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美。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 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 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能力培养 美育即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 透美育作初浅的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 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 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渗透美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三。
1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 认识,但也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真”与“善”。我国著 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可以说 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也要求 “真”求“善”,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文学作品时,要 有一定的导向性,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发自 真情,自然成文。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 时,就能抓住重点。美学家黑格尔说:“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 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语文学科选编了大量 文质兼备的美文,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学习的结果而轻学习 的过程,课堂教学重知识的讲解而轻学生情感的体验,重“工 具性”而轻“人文性”。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 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 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 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 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 现本课程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学科 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人文性决定 了在学生人格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教师要树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 发展和全面发展”等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 能。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要引导学生 感受李大钊在当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这 种精神之美,在当时乃至当今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文 言文方面,选编入课本的几乎都是既有文学性又有教育意 义,它们言辞简练,意蕴深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 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宽容大度与知 错能改,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语文教育追 求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 崇高的理想。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 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 文学习中“美”的存在。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 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 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 地诵读,就是要大声的朗读,其目的就在于如叶圣陶所说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熹也说:“须要 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 “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 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所以,课堂 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新的课 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那么课堂上对 学生诵读感知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想象能力是指“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进并 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无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 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参与。学习《兰亭集序》,便可以凭着 王羲之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 一幅曲水流觞、群贤毕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课文中那些 精彩的描写,大都来源于想象,作家凭借想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如巴金的《灯》一文,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 欧洲的两个关于灯的传说故事,这时就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
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联想与想象在写 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写作实践中怎样运用。因此,教师在 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作家运用丰富想象 力的结果,还要求他们在实际写作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联想与 想象。没有想象,就很难有所创新。黑格尔曾说艺术家“最杰 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可见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近 年来的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以往的考查的 记叙文、议论文都有所不同,面对一个话题,能够打开思路, 不拘泥于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写出来的 文章才会有生气,才会有创新。
论文作者:卢雪英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4
标签:学生论文; 美育论文; 自己的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目的论文; 会有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