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汉市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优越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期货市场论文,必要性论文,农产品论文,优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货市场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促进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武汉市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武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武汉市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一)武汉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武汉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比较辽阔的经济腹地,历来是商品流通的中心。远在明末清初,汉口就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称为全国四大名镇,是闻名遐尔的商业都邑,为“楚中第一繁盛”之地,素称“九省通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由沿海侵入中国内地,《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于1858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62年对外开埠,把武汉作为在中国腹地掠夺廉价农副产品原料和对华倾销“洋货”的据点。当时的汉口,颇具有烙有半殖民地印记的国际性商业都市的形象。西方各国纷纷在汉口设立领事馆,英、法、日、俄、德等国在汉口划占租界。金融方面,除有本国银行28家,钱庄74家,银钱兑换店140家,大小银楼100多家外,另有英、美、法、日、德、比等国银行10多家。商业方面,国内商贾云集,曾发展到136个帮、360个行、牙行1200多户,被列为全国“三大茶市”、“五大棉市”之一,商贸往来,东及江浙皖赣,南至湘黔粤桂,西经川滇达西藏,北接豫晋鲁冀。自1862年开埠以来,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瑞士、秘鲁、巴西、葡萄牙、刚果等17国来汉口贸易,外国商行最多时达140家以上,1933年直接从汉口进出口的外国商船达198艘,载货运吨位在300 —1000万吨之间。总之,当时的汉口,尽管地处中国腹地,却一直是与沿海的上海、天津、广州并驾齐驱的四大出口口岸和五大商埠(另加青岛)之一。1903—1909年外贸总额达1.3亿两白银以上, 因而被誉为“东方的芝加哥”,成为国际知名度颇高的我国内陆最大的金融、贸易、交通中心和内河港口城市。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对市场物资实行超经济垄断,内外贸易受阻,商业衰落,经济萧条,直到1949年武汉解放后,武汉商品流通才重新焕发生机,经过3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武汉的流通产业得到新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和贸易中心纷纷建立,全国各地来汉开店设厂的近1100余家,到1985年,武汉已有200 多个国营批发企业,55家各类贸易中心,90多家信托贸易行栈,23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6个工业小商品市场,400多家工农业自销门市部, 初步形成了以国营批发为主导,大、中、小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综合与专业配套,联系全国各地的批发网络。
由此可见,武汉历来商品流通十分发达,现货交易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从世界各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现货交易虽然也是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交易方式,但有不可克服的弊端,即规模小、分散化和不规范等。而建立在现货交易基础上的期货交易,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商品交易,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克服了现货交易规模小、分散化和不规范等弊病,又为市场机制的运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武汉市在大力发展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兴建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武汉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把武汉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的新时期。当今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国内外市场的双向开拓。武汉素称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应放眼全球,在国际经济大格局中寻找自己的最佳方位,探索自己特有功能和作用的最佳方略,以便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武汉的国际化进程。
那么,如何推进武汉的国际化进程呢?应该建成何种模式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呢?它要求我们的认识,既不能离开武汉的历史和现状实际,又必须将武汉放在全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总格局,放在全球经济分工与竞争的格局中去考虑,有时甚至要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纵横比较中去认识自己。如果与国际性都市相比较,武汉尚缺乏国际性标志。
国际化城市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众说纷云,但概括起来,无非是指城市功能力度已超过本国地域范围,并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分工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包括资本构成的国际化、经济贸易外向化、交通电讯和信息网络国际化和科技文化交流国际化,并且其功能力度在一、二个或几个方面尤为突出,构成某个城市国际化的基本标志。如,纽约、东京分别是全球和亚太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华尔街和银座大街即为各自的标志,还有日内瓦以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心闻名于世,香港以自由港口岸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享誉全球,等等。可以说,没有特色标志的国际性城市是不存在的。今天的武汉,在当代中国以工业城市著称,更多地是体现了一种“大而全”的特点,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内向型功能偏重,外向型功能甚弱。故武汉与国外的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其现代化、国际化标志不很突出,即使与国内某些大城市相比,其特色标志也不甚鲜明。因此,要改变武汉这种“大而全”的特点,必须选择既不能脱离武汉以工业城市著称的实际,又符合现代化城市长期发展潮流的一、二个方面加以重点发展,乃至重新塑造,其目标是再造“东方芝加哥”。
芝加哥位于美国腹地中北部,密西西比河中上游的五大湖畔。19世纪30年代只有350多人的小村寨,今天已发展成为拥有700万人口的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芝加哥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因为,1.拥有世界上第一个期货交易所的“芝加哥交易所”于1848年由芝加哥的82位商人发起并组织起来,其谷物交易、棉花交易、证券交易举世闻名。2.是美国著名钢铁、化学、飞机、电子工业基地,其经济实力居美国大城市的第二位。3.对外贸易发达,地处美国内陆的芝加哥设立的对外贸易区已经50多年了。4.是仅次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5.交通、通讯非常发达,等等。由此可见,武汉与芝加哥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武汉需要重点发展的也是期货市场,并进一步建设成金融中心。目前武汉的商品交易在内陆地区是比较发达的,但期货交易尚在孕育之中。所以,无论是从武汉商品流通的发展,还是从未来建成一个国际性城市看,都需要兴建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而建立商品期货交易所,证券交易所,以形成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期货、证券交易中心,这正是实现武汉国际化城市建设关键所在,也是建设大武汉的必然要求。
(三)武汉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完善区域市场体系,促进物流渠道畅通的需要
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组成的有机整体,但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式——期货市场,同样是健全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缺乏期货市场,就会使市场体系在空间结构出现断层,没有期货交易的价格发现与规避风险功能,必然有碍于市场运行中的内在联系与市场信息主体反馈线路的形成,阻碍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是一种不完整的市场。武汉地处中原,商品市场虽然十分发达,但不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显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市场,这必然影响武汉这个区域市场辐射功能作用的发挥。同时,当前武汉农民与一百多年前美国农民有着的问题一样,销路不畅,渠道堵塞,大量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有关资料表明,武汉农民每年提供的粮食,除保证应有的储备外,可供武汉市民两年的生活用粮。由于流通不畅,常常出现卖粮难,这既无法改变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又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果能象芝加哥农民一样,将期货交易引进武汉农产品交易市场中,通过价格发现,农民可以对其生产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通过套期保值,保证农民生产的利益,从而保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武汉地区乃至湖北及周边省份农业生产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物流渠道的畅通,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武汉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双重信号失真,公正真实的市场价格难以形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秩序混乱。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人认为是市场价格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能提供有指导意义的供求信息所致。市场价格只有真实地反映供求,随着潜在供求量的变化有所变化,有机地动态地反映当前的、变化中及变化后的供求关系,才能对农业生产起调节作用,发挥信号功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形成公正真实、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有指导意义的市场价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供求集中,信号发达,平等竞争,市场透明度高,有良好的市场规则和秩序等。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建立期货市场。因为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市场价格是由众多的生产者、销售者及投机商通过经纪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根据各自的生产成本、预期利润,尤其是有关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对价格趋势的预测,公开报价,并随着潜在供求量的变化,交易各方不断共同修整,最终形成的能反映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这种经过竞争而确定的农产品期货价格能有效地防止行业内价格垄断情况的出现,真实地反映武汉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农产品的供求情况,因而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可作基准价格,正确地引导农业生产和销售,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可见,期货市场价格的透明性、公开性、竞争性、准确性和预期性的特点,使价格机制更为完善,这就为武汉地区公正真实的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其他商品价格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五)武汉兴建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武汉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同国际市场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近150年历史的期货市场, 不仅已成为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市场价格变化的“晴雨表”,而且将大量的重要的政治、经济信息通过期货市场输送到世界各国,从而从多方面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武汉是一个内陆开放城市,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同国际市场的接轨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沟通武汉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吸收国外的人才和资金。这对武汉的农产品及其他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其农产品及其它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 武汉市兴建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优越条件
武汉兴建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优越的条件。这些条件除具有优越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辐射四方的邮电中枢等一般条件外,更重要的是:
1.有丰富的资源。武汉属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因而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农作物资源主要以食用植物和可食脂类植物资源为主,其它的如畜禽类资源,水产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武汉周边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武汉西有江汉平原、西北有鄂北岗地、南有洞庭湖平原、东南有鄱阳湖平原、北有豫中豫北平原,这些区域在历史上就是我国的重要农区。例如洞庭湖区、鄱阳湖区、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这些地区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湖区一直是全国主要的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丰富的资源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正常交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证。
2.多渠道、开放型、网络式流通体制基本形成。三十年代武汉商业曾一度中兴。建国后,50年代中期,在进行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建立了国营商业,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包括多种经济形式的商业体系。五十年代后期,受“左”的影响,急于过渡,集体商业升级,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商业被取消,形成单一的流通渠道,使武汉商业的优势受到削弱。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市政府从武汉的实际出发,确定以“两通”(流通、交通)为突破口,实行“敞开三镇大门,彻底放开市场”,冲击了旧的流通体制,使武汉市场万商云集,商流骤增,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初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多渠道、开放型、网络式的流通体制。
多层次的批发网络。多种经济形式的联合体和贸易中心群体日益发展。全市有工业品批发机构421个,各类贸易中心,贸易行栈, 代购代销店341家,农副产品采购供应机构766个,与此同时,小商品市场也有进一步发展。这些小商品市场的基本特点是:“自由购销,灵活作价,平等竞争,配套服务”。方便了购买,活跃了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营专业批发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综合公司与专业配套,联系全国各地的批发网络,各地经武汉集散的日用工业品达5 万余种,武汉的工业品80%左右销往全国各地,使武汉流通中心的作用初步显示出来。
星罗棋布的零售商业网点。武汉市区已形成9个主要商业集中区。 江汉路一条街发展成为繁荣商业中心区,六渡桥、车站路、解放路等商业区进行了改造,新增了网点,扩大了营业面积,新建了钟家村、红钢城、水果湖等新商业区、各住宅小区也新建了配套的商业网点,与此同时,还新改造了中南商业大楼、武汉商场、武汉百货商场、硚口商场、汉阳商场、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等大型商场。1993年,按照“先市后场”的原则,全方位开放市场,搞活流通,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截至年底,全市共有集贸市场377个,其中城区177 个, 郊县200个。全市集贸市场的年成交额达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成交量10.88亿公斤,增长21%,肉食、禽蛋、水产品、 蔬菜等主要品种上市量均增长20%。集贸市场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8%,日人均供应副食品0.5公斤;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型零售商场已达13 家,一批大型商业广场和网点正在兴建和改扩建之中。
3.市场建设和市场管理不断加强。1993年全市投入市场建设的项目77个,面积24万平方米,已竣工9个,面积15万平方米, 工商部门全年投入市场建设的资金5683万元,其中城区2820万元,郊县2863 万元。 1993年,武汉市场建设有以下特点:(1)政府重视,多方发展。 由企业、事业、乡镇等单位与工商局合建市场52个,占新建市场总数的67%;(2)各类专业市场发展较快, 各区县工商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兴建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3)加强老市场改造。 全年共投入340万元资金用于老市场的改造。
在加强市场建设的同时,还加强市场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对各类市场的宏观管理。对各类商品市场实行登记管理;制定了《武汉市经纪人管理暂行办法》,将经纪人活动纳入依法管理轨道。二是对集贸市场进行全面整顿。7个城区工商管理部门共投入整顿资金180多万元,用于清理垃圾,疏通下水道,新增保洁措施,撤除乱盖等。三是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4.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市场主体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近十多年,武汉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一体化的方针,积极发展城郊型经济, 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1988 年, 农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1949年增长5.6倍,平均每年递增4.9%。1993 年,农业总产值48.5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为1988年的3.4倍。其中,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成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
5.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条件。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武汉的金融业就很发达,被誉为“汉口华尔街”的江汉路南端一带,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云集着200多家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解放后,武汉的金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十年间,武汉的金融业有了长足的进步。1986年至1988年底,仅三年时间,全市金融机构新辟储蓄种类20多种,新增储蓄网点686个, 这三年新增的各种储蓄网点比1949—1985年35年网点数的总和还多483个。 储蓄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送资金“血液”,至1988年底,全市银行储蓄存款总额达到38.83亿元,比1952年增长238倍。
1993年,武汉金融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金融指标全面增长。主要表现在:(1)各项存款增势明显。1993年末, 全市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17.07亿元,当年净增71.25亿元,增长29%。(2)各项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各项银行贷款余额为373.45亿元,当年净增65.47亿元, 增长21.3%。(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多种金融机构。 全年新批设各类金融机构175家,比上年增长92%,为近几年发展机构最多的一年。 (4)证券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1993年, 全市累计发行各类有价证券26.34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达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 其中股票交易额达8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倍。国债交易额达510亿元, 比上年增长4倍,占全国当年国债集中交易额的2/3,续续保持了其全国国债集中交易中的领先地位。(5)外汇市场成效显著,全年累计4.0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5%,其中跨地区横向调剂外汇近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9%。总之,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注入资金“血液”,而且也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6.已建立的武汉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海期货公司、融利期货公司的试办和实践,为在武汉兴建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还可借鉴国际国内办得成功的期货市场的经验,享受后发性利益。
7.武汉地区有关高校可培养期货交易的急需人才。兴办期货市场,必须有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而武汉地区高校云集,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经济系科可以承担培养期货交易急需人才的任务,在社会上为宣传和在有关人员中普及期货交易知识做出贡献。
8.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为武汉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兴办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举世瞩目的超大型长江三峡工程已于1994年底正式动工,这给湖北、武汉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机遇,资金、物资、人才、技术将会源源不断地涌向三峡,这将是继广东沿海、上海浦东改革开放和建设高潮之后在中国腹地的改革开放和建设高潮的到来。这无疑将对武汉、湖北的中部崛起战略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三峡工程的建设将大大促进湖北、武汉的交通、通信、仓储、金融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给生产要素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物资提出了巨大的需求,而且也为增加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物资的供给提供了条件。所有这些都为在武汉兴办农产品期货市场提出了要求和机遇。
总之,根据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期货市场正常运转和兴旺发达,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丰富的资源,发达的现货市场;二是要有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和适合国情的政策;三是要有发达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手段和金融市场。这些条件随着武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具备。因而,目前兴办武汉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完全可能的。
标签:期货市场论文; 农产品论文; 农产品期货论文; 商品期货论文; 期货论文; 武汉发展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武汉生活论文; 武汉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武汉中心论文; 经济学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