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体系统内部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对立——以“在”和“着”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为例论文,对立论文,概念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语言中的成分总是在系统对立中确定自身的存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概念意义无不反映出系统对立特征。这种系统对立性同样存在于语言的时体范畴中,并与人类对空间方位认知的有限性密切相关。空间方位的认知首先体现为对现实世界立体存在的感知,如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等,这种对现实世界立体存在的感知又隐喻到抽象的时间、事件、情状等实体或抽象实体上面。比如,我们把情状隐喻为空间结构体,并切分为内部和外部,又把其内部分割为不同的前、中、后等几种有限的阶段,即起始阶段、持续阶段和结尾阶段。这种空间隐喻的有限性决定了语言体范畴类别的有限性。Anderson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体的方位理论”(Comrie 1976:129-130)。比如英语的“be+V-ing”进行体结构,可以用一个方位结构(即“be in the process of”)来替代,如[the man is falling]=[the man is in the process of falling]。Brinton(1988:115-151)也从空间意义的角度来讨论体貌化标志词(aspectualizer)的来源。
在汉语研究中,齐沪扬(1998:60-77)也尝试从空间意义来分析汉语“着”的静态位置义。但从现有时体研究文献来看,对汉语时间表达中空间隐喻的对立性探讨的文献还比较少见。
2 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是一种心理表征,是指在某物不在场的情况下,人的心智还能想象出该客体的形象(Langacker 1987:110)。“图式”是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这一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时期储存于记忆之中(Piaget 1961,转引自王寅2005:172、175)。Lakoff & Johnson(1980)首次将“意象”和“图式”两个概念结合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用来指人类在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Lakoff 1987:267)。人类通过和现实世界互动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范畴化,获得概念,也即获得意义。意象图式主要是以空间关系(如IN-OUT图式、UP-DOWN图式、FRONT-BACK图式)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及至其他认知域(Lakoff 1987:283;王寅2005:192),其中FRONT-BACK图式是概念结构“前景—背景”得以理解的基础。
前景与背景的对立(figure vs.ground)来源于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由Talmy(1983)引入到语言研究中。Talmy使用前景和背景关系来描述自然语言中空间关系的表达。语言中的所有空间关系,不管是位置或运动,往往通过具体说明一个事物的位置(即前景)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时候不止一个)(即背景)的关系来表达。如:
(1)a.The book(前景)is on the floor(背景).
b.Sheila(前景)went into the house(背景).(转引自Croft & Cruse 2004:56)
Talmy(2000:315-316)认为,在空间关系的窄域中,物体的下列特征分别倾向于前景或背景的阐释,见表1。
表1 空间关系中的前景与背景
前景背景
不太熟悉的位置比较熟悉的位置
较小物体 较大物体
动态性较强静态性较强
结构较简单的 结构较复杂的
更为突显的更为背景性的
新近意识到的 较早记忆中的
需要注意的是,表1中所列特征并不是同时具备才能区分前景与背景关系,而是只需具备其中一类对比关系,就可以形成前景与背景对立的充分条件。另外,除了在空间关系中外,前景一背景关系也存在于其他语域关系中,比如情状之间的关系。例如:
(2)a.She read(前景)when she was on the bus(背景).
b.He dreamed(前景)while he slept(背景).
c.Tom resigned(前景)before all hell broke loose(背景).
d.We'll perhaps change them(前景)when you get home(背景).
例(2)的四个句子中,表达的前半部分是前景,后半部分是背景,比如[She read]这个情状是在[she was on the bus]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其中while、before、when等可视为背景化的标记,其作用就是标记其所引入的情状背景化,与其相参照的另一情状则自然发生前景化。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来说,越是靠前的东西,其距离越近,其动态性越强;越是靠后的东西,其距离越远,其静态性越强。
我们认为,Talmy的这一发现不仅适用于一个句子中两个实体或两个事态(情状)的对比分析,而且对语言系统中时间概念的空间化对立分析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考察汉语体标记“在”和“着”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关系。
3 “在”和“着”的不同句法分布及动态性特征
“在”和“着”都是汉语非完整体的标记,但二者句法分布有所不同。我们选取了能够代表现代汉语的两部话剧作品《茶馆》和《雷雨》,对其中作为体标记的“在”和“着”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三类结构体:“V+着”、“在+V”、“在+V+着”。
第一类是“V+着”。“着”的使用具有区分功能,不能用“在”,否则句子说不通。这是因为这些句子中的带“着”动词具有静态性特征。例如:
(3)a.上面雕着半西洋化的旧花纹
b.门前垂着满是斑点
c.仆人领着鲁大海进
d.他现在在楼上陪着她母亲看病
第二类是“在+V”。这一分布类型在上述两部话剧中共出现30例次。其中的“在”不能和“着”相互替换,带“在”的动词具有动态性特征,标记为[+动态]。例如:
(4)a.你去看看,二少爷在喊你。
b.他在改,不,不,不如说是在悔,永远地在悔恨自己……
c.他老人家在干什么?
d.鲁贵偷偷地由中门走进来,看见太太在哭。
第三类是“在+V+着”。“在”和“着”搭配共现,出现在同一个结构中,其中的动词往往具有静态性,如例(5)b-d;有时也具有动态性,如例(5)a。这说明“着”所标记的情状,在动态性特征上常态下为静态性,但不排斥动态性,因此可标记为[Φ动态]。
(5)a.他们自己也因此在擦着汗的时节常常微叹。
b.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
c.王局长刚走,老爷自己在陪着呢。
d.家里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醒着
我们对上述两部作品中三类结构的出现频次进行了分类统计,对其所标记情状的动态性特征也做了归类,结果如表2。
表2 《雷雨》和《茶馆》中“在”与“看”分布类型和频次
结构类型 出现频次出现频次百分比动词特征
在+V 296.2%+动态,+持续
V+着437
92.9%Φ动态,+持续
在+V+着 4 0.9%Φ动态,+持续
合计470100%
表2显示,“在”所标记的情状总是具有动态性特征,即[+动态];“着”所标记的情状,以及“在”和“着”同结构共现所标记的情状,具有非动态性特征,即[Φ动态],表示在通常情况下,这两种分布特征主要标记的是静态性情状。这说明,“在”侧重对[+动态]情状进行观察,“着”侧重对[Φ动态]情状进行观察,即对是否存在动态性不作说明,或者一般情况下处于静态。[+动态]与[Φ动态]之间形成缺省对立关系,意味着二者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处于互补性对立分布,“着”的概念空间化配置比较宽泛,甚至可以覆盖到“在”的概念空间化配置,而反之则不行。
4 体标记“在”和“着”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对立
作为表达时间特征的语言要素,体标记是主体对所表达的情状或事态进行概念空间化配置的主观化手段。依据上述有关“在”与“着”所附动词的状态特征,结合Talmy(2000:315-316)关于空间关系中的前景与背景论述,可以得出,在使用体标记“在”时,主体所关注的事态处于前景地位,进而反映出主体对事态的空间化配置处于“FRONT-BACK图式”中的FRONT位置;而在使用体标记“着”时,主体所描述的事态处于背景地位,进而反映出主体对事态的空间化配置处于“FRONT-BACK图式”中的BACK位置。
先来看如下例证,然后在下文中运用语料数据来验证上述观点:
(6)a.克大夫在等你,你不知道么?
b.这是谁?快十点半还在唱?
c.她摸摸自己的胸,觉得心里在发烧
(7)a.现在他的眼睛欣喜地扇动着,脸色通红,冒着汗,他在笑。
b.现在他的眼睛欣喜地在扇动,脸色通红,在冒汗,他笑着。
(8)a.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
b.*许多仆人在围繁漪,繁漪不知是哭着笑着。
例(6)a-c是“在+V”的句法结构,所表达的概念在说话者看来是动态、临近的情状,在句子信息结构上处于焦点位置,因而符合我们对“在”的前景化空间配置假设;例(7)a中的“扇动着”、“冒着汗”相对于“在笑”来说,具有背景化的功用,表明其所标记的情状是静态的,静态部分是非突显的背景部分,整句的信息焦点在“他在笑”上。同样,例(8)a中的“围着繁漪”具有背景化功能,“在哭在笑”则相对前景化,表明其所标记的情状具有动态性,动态性情状在读者或听话者心理上占据“前位”,得到突显,因而成为整句的信息焦点。因此,当“在”与“着”同现在复杂句中时,如例(7)a、(8)a,“着”的背景化标记功能与“在”的前景化标记功能往往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立关系。“着”的背景化功能还可以从“”结构中体现出来,例如:
(9)a.轻蔑地看着她的父亲,叹了一口气。
b.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
c.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
d.下人尽忙着跟他捡衣裳
例(9)a-d中的“看着、瞪着、搀着、忙着”分别是“叹气、挨饿、走近来、捡衣裳”的背景化成分。可以看出,汉语体标记“在”的功能是引入一个动态的、突显的前景化成分;而体标记“着”的意象性功能是引入一个非动态的、参照性的背景化成分。体标记“在”具有前景化功能,使其所标记的情状呈现动态性特征,可称为“前景化标志词”;而“着”具有背景化功能,使其所标记的情状呈现静态性特征,可称为“背景化标志词”。这是二者在汉语体系统中各自合理存在的认知心理依据,反映了汉语使用者对所描述情状在心智空间中进行主观化配置的认知机制。
但同时要看到,[+动态]与[Φ动态]二者之间属于缺省对立关系,根据标记理论(Battistella 1996),当两项对立处在缺省对立模式下的时候,标记零值项可以出现在标记正值项的句法位置上,这也是由于人类在认知能力上,对标记零值项的感知熟悉度要超出对标记正值项的熟悉度。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预测,“着”除了典型性地具备背景化功能之外,还可以出现在前景化位置上。兹举几例如下:
(10)a.鲁妈苦痛地低着头
b.你还有什么事瞒着我
c.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
d.平时总是您心好,照顾着我们
e.现在壁炉里燃着煤火
f.沉闷中听得出池塘边唱着淫荡的春曲
g.望着鲁妈打着嗝
例(10)a-g各句带“着”的动词均为持续动词,其动态性特征由a到g逐渐增强。根据马庆株(1981)对强持续动词和弱持续动词的分类标准,例(10)a-d中的动词均属于强持续动词,具有[Φ动态,+持续,-完成]语义特征;而例(10)e-g中的动词均属于弱持续动词,具有[Φ动态,+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①虽然上述动词均符合“着”标记情状对[Φ动态]的要求,但并非是符合了[Φ动态,+持续,-完成]和[Φ动态,+持续,+完成]两组语义特征,“V着”就可以自由地行使前景化标志词的功能。实际上,“V着”前景化空间配置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要受到其所附动词的限制,即便是强持续动词,如表示判断、领有、存在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等,对“着”的使用往往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详细请参阅尚新2006:239-241);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与“着”密切相关的句法结构的制约,即如果“V着”具有独立的句法结构环境,不需其他述谓结构成份而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则“V着”具备前景化空间配置的句法条件,否则就会体现为其常态功能,即背景化空间配置功能,例如在上文所列举的类似(7)a、(8)a的复杂结构以及具有“”的结构中,“着”典型地具有背景化标志词的功能。而且例(10)g中前后两个“着”的背景化与前景化功能的差别,②进一步证明了句法结构对“着”的空间化标志功能的限制作用,并且这种限制性是“着”的常态使用机制。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关于“在”和“着”在概念前景化和背景化空间配置功能的差异,我们对《雷雨》和《茶馆》两部话剧中“在”和“着”所标记的情状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统计。结果是,“在+V”结构的29例次均为前景句;“V+着”结构的437例次中,前景句为142例次,背景句为295例次;“在+V+着”结构的4例次中,3例为前景句,1例为背景句(见上文例5a)。见下表:
表3 “在”、“着”与前景句和背景句
类型 在+VV+着在+V+着
前景句 29 142
3
背景句 0 295
1
合计
29 437
4
表3的数据统计表明,所有“在+V”结构都具有前景化功能;“V+着”既可以行使背景化功能,也可以有前景化功能,并且以背景化功能为主;而当“着”与“在”共现于同一个动词结构时,前景化或背景化的功能并不明朗,两种功能都有可能存在。
5 结语
以上我们论证了“在”与“着”的意象图式差异,在使用体标记“在”时,主体所关注的事态处于前景地位,进而反映出主体对事态的空间化配置处于“FRONT-BACK图式”中的FRONT位置;在使用体标记“着”时,主体所描述的事态处于背景地位,进而反映出主体对事态的空间化配置处于“FRONT-BACK图式”中的BACK位置,从而形成汉语体系统内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对立。但同时这种对立属于缺省性对立关系,具有互补性,因而“着”除了典型性地具备背景化功能之外,还可以出现在前景化位置上。“在”与“着”的这种系统性对立,不但反映了汉语说话者在使用这些标志词时对事态进行了不同的空间化配置,而且能够折射出更具普遍意义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前景,即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中,人们对相同事件会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并以各自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对所观察到的事态进行空间化配置。
注释:
①根据马庆株(1981)的划分标准,弱持续动词可以出现在“是+T+前+V+完+的”结构中,因此他将这类动词的语义特征描写为[+完成],[+持续]。本文稍作变通,但必须指出,这种[+完成]语义特征仅仅是一种可选择性特征,在真实话语中可以不出现,如本文例(10)e-g。
②从表达功能来看,具有相似的背景化成分和信息突显成分,前者突显“着”,后者突显“”,但只有前者我们称为“前景化了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V着V着”结构与上述两个结构是不同的,此处不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