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师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日益壮大的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越来越让人感到忧虑。本研究锁定“民办幼儿教师”这一个群体,是希望让更多的社会关注投射到她们身上。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办幼儿教师”——没有国家编制的幼儿教师。她们的薪资福利和待遇以及业务培训和成长都取决于“民办幼儿园”创办者的投入和幼儿园的盈亏。
“心理健康”——具体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
(3)有幸福感;
(4)在生活、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率感。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和分析
查阅了一些文献和资料,近年来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鲜见,但根据文献的表述,并对照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明确这些对幼儿教师的研究是以公办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对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不具有指导意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要实施对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改善民办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完善“人性化”的行政管理机制在民办幼儿园“服务于家长,让家长满意”是首要生存法则。
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接近于服务行业中的“家教”+“保姆”。也因此,民办教师没有寒暑假,同时还需要耗尽业余时间去与家长交流和沟通。
民办幼儿园在业务上要接受教育局的管理,教师也乐于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开展的业务竞赛、科研课题、评等定级、职称评定等工作。但这一需要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创办者眼里无直接效益,可有可无的。要改变民办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要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机构不能与“服务行业”划等号,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家园沟通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应建立在共同认同的幼儿教育理念上的有相互的尊重和理解的一种沟通和交流。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选择,对师德、专业能力有严格的考核和筛选。
(2)建立家长工作制度。开办定期和不定期的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对有分歧的认识和理解及时进行疏解和重建。
(3)增设报名程序。在家长报名送幼儿入园前,通过家长学校或新生家长会,对家长的家园配合、家园沟通的期许、对幼儿教育、保育的认识有正确的观念和理解有积极的疏导和沟通,达成共识。
(二)上级主管部门应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强行约束幼儿园的创办者对教师的继续培训和福利待遇的投入。
(1)强制执行幼儿教师的带薪寒暑假。幼儿教师毕竟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幼儿教师必须拥有平和、冷静的态度,清晰、理智的思维,才能给孩子带去有益的教化和引领。没有压力释放的机会和条件,难以保证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良好状态。
(2)强制规定每位教师执教资格的定期认证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赢得社会的尊重。
当前幼儿师范类院校迅速发展,形式灵活多样,毕业生良莠不齐。因此在强调和引领社会对幼儿教师重建尊师重教观念的同时,对教师的在职培训的管理必须跟进。
(3)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对幼儿教师的薪资福利由国家进行统筹管理或纳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体系。
教育不能功利化,兴国兴邦靠的是教育。学前教育更是关乎一代人基本素质的基础教育,更应该是非功利化。而今中国良莠不齐的民办幼儿教育占了中国学前教育相当大的比重,其影响不容忽视。
(三)关注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薪资福利架构,满足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目前,民办幼儿园往往把生源的多少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幼儿的安全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家长的投诉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民办幼儿园应把教师的“勤”“懒”界定在对专业的孜孜以求上。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和激励教师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当作首要大事。
(四)关注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学员心理素质、职业认同方面的培训和考核。
幼儿教师这个工作真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这个职业。这个职业对入职者的心理健康有独特的需求。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应建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构建课程的设置和测评,并配套建立筛选淘汰制度,对心理健康不达标的学生应该淘汰。
(五)引领幼儿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是对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幼儿园的内部培训教育体制中应引领教师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除此之外,丰富的幼儿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引领幼儿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