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网络汉语教学_文学论文

尝试网络汉语教学_文学论文

尝试网络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法]

网络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把一个五彩缤纷、良莠不齐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作为老师,我们开始会感到手足无措,但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引导学生如何高质量地在网络世界徜徉。因为网络改变的只能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变的应该是我们对母语文化的执著。

一、利用论坛——开辟第二课堂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网上论坛结缘,我深深感到网上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等的交流平台。恰好此时我接手一个毕业班语文教学。看到同学们“随笔”中的倾诉,感到孩子们的压力过大,心情郁闷,渴望沟通;同时由于学习节奏紧迫,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知识面狭窄。于是一个念头跳了出来:何不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块园地,自己当个“版主”,让这块园地既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乐园,又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料库呢?此想法一说出,许多学生与我一拍即合,纷纷出谋划策。

于是从2003年2月开始,我在校园论坛上先后开辟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我们与家长真的难以沟通吗?”我允许同学们大胆直言,也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在这种虚拟的、隐蔽的环境下,同学们敞开了心灵,更重要的是我的一两句鼓励的回帖“收获”了大批学生的心。在此基础上,我利用毕业班即将去乌镇旅游的机会,推出了第二个主题:“乌镇与茅盾”,链接了一个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站,收到的第一个帖子是:“无聊,现在还有人看这个?”我没有着急,继续着,一个,二个,三个,慢慢的我的学生动起来了,帖子多了起来,有的介绍乌镇,有的介绍茅盾。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贴了上去,一句二句简单的点评,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帖、回帖,主动回击灌水,维护论坛环境,热火朝天。甚至有一位同学发起了“课外阅读调查表”。同学们了解茅盾、读茅盾作品的热情高涨。一个月后我推出第三个主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同学们在海伦的感染下,纷纷慷慨陈词。这些话题,不但吸引了学生,而且使学生对语文课内的学习产生了更高的热情,也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了。

二、利用BBS形式——学习“演讲辞”

我们的论坛上储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我坚持每两周在多媒体教室上一次交流欣赏课。其中,我利用第三版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资料,完成了教材“演讲辞”的教学,效果非常好。由于课内外互相配合,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因为喜欢而学,因为学而发现,因为发现而感受学习的快乐。

“演讲辞”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体裁。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对这一体裁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新闻中经常看见竞选演讲,学生也很渴望使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陌生是因为没有实际操作过,缺乏感性认识。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空间,更好地掌握演讲知识,我确定了“多读——多练——多实践”的教学模式,开辟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主题的论坛,引导学生搜集信息,通过读优秀演讲辞,得到启发;通过点评别人的演讲,学会思索;通过自己创作演讲辞,找到自信。这样就把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融合而成一体。可贵的是,同学们上传了46篇中外优秀演讲辞,并对其中的十几篇进行了热烈的点评,各抒己见,针锋相对。交流课之前,又有26位同学发表了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题目的演讲稿,共同探索人生的意义。一位同学的帖子是这样写的:“没有想到我竟然开始思考如此严肃的问题,是论坛中的文章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海伦用手触摸水的照片让我感动,前所未有的感动。我知道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三、利用论坛——开放式批改作文

结合所开辟的三个主题,鼓励学生在点评别人作品的同时,大胆“发表”自己的作品。50字,100字,到后来的中篇(“宝儿”同学发表的连载小说《非常保镖》很受欢迎),同学们写作热情高了,也尝到了被认同的愉快。原本死板的作文教学被激活了,开放了。师生共同批改也更有说服力了。我还尝试由学生命题,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题目。写完之后,作文的读者、评判者不再是一个语文老师了。同学嬉戏式的互评,网友较为苛刻的评价,老师鼓励性的评价,家长热情宽容的评价,使作文的批改不再僵硬。记得一位很内向的学生,在自己的文章受到肯定之后,发短信写道:“谢谢各位,谢谢版主。没想到我也能写出让别人流泪的文章,看来我还不是太笨。”跟帖随即而来:“别谦虚,再来一篇。”“好棒呀,小心,又一个韩寒。”我看了近20个跟帖后,也上传了一个“微笑”图案。更没想到的是两周后,同一署名的一首小诗让我们更为吃惊,略显生硬的词语组合,却表达了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苦闷。诗的最后一句我依然记得:“没有目光在等待我的回家,/我始终孤独。/现在,我知道了我也有存在的意义,/哪怕只为了回忆。”我们始终没有面对面交谈过,但看到他在这里发表的文章,让我非常欣慰,我终于收获了一张充满阳光的笑脸。

[感悟]

我将“论坛”引入语文课,实际是将语文课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资料的搜集、文章的赏析,使同学们在丰富语文知识的同时,尝试着发表自己的观点,试探着公开自己的作品,习惯着接受别人的评论甚至挑战。

由于引入“论坛”形式,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前期同学们积极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面对面的课堂交流,虽然似乎仍然只是同学们的发言、点评,看似简单,但在这前期,由于“论坛”形式的吸引力,同学们已阅读了大量的网上文章,对知识点有了感性认识,接受起来更容易。在尝试创作时,由于厚积薄发,写出来的文章有了深度。所以,课堂的交流成了一种沉淀、一种升华。有许多原本很内向、成绩也比较差的学生,正是网络这种比较平等的形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同学们的回帖、掌声,我想不仅是对他们文章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自信力培养的一种有力的支持。

不到一年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同学们进入论坛,转帖、发帖,开始是推荐文章(其实这一过程已在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后来开始操笔上阵,小试锋芒。回帖由冷嘲热讽变成了真诚的鼓励,慢慢地,论坛吸引了学生甚至家长的目光。课堂上的交流,变成了网络巨大资源推动下的探讨式学习。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后,语文课怎么教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不掌握、利用现代技术,死守“听说读写”的阵地也显得极为艰难。开始我们认为电脑只能打字,有了技术的改进后,我们又开始使用课件,由“板书式课件”到“形象性课件”,我们的课堂开始立体化了,我们有了进步。但一两周时间做一个课件、上一节课,使老师们望而生畏,于是“课件”成了公开课的摆设。现在,有了网络,我们突然发现最需改变的是我们的课程观念:教材之外,学生的需要、喜爱都可以成为教材,教师个人的素养也可以是一本活教材。在学生课外读书时间少的客观条件下,网上的资源不失为一个宝藏,可取可选可用;而“论坛”形式,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聪明才智。把语文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学习既有了广度,又能用“论坛”的形式,增加学习的深度,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仅从课堂教学来讲,冰冷的电脑隔开了我和学生,阻挠了我个人的“表演”,分散了原本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注意力;但理智一想,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空间,不能只属于教师。从投入的精力来讲,它打破了传统的8小时工作概念,你所做的可能更多的是幕后工作;但理智一想,我们从事的本来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业,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反思]

回顾做“斑竹”版主的经历,几个始料不及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署名问题

没有想到第一个板块开出后,同学们最关心的竟是自己的身份问题。他们坚决要求使用网名,而我认为为什么不能使用实名呢?这个不经意的分歧引发了一番议论:“用实名,这和课堂提问有什么区别?我最怕当众出丑,没劲。”“这样以来,我们只能做学生,永远是被教育的对象。”一连串的牢骚令我汗颜,只好妥协。于是千奇百怪的名字出现了,千奇百怪的怪话出现了,似乎要将满腹的牢骚发泄干净。看老师依然不愠不怒,又看到老师根据他们的需要转发的大文豪们的回忆类文章,他们冷静了,也开始拼命搜索资料。看到优秀文学作品中竟然也有写少年生活的,也有写少年心路的,也有发牢骚的,他们安静了,佩服之余,开始发帖点评,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甚至几百个字出现了。有的评论由于受到众网友的“吹捧”,作者心痒痒了,主动摘去面具,以实名上网,意思很明白:“好东西出来了怎么能不让别人知道作者是谁呢?”几番较量下来,当几个同学开始上传自己的作品时,以实名出现的同学越来越多了。看似一件小事,却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敏感、脆弱,他们想让别人认同自己,但又害怕失败,而这种平等交流,可以让他们的心敞得更开,心里更踏实。

二、灌水问题

论坛一开,班中的一位高手就发了一封“论坛规则”,一种自发地维护论坛纯洁的活动开始了。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批灌水帖子贴上来了,有骂这个论坛“太正经”的,有骂版主是神经病的,还有对同学的文章冷嘲热讽的。面对种种言论,我没有删去一个帖子,也不允许校网管员随意删帖,我静观同学们的反应。不出我所料,原本丰富多彩的园地冒出一些浊垢,同学们受不了了,开始反击,有的转引林语堂的《骂人的艺术》,有的干脆摘录鲁迅先生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语句,有的和颜悦色地引导,终于,浊气开始消逝,清纯之气上升。这个论坛不仅吸引了我这个班的学生,而且引来了许多的“崇拜者”,班级集体荣誉感有了,语文学习的热情高涨了。他们自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气的话,却透出一股热情和自豪。

三、角色问题

网络世界是丰富的,是自由平等的,也是诱惑重重的。所以,对学生而言,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同时,摆在教师面前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这种开放式学习中我们该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如何应对新的学习方式对“师道尊严”的挑战?既然是平等参与,我们就要放下权威架子,进行平等交流。师生之间有了分歧,有了矛盾,是非常正常的。一次外出开会前,我上传了三篇纪念李叔同的文章,一周后回来,发现无人阅读。有些恼火的我发帖一问,回复者为数不少:“不想看。”“看不懂。”“你喜欢看网络小说吗?”“你喜欢韩寒的文章吗?”……我只有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因为没看过。”说过后,碍于老师的尊严,赶紧补课,去把韩寒的作品通读一番,不禁大惊,真是个有才气的狂小子,不得不让人佩服。赶紧把读后感发了出去,也加入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后来又找个机会,改变方法,不但重新拿出了那三篇文章,而且附上介绍李叔同先生的图文资料,配上“长亭外”优美的旋律,逐渐同学们开始亲进另一位近代史上的狂人。一来二往,知己知彼,我不再逼迫学生读我自己喜欢的文章,我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总是强调让孩子们读名著,但所谓名著是不是更多的是我们的理解,许多名著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太远,越让他们去读,学生越不愿读。而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对学生阅读需求不甚了解。我们总在代替他们选择书目,选择作文题目,甚至选择崇拜偶像。看来,我们必须蹲下来,真正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审美目光,然后再站起来,逐渐地引导孩子在文学的长河中,去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要想做到这一点,我想最好的做法就是去读他们爱读的书,和他们一起品味,再引导他们一起去读文学中的真正精华。

标签:;  ;  

尝试网络汉语教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