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研究综述论文_刘方俊1 高洁2

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研究综述论文_刘方俊1 高洁2

(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2.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外语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许渊冲在长达60年的翻译生涯中进行了丰富而颇具创造性的翻译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获得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其唐诗英译实践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他翻译实践活动的高峰。因而系统、客观地研究许渊冲在唐诗英译中面对文化缺省时所采用的补偿翻译策略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会给唐诗英译的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其翻译的方法与原则带来新的启示,同时会也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英译;文化缺省;补偿翻译

1)文化缺省的概念

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这个概念是由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文化缺省是个比较生僻的术语,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这个概念本身可以看出文化缺省是发生在有共享文化背景知识双方的交际过程中,以省略的形式出现,被省略的成分则是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而陆莺指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进程中有着各自独特的经历,所有这些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地积淀至语言文化的深层,从而成为语言中的隐含知识,但它们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就构成了文化缺省。”这里的“文化缺省”发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文化缺省”就相当于“文化空缺”或“文化缺失”,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民族心理空缺、交际活动空缺、文化空间空缺、语言类空缺等。它们或许以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或行为规范等方式展现出来。文化缺省的内容在语篇内找不到答案,不熟悉该文化或不属于该文化的读者无法将语篇内的信息和语篇外的知识连贯起来,从而很难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需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造成交际障碍。翻译的过程就是要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唐诗英译尤为如此。

2)补偿翻译的回顾

补偿翻译在 20 世纪 60 年代被提出,直到 20世纪 80 年代后期,研究翻译的学者才开始采用较为严谨的方式对“补偿”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称直译意译之争已经让位于下列问题:“译者应该如何照应源语和目的语文本,达到文本的交际性同步?译者还应该关注如何在转换过程中对语言内外层面的结构差异,在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中实施补偿。”在解决不可译问题的过程中,中西方学者把目光投向翻译补偿研究。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从功能视角对补偿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从功能方面看,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形式谈论更为合理,因为问题的焦点放在了翻译的所作所为上,认为“因为比喻缺少贴切的对等翻译,有必要用目的语中的非比喻来解释一些比喻现象”。但是担忧过多的非比喻会减损表达的力度。他还特意提到“对诗歌而言,情况尤为严重。为了补偿这类损失,在目的语中通过使用比喻手段来翻译一些非比喻是很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取得与原文的某种平衡”。总体看来,奈达的补偿理论是建立在功能对等基础上的,用同种结构取得补偿效果。同种手段的补偿不一定要在相同位置实施,整体等效可以通过局部补偿来实现。因此奈达通常采用散文体来处理诗歌翻译。斯坦纳的补偿翻译理论可以归结为:翻译损失贯穿于具有阐释性质的整个翻译过程,译者是造成翻译损失的首要原因,而补偿策略应针对质量而非词语的递增。在注意到斯坦纳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他过多强调主体(译者)的失职,而忽略了原语中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纽马克的补偿理论基础实质上是以文本功能为基础,针对不同文本和功能采取不同的补偿措施。文本功能分为表情、信息和呼吁。纽马克在论述补偿翻译理论时提到:“如果隐喻是为了增强效果,译者应选取能最大程度体现补偿价值的位置进行翻译。对新近出现的严肃的非文学文本中的隐喻应采取语义翻译,使译文向原文倾斜。对具有表情功能的文本要以作者为中心,尽量保持原文表层形式,不轻易采用补偿手段;对于呼吁型文本,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译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用,因此对补偿的应用相对宽松。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很少可能存在完全对等的翻译现象,追求充分翻译可能损失行文简洁,而追求行文简洁又可能造成欠额翻译。翻译时要权衡利弊,在补偿和简洁之间寻求平衡。”

Hervey和Higgins提出补偿的四种形式:一是类比补偿(compensation in kind):在译语文本中运用与原文相当的语言手段,以再现原文效果;二是换位补偿(compensation in place):译文在不同于原文的位置再现相同的效果;三是融合补偿(compensation by merging):译文将原文多个特征融合在一起;四是分解补偿(compensation by splitting):译文将原文较短语句的含义和特征融合在译文较长的一段话中。作者特别强调,上述几种形式可同时运用,并不相互排斥。中国学者马红军融会东西提出“显性补偿(explicit compensation)”与“隐性补偿(implicit compensation)”:前者指明确的注释 (包括脚注、尾注、换位注、文内注以及译本前言、附录等),体现译者的异化翻译倾向;后者指译者充分调动各种译入语手段,对原文加以调整(包括增译、释义、具体化、归化等手段),以求达到读者反应对等,体现了译者总体上的归化翻译策略。

3)唐诗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

在面对唐诗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时,译者首先应当能够洞悉唐诗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除要掌握原诗语言外,更重要的是要通晓原语文化,熟悉其历史、地理、习俗、宗教、艺术等,积累与原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其次,译者还要对自己的意向读者的知识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地定义自己与读者的共有知识、知识异同及目标读者的一般理解能力。再次,译者根据自己的如上判断,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将文化缺省部分准确地补偿给目标读者,还原诗一个客观真实的面貌。最后,译者还要考虑原文文化缺省中所蕴含的艺术动机和美学价值,以期在表达时恰如其分地以最接近于原诗艺术效果的方式,消除读者的意义真空,传达原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由于对补偿的认识不同,在翻译实践中,不同的译者往往采取不同的补偿策略,运用不同的补偿手段。文化缺省在诗歌翻译活动中比比皆是,成功的译者一定要将诗歌中的文化缺省准确而又恰当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停留在文化缺省上,少数学者曾对诗歌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进行过研究,但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通过调查与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发现:专门地、系统地对许渊冲某一部译作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进行的研究略显薄弱,所以本研究的内容与分析视角皆具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许渊冲.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4.

作者简介:刘方俊(1981-),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高洁(1983-),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论文作者:刘方俊1 高洁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翻译研究综述论文_刘方俊1 高洁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