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突破口,静听花开声论文_张彦玲

寻求突破口,静听花开声论文_张彦玲

——跨界理念敲开孩子们学习说明文的心门

张彦玲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中辐院学校 030006

一、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案例描述

“老师,明天语文上什么内容啊?”语文课后,课代表问我。“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啊!”“又是说明文,这几天天天都是说明文,同学们都不想上这样没含金量的课!”只见她眉头皱着,言语间尽是厌恶与不屑。“说明文知识单调、枯燥,再说不就是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的思路吗?!”

曾经带过几届学生,总觉得这篇课文烂熟于心,总是用以前的教学思路——对象、特征、顺序、语言、方法,按部就班。比如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等课文时,我仍然这样做,看起来课上得有条有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而且我感觉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得比较到位,自我感觉不错,蛮有成就感的。尽管在上完这些课文后,听到了课代表说出了上面的话,我还是有点不以为然。

1.课堂教学,再遇尴尬。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说一说:读了某一段落,我明白了什么?(提示:按照文本顺序来说。)

(2)想一想: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举例理解。

(3)品一品:本文语言特点如何?试举例理解。

(4)悟一悟:作者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5)最后我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汇总。

总之,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通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让我们了解了花儿五彩缤纷的成因,感知了说明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一节课,我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甚至忽视了他们漠然的表情。教学很顺利地完成了——我有问他们有答,课前预设的考试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全部讲解到位。课间操的时候,我带着兴奋和期待的心情,询问了班里几个对语文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同学:“本节课你们的感觉如何?”没想到他们的回答和课前课代表的回答如出一辙。“说明文太单调、枯燥、死板了,上课太无聊了,一点意思也没有,老想走神。”“一瞬间,我觉得尴尬得很。为什么我觉得很成功的一节课,学生会和我的感受如此不同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2.课后反思,改进方法。

课后,我在反复地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课呢?《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表述:“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其实,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涉及到的科学的真知灼见对学生的吸引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就会体会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我认识到——教师若能在说明文教学中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渗透学生“跨界”学习的意识,也许就能使说明文的课堂充满它原本应有的活力。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那么,学生将会对说明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跨界理念,敲开心门。

于是,在我所带的另一个班上本课时,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颠覆了以往固有的、僵化的、呆板的教学思路及模式。

(1)教学前我和学生做了如下准备:

①学生收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学唱。

②请学生课前就课文涉及到的物理相关知识点向物理老师请教,并记录要点。③鼓励学生课前和化学老师探讨课文内容,并在语文课堂上邀请他就本课涉及的化学知识点进行操作、演示、讲解。④事先让学生查阅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了解他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

⑤充分预习文本,从说明的内容、方法、语言、顺序等方面理解,为课堂汇报作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然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歌曲共鸣,题目激趣。情境创设:同学们,1963年,一部名为《冰山上的来客》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它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是脍炙人口。这部主题曲的名字与我们今天即将学习到的课文题目恰巧相同。现在,大屏幕上呈现的就是这首歌曲的歌词,歌词中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给出了两个非常浪漫的解释,这就是——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就在电影上映后的第16个年头,也就是1979年,有一位名叫贾祖璋的人从科学的角度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样一篇文章即将带给我们哪些特别的发现?此刻从学生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孩子们很兴奋。顺便我们一起分析了这样拟题的好处:①以歌词作标题,形象生动,易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也可以体现科学小品文文学性的一面,使全文颇具诗情画意;③同时也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红”指花儿万紫千红的色彩,五彩缤纷之意,不单单指红色。

环节二:亲自动手,亲身体会。首先,请同学们读文章第五段,说说自己对这段内容的理解。其次,课代表把课前准备好的一盆清水放置在阳光下,把一面普通的镜子没入水中,只见镜子所对的墙面上清晰地映出了一条彩虹般的美丽光束:红、橙、黄、绿、蓝、靛、紫。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最后,请几个同学根据课前物理老师的点拨记录和自己的理解,从物理学的角度向全班讲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成因。这几个同学俨然忘记了自己学生的角色,投入地将自己当成了小老师。他们耐心地向其他学生讲解着,原来,花儿这样红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们听得是那样的认真。

环节三:化学老师,走进课堂。这一环节首先请课代表邀请化学老师为学生们展示“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实验过程:化学老师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几朵紫色的喇叭花(喇叭花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然后加入半杯醋,只见喇叭花慢慢变红了。孩子们惊呆了。这时化学老师说:假如将喇叭花放入碱的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都想亲自试一试。就连班里最不愿意上语文课的三个孩子都跑上了讲台。在老师的指点下,他们神奇地发现,紫色的喇叭花竟然变成蓝色的了!此时此刻,教室里沸腾了,原来把化学老师请进课堂的“跨界”教学方式有如此的魔力!我顺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自然段,让他们充分理解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中显示不同的颜色。接着,我请同学们从说明文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说一说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课前已经经过了充分的预习,很快呈现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一个个透着参与的热情与自信。

环节四:你说我说,进化学说。请同学们依据课前查阅的《物种起源》相关资料,结合文章7到10段内容,了解达尔文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

环节五:体会思路,把握结构。把这一教学环节放在这里,其实是想引导学生们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学生们根据预习,很快地达成共识,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二部分(第2一10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三部分(第1l段),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本文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环节六:说说收获,谈谈体会。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学生们有的说科学太神奇了,以前不知道牵牛花还会变色呢,简直是变色龙;有的说达尔文真伟大,写出了《物种起源》,我也要多发现、勤写作;有的说自然界真是奇妙啊,花儿有这么多颜色和形状啊;有的说原来说明文也挺有意思的;有的说语文课可以这样上啊!虽然他们的七嘴八舌里对说明的语言、顺序、方法等知识点谈得最少,但我看到了在前一个班学生脸上所没有表现出来的喜悦,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的热情,以及对说明文的全新认识,这已经足够了。

三、案例反思

所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几乎每次我都循着“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的思路进行教学,把每篇说明文肢解为这几个要素,以备考试之需,却失去了说明文特有的个性,经常是考什么教什么,说明文教学也就蜕变为习题训练课。

说明文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导致最直接的效果是学生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学生常常会因为无法真正读懂文本内容,从而导致无法品出文字背后的“味道”,进而认为说明文单调、乏味、枯燥、死板,并对它逐渐失去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其实,语文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说明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其科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其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必须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内化课本内容并学习迁移应用语言。

过去我们常常把学生比作花朵,把教师比作园丁,我们园丁有必要积极寻求科普类说明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可能静听花开的声音。我们需要创设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科普类说明文“跨界”教学模式——学习时间跨越课上和课下、教学内容跨越语文和其它学科、教学过程跨越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普类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课文涉及知识面很广,包括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阐明事理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仅依靠课内时间是不够的,须鼓励学生跨越时间界限,在课下多动手查阅资料、向其它学科教师请教、了解操作实验过程、理解花红的原因。同样,在课堂上,我采取了跨界式教学理念,将本课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前所未有的、学生意想不到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就是要使学生经历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后一次的教学,我积极地将“跨界”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重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过去“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的教学思路,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跨界”式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也空前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坚信,跨界理念定能敲开孩子们学习说明文的心门。

论文作者:张彦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  ;  ;  ;  ;  ;  ;  ;  

寻求突破口,静听花开声论文_张彦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