图书馆发展水平。(2)积极构建我国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国家级民族文献收藏保护流通利用中心;承担规划、指导、协调全国民族文献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开发与利用等职能。(3)加大对各地各类型民族图书馆基础设施、人员培训、文献收藏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变民族地区,特别是县级图书馆缺少新书、服务手段落后的状况。(4)重视民族图书馆科研工作,攻克各种技术难关,使民族图书馆业务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自动化,并建立各种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和各种民族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以期更好地为国家民族工作、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弘扬、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服务。
会议除举行专题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外,召开了少数民族专业委员会工作会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专家座谈会,取得多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