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10290
摘要:特色小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新空间平台,小镇的空间规划设计需要顺应新的发展需求。本文围绕面向人才的需求、产业的培育以及开发运营,提出特色小镇的空间营造应由传统的用地规划向适应“人”尺度的精细化设计转变、由空间引导产业发展向产业决定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模式由“先产业后生活”向“先生活后产业”的方式转变。
关键词:转型发展;特色小镇;空间营造
01引言
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园区过度依赖土地、人口和政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增长方式,已难以适应城市的转型发展需求,资源瓶颈、生态瓶颈和劳动力瓶颈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相比传统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作为一种产业、空间双升级的新型发展空间平台,其动力机制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空间利用方式由粗放式增量扩张为主向精细化的存量提升转变,运营机制由政府主导向企业实体转变。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也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02转型需求下的特色小镇发展思路转变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空间平台,需要新的空间组织模式来适应城市的转型发展,强调关注人的需求以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强调产业先行以培育产业的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强调通过高标准的设施配套吸引产业和人才的集聚。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也由传统的用地规划向适应“人”尺度的精细化设计转变、由空间引导产业发展向产业决定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模式也由“先产业后生活”向“先生活后产业”的方式转变。
(1)以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小镇发展的核心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传统产业园区以企业为服务对象,其空间规划往往以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为优先考虑,形成的空间是超大规模的园区、车行导向的道路、低密度的厂房;而在以“人”需求导向下,特色小镇的空间需要“专而精”、“ 小而美”,以营造适宜人活动的空间环境,这要求特色小镇规划需要从传统的用地规划向精细化的空间设计转变。
(2)以特色产业作为小镇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工业化为城市发展主动力的时期,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围绕空间展开,合理布局各类要素是主要任务,这种规划模式符合工业化时期快速推进新区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发展需求下,特色产业成为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目标定位的确定、功能模式的组织、实施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的前提条件。传统空间先行的规划思路已不再满足需求,逐渐向产业先行的新思路转型。
(3)以高品质配套作为小镇发展的重要动力
特色小镇关注的是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传统的先培育产业再完善服务配套的发展路径难以适应对优秀企业和人才的需求。过去产业园区“筑巢引凤”靠的是土地和政策的吸引,当前特色小镇则要依托高标准的服务设施配套、高品质的景观环境以及特色的文化内涵,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布局,营造宜居环境、创新氛围,促进“产镇融合”发展。
03惠州潼湖特色小镇的现状概况与目标定位
潼湖特色小镇(大学创新园)位于惠州市仲恺国家高新区西部的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范围面积4.68平方公里。在珠三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潼湖特色小镇所在的潼湖生态智慧区以打造“惠州硅谷”为目标,是惠州市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推进创新空间格局的的主战场,定位为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而潼湖特色小镇则以教育部“蓝火计划”为抓手,建设大学创新园,是惠州生态智慧区科研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之一。
(1)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自然本底
潼湖特色小镇(大学创新园)周边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对外交通条件非常便利,河惠莞高速和仁深高速在小镇西侧交汇,是惠州市对接深莞最前沿区域,可融入深莞惠“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潼湖特色小镇南望26平方公里的潼湖国家生态湿地,北靠狮子围山,特别是潼湖湿地,是广东省极少的典型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包含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基塘湿地和水库湿地四种湿地类型,景观和环境品质优越。场地内部的山水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连片的30至50米低丘山体和鱼塘水系,是营造创新环境的自然本底。
(2)潼湖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
潼湖特色小镇以便捷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科技新城中的创新空间,目标构建一个功能合理、特色鲜明、尺度宜人、富有活力“专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引导惠州市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地区。
在该目标导向下,潼湖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设计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如何营造宜人尺度的精致空间、如何组织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结构、如何引导适应弹性开发需求的功能布局,这也是适应城市转型发展需求下特色小镇空间设计的三个营造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04特色小镇的空间营造思路
围绕特色小镇发展必备的精致空间、产业培育、运营模式,空间设计的思路遵循以下三条营造逻辑。
4.1空间设计的逻辑——面向人才的需求
(1)精致空间如何营造
传统的小城镇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依托山水环境有机的“生长”,呈现出的空间是紧凑的、宜人的、契合自然格局的形态,这些特点正是特色小镇对精致空间的要求。而这种形态在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空间的管控条件下难以形成,需要通过精细化的设计进行构建。
传统的控规以路网和用地进行管控,这种做法对场地往往是粗放的“外科手术式”的改造,却忽略了场地原有的现状特征和山水地貌,采用的指标也沿用城市的标准,划定的路网间距过大,建筑密度过低,呈现出低密度、松散的空间,不适用于特色小镇对紧凑空间的需求。为营造高密度、紧凑舒适空间氛围,需要精细化的空间设计,充分契合场地,植入现状的山、水、村要素,用建筑设计填充街区,用街区组合形成街道,控制地块规模为0.5-1公顷,道路间距在150米以下,用自下而上的手法设计空间,营造“专而精”、“ 小而美”的空间形态。
(2)创新环境如何营造
针对潼湖特色小镇(大学创新园)对创新环境塑造的需求,小镇空间的设计需要创造适于科技人才交流活动的“第三场所”,在小镇内部强调公共空间的共享,在小镇周边强调与山水环境的互动。
小镇内部构建“主街+广场+庭院”的公共空间体系,形成灵活多样的共享空间。小镇主街顺应地形走势、现状乡村道路、山水廊道,形成契合场地特征的空间骨架,街道两侧布局小镇的主要服务功能,强调街道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并充分保证人行优先,打造小镇的公共活动轴带;广场沿主街在转弯节点、村庄入口等标志性空间设置,控制2000至5000平方米,通过公共建筑围合形成宜人尺度的交流场所;庭院空间在地块内部通过多层建筑围合形成,促进科研人员的非正式交流。
4.2功能组织的逻辑——面向产业的培育
(1)产业链条引导功能组织
特色小镇以产业为先,对特定产业的培育需要配套的功能组织,产业功能研究和空间需求模式分析是特色小镇规划的前提。当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后,在规划布局层面,需要将产业内容和行业需求转化为空间模式的语言,即处理好由产业功能转化为业态和项目需求、由业态和项目需求转化为用地安排之间的关系,并以行业对空间的要求作为小镇布局结构的依据。
潼湖特色小镇(大学创新园)重点关注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的需求与方式、产业服务功能的培育,遵从科创企业孵化、加速、成熟的发展逻辑,以科研创新的产业链条引导功能组织。在孵化阶段,产业培育需要配套孵化器、产学研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空间载体;在加速阶段,需要企业研发中心、共享办公空间、科学家工作室等空间载体;在成熟阶段,需要创新成果交流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空间载体。各项研发功能和衍生产业功能之间又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决定了潼湖特色小镇的功能组织模式。
(2)项目平台引导空间形态
在明确了产业对空间的需求后,通过对产业发展目标的核算,可确定各具体项目的空间规模需求,并将功能细化到中微观建筑层面,引导空间形态管控。针对大型公共设施或商业功能,采用大体量多层建筑填充地块;针对核心办公研发功能,空间形态建议通过建筑围合场地,提供连续的公共界面及内部半私密公共交流院落;针对生活配套功能,建议以经典的行列式或点式小高层布局为主,并提供多样化产品以营造小镇特色风貌;对于科学家工作室等功能,依形就势采用点式建筑布局,强调功能完整私密。
4.3行动计划的逻辑——面向开发和运营
(1)适应开发弹性的空间模式
潼湖特色小镇以主街为功能骨架串联内部各个组团,形成带状结构。各组团功能相对完整独立,能够满足小镇滚动开发的需求,既满足分期开发的弹性,又保证小镇整体风貌的完整。
近期开发组团以主力科研机构入驻为主,以科技赛事为触媒,打响品牌效应,推动小镇启动发展。中期开发组团通过引入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实现滚动运营,主推科研办公空间,配套开发居住、商业空间和公共设施,形成小镇特有的生活和工作氛围。远期开发进一步引导主力科研机构入驻,巩固小镇创新科研优势,相关联的中小型创新团体集聚,不断丰富办公空间和生活空间,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和生活居住氛围。
(2)适应发展阶段的功能配比
潼湖特色小镇近期发展强调科研创新的示范效应,重点布局公共服务、产业研发功能,以高标准的服务配套设施和高品质景观环境,吸引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入驻。首期建设的小镇核心围绕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布局科交会场馆、城市学院、研发中心、小镇公共建筑等核心公共功能,打造小镇形象中枢。主导功能包括产业研发、配套居住、公共服务,三者的规模比例控制为5:1:4,以公共功能为主导。
小镇在开发完成后,需保证开发建设的投资收益,一方面通过产业研发帮助政府获得持续的税收,同时也保证配套居住的规模,平衡建设成本。主导功能的产业研发、配套居住、公共服务,三者的规模比例控制为2:3:5,在满足政府需求的同时,保证企业开发的收益。
05小结
特色小镇是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创新空间平台,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相应小镇的空间设计也需要应对新的诉求。本文构建了特色小镇空间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于同类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营造小镇风貌特色的精细化空间以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通过分析产业链条推导功能组织与适宜的空间形态,构筑产业发展载体,通过合理设置分期功能和项目适应小镇开发的弹性和实施运营。该空间营造的思路框架在具体的规划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12(32):57-62.
[2] 梁冰瑜. 空间先行到产业先行的规划思路转向——以浙江省台州市无人机特色小镇为例[A].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6.
[3] 张长城. 新型城镇化下“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转型研究——以浙江省宁波中车产业基地为例[A].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
[4] 苏彦. 广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从化区为例[A].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
论文作者:蔡志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小镇论文; 空间论文; 特色论文; 产业论文; 功能论文; 需求论文; 湿地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