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开发区时代的开发区片区交通改善论文_陶晨亮,,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518057

摘要: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演化,国内许多开发区的发展逐步进入新的转型期迈入后开发区时代。其典型特征为单一型经济功能结构向多元型城市结构转变,片区内不断增长的面向商业、办公、娱乐等多元化出行需求与源于开发区模式单一的优先满足机动车需求的交通系统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围绕从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方式转变的发展理念,从推进公共交通优先,优化路网功能结构,提升慢行交通品质与推行智慧化交通系统等几方面提出改善策略与措施,为我国类似地区的片区交通改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后开发区时代;以人为本;公交优先;品质提升;绿色智慧

引言

后开发区时代是指国内先进开发区在功能定位上,已经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经济结构上,由单纯工业经济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1]。原先单一型经济功能结构逐步被多元型城市功能结构所取代替代,开发区呈现综合功能和多元内容的新城发展趋势。在此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的发展更加注重城市与交通发展的质量、效益,以人为本,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体系,保障步行、非机动车的慢行交通。

1后开发区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后开发区时代开发区的主导发展模式,从做大增量转变到优化存量、从注重发展速度转变到注重效益。原先外延式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开发区可持续增长,受土地、能源与环境等约束,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提高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优化程度,增强经济增长中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发展特征:

1.1 以人为本

以人的行为需求、特征、路径为出发点,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2 存量更新

挖掘空间发展存量,破解资源瓶颈、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1.3 生态低碳

以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方式、生态建设、绿色高效产业等为出发点,以空间优化、绿化完善、公交引导、资源节约为手段,向生态型城区建设转变。

1.4 产城融合

加强对既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效率、绿色为引导,加快产业专转型与升级,避免产业空心化危机,通过合理的产居布局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的集约与交通的减量,实现城区可持续发展。

2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苏州高新区位于苏沪发展轴西端,枫桥、狮山、通安浒关等大片产业区将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典型的后开发区时代发展特征。在此发展背景下,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中心城区与主要对外通道拥堵范围不断扩大,公交服务水平下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城市空间北扩西进,居民出行距离增长,东西方向交通强度大

市区城市空间呈现以姑苏为核心放射(沿轨道、快速路)、多组团空间形态,高新区位于姑苏西部,且中心城区是新区与姑苏联系最紧密主体区域,同时高新区内部东西方向交通强度较大,东西方向对外过境交通叠加。

随着高新区“退二进三”、“北扩西进”等战略实施,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空间发展由建成区向新区迁徙,行政中心的搬迁和生态科技城的开发使出行距离由10km内逐渐向20km增加,居民出行距离不断增长。城市出行总量也将不断攀升,居民出行距离不断增长对交通设施的引领、支撑和服务要求变高。

2.2 “公交+慢行”竞争力不足,小汽车高拥有、高使用

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尚待进一步深化,公交自身发展尚有短板,竞争力不足。轨道交通尚处在快速建设阶段,新区范围内目前仅有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3、5号线处在建设阶段,轨道交通作为公交骨干地位尚未确立;有轨电车仅开通1、2号线,尚未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常规公交服务品质不高,部分路段多家公司,多条线路较长距离重复并行。公交优先措施保障不足,公交专用道、优先信号等措施不足,难以保障运行速度和可靠性。

2.3 道路网络结构不完善,存在局部设施瓶颈

2.3.1道路总体规模不足,支路网密度缺口突出

各级道路网密度不足,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整体供给规模不足,路网结构亟待完善。以狮山中心城片区为例,现状道路总里程139.7km,路网密度为4.51km/km²。支路网密度低,仅为1.89km/km²[3]。

2.3.2内部路网功能结构不尽完善,存在道路断面不一致和断头路等问题

中心城区城市由东向西发展,部分东西向道路长江路以东早期往往红线较窄、标准较低,而长江路以西建设标准较高,道路的贯通性差。中心城区断头路多,存在支路网薄弱地区,微循环不畅。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心城片区丁字路、断头路比较多,影响了路网的通达效率。尤其在早晚高峰期,容易出现瓶颈节点或瓶颈路段。

2.4交通运行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道路设施效能

2.4.1 部分干道沿线小区开口直接设在道路两侧,进出车辆对沿线交通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支路网系统薄弱,部分次干道如塔园路、华山路沿线小区出入口直接设置在道路两侧,部分出入口之间间距不足150m,对沿线道路交通运行影响较大。

2.4.2 公交中途站设置不合理

何山路、金山路、滨河路等公交中途站缺少与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一体化设计,未利用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空间。何山路-珠江路,金山路-珠江路西进口道中途站离停车线不足50m,对进口道交通运行影响较大。同时片区公交中途站基本采用直线式平面布局形式,车辆进站对沿线道路的交通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2.4.3 停车管理有待加强,部分路段、热点地区违章停车严重

现状何山路(长江路以东)、邓尉路(滨河路以东)、金山路(塔园路以东)等中心城区早期建设片区存在较大停车缺口,周边道路违章停车严重,干扰车辆通行。

3应对策略

3.1 推进公共交通优先

3.1.1 构筑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构筑一体化、多样化、高品质公共交通体系,促成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以“高效、准时”与小汽车竞争,以“方便、灵活”与电动自行车竞争,实现公共交通成为机动化交通工具的主导方式。

3.1.2 构建以枢纽为核心的公交场站体系

首末站从“服务车辆停靠的独立用地为主”向“临近客流的综合配建为主”转变。高新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目前面临着逐渐从用地增量向存量发展时期,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现有规划公交场站功能全,占地面积大,场站用地落实难。通过将场站更靠近客源,小型集约化,分离停车和乘降功能,只服务乘客乘降和车辆到发。在布局上更靠近客源。在功能上,分离停车和乘降功能,只服务乘客乘降和车辆到发。在规模上,引导场站建设小型化和集约化,减少平面占地面积。通过在公共交通规划中,明确配建首末站建设形式。

3.2 优化路网功能结构

构筑一体化路网功能体系,基于小汽车、公交车以及慢行交通的不同出行需求,区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交通特征,结合用地及道路设施分别确定其主要的走廊通道,梳理道路功能体系,充分发挥路网的交通运输和服务功能。

小汽车优先通道尽量结合组团边缘设置,避免直接穿越城市核心区;通道应能连接至周边主要区域(如姑苏区、吴中区)或相邻市县(如无锡、常熟)等。本次规划提出构建“五横四纵”小汽车通道网络。

公交优先通道穿越城市主要居住、商业等密集区,增强覆盖率;可采用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进口道或公交信号优先等形式实现公交优先通道;构建中心城区“三横二纵”公交优先通道网络。

慢行优先通道主要结合山水资源与景点分布,打造宜人慢行环境,本次规划构建“三横三纵多连”慢行交通通道网络。

3.3 提升慢行交通品质

3.3.1 构筑新颖立体慢行空间

规划了地下、地面、空中三层立体化的步行系统,串联了轨道站点、地块、城市公共空间,构建风雨无阻、寒暑无畏多层次的网络化步行系统。重点提升轨道站点1公里范围内以及CBD地区的慢行网络密度。转变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建设理念,围绕地铁、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科学建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完善人行横道和行人过街信号。建设人行道风雨廊,补建人行天桥风雨廊。

3.3.2 “精细设计”实现新型街道空间

通过精细化设计实现新型街道空间。以路面铺装提升、路口收窄设计等精细化设计为抓手,推进智慧道路设施建设,改善地面慢行交通条件,构筑舒适宜人的慢行空间,提升街区活力。推动安宁社区、步行遮荫挡雨设施、以及沿街绿化、照明、长椅、小品等辅助设施的建设,改善慢行环境。

3.4 推行智慧化交通系统

3.4.1 推进高新区智慧交通建设。

在高新区运营管理中心和城市大脑体系下,形成交通与城管、安监、公安等构成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以狮山路改造为契机,并依据《苏州高新区智慧交通系统总体规划》,通过建设“1+1+4”智慧交通系统,以数据、创新为驱动手段,高水平打造全国智慧城市新标杆、智慧出行整体解决方案综合示范区的发展理念。

3.4.2 加快推进互联网+交通深度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以及自动化等技术的逐步成熟,原有的综合交通体系也面临新的调整,一方面,新技术提升了相关交通信息采集、管理、分析的效率和精准性,同时也使得各类交通信息的交互更加便利、透明,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从面向出行者的信息服务、面向企业的运营管理、面向政府的规划-管理-决策等三方面,全面提升交通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4结语

当前,在开发区的发展逐步进入新的转型期迈入后开发区时代,单一型经济功能结构向多元型城市结构转变,片区内不断增长的面向商业、办公、娱乐等多元化出行需求与源于开发区模式单一的优先满足机动车需求的交通系统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在制定综合交通发展策略中,必须以人为本,从增量到存量,关注环境与公平,构建与城区空间结构相适应,符合交通发展趋势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可佳. 后开发区时代开发区的空间生产:以苏州高新区狮山路区域为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2009-2030年)[R].苏州: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 2019.

[3] 2018苏州高新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苏州: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 2018.

[4] 周业利,陶晨亮等. 苏州高新区中心城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R],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8.

[5] 金照等. 苏州高新区智慧交通系统总体规划[R],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7.

[6]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S].北京: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8.

论文作者:陶晨亮,,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后开发区时代的开发区片区交通改善论文_陶晨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