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悟:语文课程深度学习的可能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深度论文,语文课程论文,妙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妙悟的内涵 1.什么是妙悟 古代文论大都认为禅学与诗学相通。禅学研究生命觉解,诗学研究语言艺术。语文教学可以借鉴禅学、诗学的成果丰富理念,指导实践。我们先看明代严羽《沧浪诗话》中的一段话: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严羽关于妙悟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最上乘、正法眼、第一义。修禅必须以最上乘禅为研学根本,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之眼,才能悟得深妙的真理。所谓妙悟,是指经过长期修炼,一旦受到某种启发,便刹那间领悟其中的深妙意旨。语文教学中的妙悟,应是师生面对经典文本能够生成个性化的解读成果,或者在写作实践中能够发现生活,认识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有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 2.妙悟与渐悟、顿悟的关系 渐悟指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经过长期修习才有可能得到真悟。顿悟是思维系统对问题进行信息加工在一定时间未得到解决方案后突然获得解决时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思维系统进行思考时从混沌走向有序的一种状态。渐悟,侧重一部分一部分逐步累积,达到认知全体;顿悟是指一下子完整地认识全部。[1] 妙悟离不开渐悟与顿悟。渐悟强调学和思,注重涵泳体察、切己体验、循序渐进,以及在有序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顿悟是一种直觉思维,强调自悟、自觉,表现为学生学习语文时敏锐的感受力、极高的悟性和自出机杼的灵气。语文教学中的妙悟,可以先渐学然后实现顿悟,也可以先顿悟然后逐步修正,但在悟的过程中都强调主体在场,注重冥思苦想。只有展开读写生活的孤独之旅,才能抵达言语的第一义。 二、妙悟的策略 1.取法乎上:妙悟“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严羽在《诗辩》中有如下阐述: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 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时下的阅读教学大多取法乎下——关注单篇阅读、时文阅读,注重习得解题套路与赢得考试高分,精读略读不分,名篇名作浅尝辄止,经典名著走马观花,往往是只抓住考试要点指点迷津。“向上一路”的阅读,阅读的内容要“最上乘”,阅读的眼光要“具慧眼”,阅读的根本在于悟“第一义”,因此必须注重以下内容的教学。 其一,完善古诗文教学目标,拓展古诗文教学内容。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文言字词句篇的理解,还要从文章形式、文学趣味、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解读欣赏;不仅要读懂课内的文言文,还应多阅读《世说新语》《闲情偶寄》《陶庵梦忆》《浮生六记》《古文观止》等笔记体散文。古诗教学不仅要关注诵读,更要学会欣赏,还要设身处地地为古人作想,才会领略古诗词的妙处,领略汉语言的魅力。 其二,重视整本书的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的真实性阅读。当下的阅读,初中生喜欢读文字缩水、语言改味甚至内容也有偏差的名著缩略本,高中生读名著则是跳读略读居多,圈画批注较少,甚至只关注考点。面对这种现状,教师最好能选一本好的名著(原作或名家翻译本)全程参与学生的阅读,读写结合,方能教有所指,学有所得。这方面,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开展的经典夜读活动——“在大树下读书”,引导学生热爱阅读,走近经典,发现真理,探究人生,就很有探索价值和借鉴意义。 写作教学取法乎上,不仅要关注考场作文“那一篇”的质量,更要关注日常写作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实用文写作的指导,更要注重文学性写作的学习。生活是写作之源,生命是写作之魂,生态是写作之场。关注生活,关照生命,关心生态,这样的写作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抵达人类言说的本质要义。 “从总体上看,习字和书法,是追求书艺的基础,因此我们的目标要定在书艺上,取法乎上,是行为的准则。”[2]在当前全民读屏的时代,重视与提倡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首先,要注重书法欣赏与习字训练相结合。欣赏名家碑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眼界,还能提升学生的书法审美水平,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其次,要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交替进行。比如,可以将软笔书法的书写原理运用到硬笔书法中,可以用硬笔临摹软笔书法作品。具体地,学习正楷字可以临摹钟绍京的《灵飞经》和文征明的《落花诗册》,学习行楷字可以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赵孟頫的《赤壁赋》。 2.由“识”到“悟”:妙悟是直觉和理性的有机结合 识是妙悟的前提。“学诗者以识为主”这句里的“识”,是指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的判别能力,包括对风格、结构、体裁、语言等内容的特点的辨识和领会。严羽在《诗辩》中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妙悟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通常依赖于熟知所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从而使其能跳过一些步骤。[3]妙悟也需要理性的介入与方法的运用。无论文本解读的妙悟,还是写作实践的妙悟,都应该建立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文学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语识到语用,从学到悟。 妙悟的对象,可以是文体特征,也可以是字词句篇;妙悟的思路,可以是从部分到整体,也可以是先综合分析再微观透视,但都需要逐步深化。比如,教学《满井游记》时,就可以紧扣袁宏道散文“有我”的特色,联系《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游记二则》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具体设计如下: (1)“我”见:所见景物、人物皆有独特眼光,发现其独特的“那一个”。 (2)“我”感:即景生情,满井游玩如“脱笼之鹄”的洒脱、畅快,于山石草木之间的潇然,西湖待月的恬静淡雅的隐逸情怀,都是作者心灵的真情流露。 (3)“我”思:因景议论,述一己之见,发常人之难言观点。 这样教学,就抓住了“有我”这个中心,从文本内容、表达方式、文化意蕴等方面深入解读,突出了袁宏道散文“直抒性灵”的特点。 3.由“饱参”到“活参”:妙悟需要融通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严羽说:“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稍许观察一下时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就会发现“浅悟较多,深悟难得,透彻之悟何其少”。“饱参”是指多读、多写、多思考;“活参”既指读写的对象,也指读写的方法。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对象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构成的有形之书,还包括生活这本无形之书。请看笔者执教《慧眼识茶》时的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何为“慧眼”? 生:机智雪亮的眼光。 生:有灵气,充满生机。 生:能发现美和爱。 生:能看透一切。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杯茶后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发言,局限在视觉发现。)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我想再找几个同学品一品,然后说出感受。 生:有一股苦味儿。 生:苦涩中带着淡淡的清香。 师:泡茶时,是用眼睛看的;喝茶时,是用心品的。静心品味,你会发现它的清香。由眼前的这一杯茶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春天来临,茶树慢慢抽芽,由那一抹淡黄变成了一抹新绿。 由这一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发挥想象调动多种感官介入,更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妙悟过程中兴趣的渗透,审美情趣的生发,艺术境界的体悟,都需要教师引入“别材”,开发并挖掘语文课程资源。融入“别趣”,发挥教学机智,注重动态生成,才可以让语文学习走向更深处。 三、妙悟的追求 语文教学中的妙悟不是玄虚之道,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向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一种有深度的学习。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是妙悟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中妙悟的意义,还在于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审美情趣的体验感受,道德修养的境界提升,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1.言语之悟 妙悟不是凭空玄想,而是建立在丰富的语文实践过程中的独特领悟。妙悟注重整体感悟,关注语感养成,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基础上更注重言语形式的把握。据此,《满井游记》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以下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之”“而”等虚词的用法,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把握文本个性化的写景抒情特色,体悟作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情感意蕴。 这两个教学目标,前者侧重于文意的把握,后者侧重于写作特色(怎么写)以及文本主题(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与理解。 2.审美之悟 王开岭先生在给拙作《语文:在思与诗之间》写的推荐语中写道:“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绝大部分是在语文中完成的。语文里盛放着什么?是人的故事,是语言的能量和艺术,是自然美学、情感美学和人格美学,是人生的智性和诗意。”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欣赏文字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的过程,就是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据此,解读《满井游记》就可以设计这样三个教学环节: (1)译读文本,初识文心; (2)细读文本,赏识文心; (3)比较阅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 这样设计,就不仅体现了审美活动的层次性(由感性到理性),还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情感性(贴着文本体悟)。 3.文化之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营养,需要教师仔细梳理,悉心培育。比如,《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倡导“性灵说”,其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做人亦如此,他的身上就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第3自然段——“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同时注意这三句话的语气变化,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追求。这样教学,悟就有了着落,有了意味。 4.生命之悟 “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4]这是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生命观的要义。妙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觉解、生命的觉悟。语文教学中,师生通过阅读与写作中的对话与倾听,可以走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比如,教学《满井游记》,教师可以链接如下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袁宏道的人生追求。 (1)计欲来岁乞休,割断藕丝,做世间大自在人。无论知县不作,即教官亦不愿做矣。 (2)诗文是吾一辈子正事,去此无可度日者。 (3)得意人间事,经年作旅人。 这样教学,通过探究性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崇高的生命追求——亲近自然,寄情山水,写诗作文抒写性灵,力争做一个大自在的人。在如今崇尚物欲、漠视精神的社会风气下,学生如能与公安派文人心心相印,当是一种生命的灵犀相传,语文教学也会因传递生命的温度,拓展生命的宽度,沉淀生命的深度,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奇妙的理解:语文课程深度学习的可能路径_文学论文
奇妙的理解:语文课程深度学习的可能路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