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中国化研究论文_陈慧芯

“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中国化研究论文_陈慧芯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进入新时代,当有新思维,当下“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每行每业中,对实体经济和传统行业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着巨大影响。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商品经济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成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不断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研究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在当今表现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即是发挥互联网在生产领域中的配置功能,形成线上和线下的最优结合,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连接,衍生更宽更广的产业链,从而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配置手段,“互联网+”的最新成果将深度融合在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中,从而全面提升传统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形成更全面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具理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个计划。2015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目的是促成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通过这些信息技术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的计划,从而全面扩展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应有的环境,最终让生产发展结果惠及广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互联网+”以“互联网”作为基础,融合传统行业,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传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转型提供支撑,提升这些行业的竞争力。而这一切源于网络的便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更多的方式和选择,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消费对生产具有的反作用原理,传统行业也必须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出应有的调整,而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支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为一门指导人们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在实践上更好的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发展,为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能继续指导我们的实践,本文将立足于“互联网+”这个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科技化的中国化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对社会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促使旧的生产关系跟不上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产生矛盾,从而推动生产关系必须做出调整,从而引起社会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进行变革。手工磨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蒸汽磨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马克思在这里揭示就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个前提下,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并阐述了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巨大作用,尤其表现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旦不可调和就会引起社会的变革。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手工业者的破产,人类社会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资产阶级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在过去创造的生产业的总和。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提出了精辟的说明。当轰轰烈烈的三大工人运动被镇压后,很多人认为社会开始倒退的时候,马克思却看到一次新的更大的革命正在孕育。这就是著名的欧洲革命。蒸汽机带动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欧洲进入到大工业生产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而大多数资产阶级处于无权和无实权的境地,迫切需要一场革命来获得权力。但是当时的欧洲大部分国家在政治上实行的还是旧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促使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全面爆发,推动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正是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推动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正是通过这个推理,马克思成功预示了欧洲革命的发生。

2.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的发展是实践的必然环节和要求,天文学促使农业的发展,数学为测量土地提供了科学根据,战争的需要导致力学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都源于社会生产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生产一旦有技术的需要,这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结合自己的需求而对劳动资料进行加工,使劳动对象符合自己的需求。人是改造自然界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当一门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实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既而我们找到生产活动包括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创造活动。获取、收集、整理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以此深入研究了科学发展的经济动力问题。他看到,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与其和其他知识体系都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制度基础,确立和保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解放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制度的保证与科技的进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雄辩的证明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制度则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曾经让中国的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随着蒸汽机代替手工业,推动欧洲进入大工业生产,整个欧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的时代。近代以来,高度集权的封建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于是近代以来来中国人民饱受磨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有志之士率先觉醒,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则使科技得到飞速发展,于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主义制度制裁在世界全面上演。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和运动。马克思就这些革命和运动,发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转变成了生产力,生产力继而又影响着社会生产实践的方式。而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劳动者的生产实践决定的。而劳动者对科学技术的需要源于更好的改造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中国化发展轨迹

1、毛泽东的科技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不仅要学习新技术,而且要有批判地借鉴和吸取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发展工业的经验,就是把西方工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和科学技术与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打破国外工业壁垒。然而,苏联的背信弃义,使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建设困难重重。一切又被打回原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领导人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选择迎难而上。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最大的人力物力协同作战,最后攻克了几千项技术壁垒。值得一提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还带动了许多新兴学科和新兴部门的建立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成功是践行了毛泽东同志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战略思想的结果。当时我国的现状就是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严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专业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加上全国人民的“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精神”,众志成城最后获得了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

2、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在1975年,邓小平刚刚主持中央工作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地推进我国的科研工作。他说“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研究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议一下……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者?[1]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点强调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说,社会上说的劳动者,都是掌握了工具技能的劳动者。生产中的活跃因素,指的是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通过将劳动技能和科技相结合作用于生产实践的人,而达到改造自然界的目的。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提升,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作为一名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无疑要求劳动者更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高水准的科学知识水平。

更加娴熟的劳动技能。1988年邓小平总结了二战对战后经济和科技活动的强大的推动力这一现象,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2、江泽民的科技思想

随着人类迈进21世纪,世纪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科学竞争已然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根据国际局势,江泽民同志提出“2000年到2010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关键的十年我们要抓住机遇,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把科技发展提上一个新台阶,不断缩短与世界的差距。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2]可以看出上科技创新在这一时期作为重中之重被重点强调。科技创新不仅仅指的是技术方面,这种创新是全面,全方位的,还需在管理和生产方式上也要创新,从而才能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要求产品本身的开发也要要求创新,同时追求效益,缩短开发时间,从而全面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针对世界间的经济竞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这不仅是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反思,也是对毛泽东同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战略性思想继续吸收和创新的结果。

2、胡锦涛科技思想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胡锦涛为领导的这一代领导人对当今社会主义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还展现了这一代领导集体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精准把握。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是对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体现。胡锦涛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胡锦涛同志在这里突出强调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相较于资本主义为少数人服务的目的,我们则是立足于全体人民。如果说实现资本的增值是资本主义的目的,把国民经济增长视为衡量经济发展好坏的唯一指标,经济决定论只会加剧人与社会的矛盾。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果实为全民所有。尽管,资本主义随着它发展的需要,也开始提倡可持续发展,但是那不是它的内心真实目的,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资本长期稳定增值的需要而己。但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宗旨就是为了全体人民可以享受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果实。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做到区别有针对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发展的宝贵经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从上述观点不难发现,胡锦涛同志的科技思想也是对前面几位领导人的继承和创新。

2、习近平创新科技思想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内涵极深,不仅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还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在“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更一步发展了科技创新的思想。进一步强调“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的思想。习近平书记一直非常关注科技发展的动向。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稳定发展自身。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国家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全球视野中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变得极为重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核心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二:紧抓机遇,进一步深化对重大战略机遇的认识。世界在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我们难得的机遇。从历史纵深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三次失去创新发展战略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才抓住了机遇,发展科学技术,用创新科技思想武装自己法人头脑。最终赶了上来。所以创新科技思想,为我们抓住重大战略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其三、结合国情,把握当下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特征。习近平论述了西方经济的发展轨迹和中国自身的发展轨迹。表现为西方经济发展迅速,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信息现代化顺序发展,只用了两百多年时间。而纵观我们的近代史,所以我们的发展是缺失的。所以需要把两百多年这段时间找回来,需要补课。所以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发展就必然是一个工业现代化、信息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所以在“互联网+”这个概念下,通过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行业,甚至三大产业的升级,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具有战略意义。这就是要求必须发挥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谁先占得先机,就先发制人。所以深入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用创新的科技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争取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中国经济要想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对早日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领导人的创新科技思想,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力中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评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版.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版

[4]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106-110.

[5]江泽民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版,285-289.

[6]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1):18

[7]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J].前沿,2014年.

论文作者:陈慧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中国化研究论文_陈慧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