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对推进人民币走向非洲、拉美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歇尔论文,非洲论文,拉美论文,启示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歇尔计划”概述
(一)主要内容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的主导权,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向西欧输出美元资本解决战后各国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旨在重建西欧经济并构筑针对苏联“遏制屏障”而实施的重大对外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对欧贷款、赠款、技术援助等。整个计划的实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欧洲国家将援助资金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稳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第二阶段,欧洲国家将采购重点放在工业原料和制品,用于战后工农业体系的重建;第三阶段,大量资金开始用于重建欧洲各国军备。
(二)资金运作方式
为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与欧洲国家共同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署和欧洲复兴基金,援助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政府,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欧洲复兴基金的作用是将援助资金转换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西欧国家共同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负责款项分配和管理各国商品流通。在具体运作中,美国通过与西欧设立对等基金账户制度,解决外汇紧缺和美元与受援国货币的转换问题,资金的运行流程大致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资金向欧洲复兴基金提供美元贷款,美国出口商向欧洲受援国提供物资,货款由欧洲进口商所在国的欧洲复兴基金以美元形式支付,美方将款项计入专门设立的特别账户;而欧洲进口商则向该基金支付当地货币以充实其资本余额,并将该款项计入本国的对等基金账户,该笔款项的余额被编入本国的财政预算,最终由受援国财政预算向美国还款。
(三)效应分析
“马歇尔计划”通过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和政治性或政策性优惠贷款,一方面直接增加了美国的出口,帮助美国在战后消化过剩产能,为美国经济开拓了新的巨大市场;另一方面启动了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使美元在西欧各国间成为结算货币,为美元成为全球性国际货币奠定了基础。从本质上看,“马歇尔计划”主要侧重于强化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这一制度安排,以做大国际贷款和海外直接投资规模为基础,推动美国产业资本全球扩张。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提供的借贷资金已占国际借贷市场资金总额的78%;美国海外直接投资规模由1946年72亿美元增至1970年782亿美元,占世界海外直接投资的60%。“马歇尔计划”通过美元资本输出帮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主导建立了以美国为产业、金融龙头的国际分工体系,掌握全球核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和分配,推动美元作为国际贸易、投资、融资、储备的最主要交易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
虽然时代背景在变化,但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框架的重塑中,“马歇尔计划”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马歇尔计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其高层次的战略性思维、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严谨精细化的执行方式,对于我国推进人民币“走出去”,提升境外直接投资水平及成效,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最终建立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人民币走向非洲、拉美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与非洲、拉美经济社会现状类似于“马歇尔计划”实施时美国与欧洲的情形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挽救经济下滑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钢铁、水泥、风电等行业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当前美欧等境外需求比较疲弱,我国出口大大放缓,形势不容乐观;过剩的外汇储备投资渠道较为局限,收益率较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走到了关键阶段,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在贸易项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融资项下亟待更大地突破,因此我国当前遇到了与美国60年前类似的情况。而非洲和拉美地区能源、矿产、土地、农业等资源丰富,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制造业、金融业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特别是薄弱的基础设施成为制约该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非洲非常需要我国提供基建、技术、劳动力和资本,而拉美居民消费高,市场需求大,在基础设施、制造业、科技、金融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投融资缺口,亟须我国资本的介入。非洲、拉美大多数国家经济普遍不发达,外汇储备有限,本币币值不稳定,信誉不高,而对人民币较为认可,对人民币需求量较大。因此从对资金、设备、技术的需求看,非洲、拉美国家经济社会现状与二战后欧洲情形相似。当前我国与非洲、拉美之间的“供需”现状为人民币走向非洲、拉美提供了可能。
(二)中国与非洲、拉美间投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近年来非洲、拉美地区形势总体稳定,特别是2010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两地区国家较快走出了危机,经济稳定增长,与我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相互成为对方重要经贸伙伴。中非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00多亿美元①上升至2008年的1068亿美元,2011年超过1600亿美元;我国对非投资存量已从2003年年底的4.9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47亿美元,涉及采矿、制造、建筑等诸多领域,对非投资企业已超2000家。中拉贸易额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7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1年突破2500亿美元,十年间保持了年均近40%的增长率,我国已经成为大多数拉美国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投资方面,拉美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地区,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存量为438.8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3.8%,在拉美设立的企业近800家,特别在金融、能源、农业、高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实体经济需求为人民币走向非洲、拉美提供了广阔的现实基础。
(三)中国初具对非洲、拉美提供人民币资金的实力和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GDP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外向度大大提高,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3.6万亿美元,出口1.9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大,特别是近年来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16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为601亿美元。金融业改革开放取得全面进展,金融市场规模稳步增大,金融产品日渐丰富。银行、保险等行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已达3.2万亿美元,国际清偿支付能力较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地位和稳定性逐步认可,人民币国际合作进展较快。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总额达1.6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尼日利亚以及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已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计划投资中国国债,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这都为人民币“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为人民币走向非洲、拉美提供了丰富的试点经验
自1993年开始的近20年来,在政策法规和业务实践方面人民币“走出去”一直在稳步推进,从边境贸易到一般贸易,从经常项目到投融资领域,从援外优惠贷款到对外商业性贷款,目前覆盖多种业务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体系初步建立,特别是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方面,政策较为宽松,对外输出人民币渠道已全面打开,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已扩大到全国,各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在人民币“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试点经验。目前与境内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95个,2011年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约占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6.6%,较2010年上升4.4个百分点;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境内银行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合同金额约532亿元、放款金额341亿元、贷款余额319亿元。业务试点实践表明,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给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力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
三、“马歇尔计划”对人民币走向非洲、拉美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做好人民币输出的战略规划和路径设计
过去几年,贸易项下输出人民币的迅猛发展,人民币在我国跨境交易结算中的比例从接近于零大幅增至近10%,人民币“走出去”的巨大潜力已得到释放。但从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宏观视角来看,如果人民币只在贸易项下输出,最终可能导致“特里芬悖论”所预言的结果: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伴随贸易逆差的增加,而大规模逆差将导致人民币贬值,最终使人民币国际化失败。为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接下来必须找到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而资本输出、本币结算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要求和途径,因此下一步业务推进的重点将拓展到投融资领域,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和境外项目贷款将是下一个突破口,非洲和拉美是最合适的地区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将人民币走向非洲、拉美作为一项重大对外战略,纳入人民币国际化整体框架进行规划,给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加强协调和境内外市场调查,积极做好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路径的前瞻性研究,在相关政策储备充分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进,拓宽人民币“走出去”渠道。
(二)设立多形式的人民币海外投融资基金,为对非洲、拉美投资提供人民币资金支持
为更好地发挥人民币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引导,推动设立专营海外贷款和投资的人民币基金,积极探索基金设立的多样化形式,如国家或政策性金融机构单独设立,境内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合资合作设立,金融机构与央企、大型民营企业共同设立等等,调动各方可用资金参与其中,逐步扩大资金使用范围,拓宽资金运作方式,基金投资项目的定价、交易和结算都将优先使用人民币,既可用于贸易结算又可用于投资股权、海外贷款等。通过母子基金、投贷结合及发行债券等多级放大方式,做大投融资总规模,促进人民币基金为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平台及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对中非发展基金运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运作方式,扩大资本金来源和规模,增加人民币资金比例,投资方式从单纯提供资金的援助方式向独立管理运作具体的投资项目转变,以便持有部分投资项目股份参与项目分成,提高基金收益和基金自身“造血”功能。在借鉴中非发展基金运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设立支持对拉美投资的人民币投融资合作基金,充分利用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储备的投融资项目以及在基金管理和境外投资方面的经验,搭建中拉经贸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民币资金支持和顾问咨询服务。
(三)加强产业、金融政策协调,充分发挥人民币结算功能
“马歇尔计划”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较好地促进了美元的对外输出和产能的向外转移。同样的,企业“走出去”是人民币“走出去”的基础,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将人民币大量地输出去;反过来,人民币“走出去”将帮助“走出去”企业快速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强两者的政策协调,可产生相互促进的放大效应。从境外需求情况、境内人才、资金、国际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目前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而非洲和拉美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地,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非洲、拉美“走出去”政策的指导和规划,加大在财税、融资、保险、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强对外投资合作新模式的探索,鼓励企业尝试通过直接投资、跨国并购、设立境外产业园区等形式“走出去”,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进一步优化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结构,加大与非洲、拉美国家出口业务合作力度,配合做大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规模。在人民币融资和结算方面,借鉴“马歇尔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扩大人民币结算占比,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结算、融资功能。由于这些国家与我国经贸联系紧密,对人民币的认同度较高,我国在提供援助时应尽可能使用人民币,在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提供的无息、优惠和商业性质贷款中增大人民币贷款比例,鼓励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民币基金以境外投资和海外贷款等形式向非洲和拉美国家提供人民币资金,支持境外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用获得的人民币收入偿还人民币贷款本息或利润汇出;在境外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上,鼓励境外项目从我国内采购原材料、设备等,并以人民币进行支付,带动出口的同时降低境内企业汇率风险。
(四)推动金融服务“走出去”,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
对我国而言,央行需加大与两地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合作力度,扩大货币互换规模,为境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便利境外金融机构和企业以人民币直接支付从我国的进口或偿还我国银行对外提供的人民币贷款等;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针对跨境人民币贷款利率较高的现状,积极探索实施更优惠利率的可能性。境内银行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要加强与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多边银行的合作,共同探索创新人民币投融资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涉外金融服务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走出去”企业对银行的服务需求已从传统的存贷款、结算等向公司金融、投行服务和金融中介等多元化、综合化演变,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还是境内商业银行及其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但目前总体来看,“走出去”的银行机构数量仍偏少,大部分“走出去”企业的人民币融资和结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境内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与非洲、拉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并购、新设、增加代理银行等形式将服务网络拓展至“走出去”企业所在的地区,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境外分支机构的多牌照,充分利用境内商业银行人民币流动性充足的货币优势和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的宽松政策,尽可能扩大对海外分支机构人民币资金双向融资和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规模,加强市场需求挖掘,积极推进适应“走出去”企业需求特点的产品创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揽子”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确保“走出去”企业走到哪里,境内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①第二部分(二)、(三)、(四)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及由作者根据相关材料整理而得。
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的分布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根据英国学者拉奥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流向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地区,然后沿着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再到发达国家进行演变。
标签:马歇尔计划论文; 拉美国家论文; 人民币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走出去战略论文; 外汇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