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公司是在两个以上国家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全球现有4 万多家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的1/3和国际贸易额的约2/3。作为国际经贸活动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多种经营策略,使用多个生产基地,制造多项产品,在多国市场进行营销。由于跨国公司结构的复杂性、管理的多样性、投资的全球性和经营的灵活性,它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的具有挑战性的研讨难题。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各国资本和劳力富集程度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利率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既然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跨国生产的方式所形成的资本流动,二战后的经济学家便将国际贸易理论直接运用于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建立了利润差异论:直接投资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反映了各国间收益率的差异。根据这种观点,可以断定资本会从资金充裕国流往资金贫乏国;当一国的收益率降低时,流向该国的资本就会随之减少。显然,利润差异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因为它把国外直接投资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为资本转移的一种方式,从而忽视了直接投资的实质——它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控制在国际上延伸的工具。除此之外,利润差异论既不能说明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会成为资本转移的主要形式,因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世界里,证券投资比直接投资优越得多;同时,它也无法解释直接投资的新潮流。例如,绝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从一国往另一国单向流动的,而是往往发达国家之间双向进行的;直接投资在收益率下降时,并没有相应地减少,而是仍持续地大量增长。
现代西方跨国公司的经济理论,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史蒂文·海默(Stephen Hymer)196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写成的博士论文, 开创性地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应用于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由于他的导师金德伯格(C.P.Kindleberg)大加推崇,海默的观点不久后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对跨国公司的种种理论探讨。跨国公司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下面对现代西方有关跨国公司的主要经济理论和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延伸:对外直接投资优势论
产业组织学说是关于产业部门的市场结构及其影响厂商行为和产业业绩的理论。海默认为,该学说的垄断原理可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具体地说,由于不是在本国生产,存在着人地生疏的问题,一个公司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和经营时,明显地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可期望的长期收益,不仅要高于国内的最佳投资机会,同时也要高于东道国当地同类厂商的最佳投资机会。基于这种情况,跨国公司就必须具有同东道国当地厂商进行竞争的相对优势。这种带垄断性质的特定优势,来源于跨国公司的知识资产,比如技术诀窍或商业秘密等等,从而使它们能够成功地在国外进行生产经营。
那么,跨国公司为什么会选择直接投资,而不采用产品出口,或者以特许转让形式将它的“优势”出售呢?海默指出,由于贸易关税以及运输成本的限制,产品出口在许多情况下获利不理想。至于以特许转让形式出售跨国公司的知识资产,也不可取。主要是因为此类专门知识缺乏一个完善的市场来进行交易。导致市场不完善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卖者需保密,即卖者不能泄露他的技术诀窍或商业秘密来邀请竞争性投标,从而实现他的知识资产的充分价值。一旦卖者的技术诀窍或商业秘密传播出去,也就失去了它们的市场价值。其二买者不确知,即买者只有在了解了卖者的知识资产后,才知道它的真实价值。这两个因素造成了知识资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而国外直接投资则是超越这种不完全竞争的一条可行的途径。此外,通过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可以严密地控制它的子公司,从而避免由于出售知识资产所可能产生的竞争对手。基于这些原因,国外直接投资便成为跨国公司利用其优势赢利的较佳方式。
依据海默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金德伯格把对外投资者所具有的垄断性质的优势按其来源分为4类:1.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里形成的优势,这包括产品差异,营销技术和定价策略;2.在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里形成的优势,其中包括获得专利的机会、融资条件的优异,以及管理技能上的特色;3.由于垂直合并等因素所产生的内部或外部的规模生产经济效益的优势;4.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正是这种带垄断性质的优势,促使跨国公司能够克服在国外投资生产经营的困难,与熟悉当地市场的东道国厂商进行竞争。因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世界里,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可能存在的。
海默——金德伯格的理论分析,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现代海外直接投资的新现象,即对外直接投资在各发达国家之间是双向进行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具有垄断特点的大型企业。当然,这一理论也有偏颇之处。它沿用静态分析方法,没有阐明跨国公司特定优势的发展,也未能论述各种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变动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引伸: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和产品差异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特·弗农(Raymond Vernon)在1966年发表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在这个贸易分析动态化的模型里,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产品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弗农提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三个阶段。产品的开发,作为第一个阶段,在最发达的国家进行。新产品以消费水平高的国内市场开发为目标,以便获取垄断性的高额利润;在第二阶段,随着产品的成熟,生产和出口大量增加,形成了少数制造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作为替代出口的一种方式,制造商便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取在当地生产的经济效益。在第三阶段,由于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不同厂商的同类产品变得没有差别。这时,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完全取决于供给的价格,而产品的价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给的成本。于是,为了寻求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便在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身似乎也有它自己的发展周期。由于准确地描述了战后跨国公司的一般成长过程,弗农的模型在理论界风行了相当的一段时期。在7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弗农的模型加以润色和延伸,使之能说明跨国公司的寡断特点,这时的产品周期理论便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它本身的一些弱点,这一理论的影响力已大为削弱。产品周期模型将以下3 个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化地分开: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方法。这有脱离现实之处。事实上,成熟的跨国公司往往是同时考虑这3项决策的。此外, 产品周期模型也未能分析可替代直接投资的方式,比如出售知识资产的可能性。因此,它不可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中涉及所有权方面的重要问题。
80年代以来,不少国际经济学家进行了将传统贸易竞争理论从多方面进行改造,应用于对跨国公司分析的尝试。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克鲁格曼(P.Krugman,1982)的产品差异模型。 该模型强调垄断竞争中以产品差别为基础的对外直接投资。克鲁格曼认为,垄断竞争是国际企业活动的特点。不同厂商的同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彼此竞争;但由于规格和功能上的差异,各自又有一定的垄断性。要在这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条件下取胜,厂商不仅要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必须将产品加以改造,使之具有地域上的风格特色。当出口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在当地设厂就能利用东道国富集的生产要素,制造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所以,直接投资不仅是一个企业在垄断竞争中使用的防卫性措施,同时也是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进攻性武器。总的说来,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三、国际金融理论的引伸:直接投资货币现象论和资本国际多样化论
以国际金融市场为分析焦点,美国金融学家艾立波(R.Z.Aliber,1970)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货币现象的理论。假定投资者不喜欢风险,市场就必须给承担风险者相应的酬金。因此,以不同国家的货币定值的资产就有不同的收益率。收益率的差别,既反映了汇率的可预期的变化,也反映了对汇率变化不确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是吸引投资者持有该资产所必须的升水或货币酬金(currency premium)。由于市场活动存在的偏向,国外子公司的资产会被视为是以它的母公司所在国的同样货币定值的资产。如果一个公司所在国的货币“坚挺”,这个公司的资产就会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价格,因此该公司具有货币地区的优势。比如,一个美国工厂是美元资产,当这个工厂的所有权转移到日本厂商的手里时,金融市场就会把它视为日元资产。根据这个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是与货币优势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的。也就是说,由于一个子公司的利润率的资本化,以它母公司的货币为基础,具有货币优势的公司,就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取得较低的贷款利率,并获得较高的资产价格,使它能够在货币疲软的国家以较低的成本购买企业和厂房,进行跨国经营。
从总体上说,艾立波的理论解释了二次战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大致动向。最初是美国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紧接着是德日两国对外投资的扩张,然后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出现欧洲跨国公司大举入侵美国的情况。但是,这一理论难以说明不同货币地区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更重要的缺陷是,该理论依据金融市场的短期变化,来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长期现象。
运用国际资本多样化的概念,是从金融学角度探讨跨国公司理论的另一方式。一些金融学家认为,由于国际资本市场还不完全统一,建立跨国公司就成为资本的国际多样化的有效工具。国际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状态,造成了对证券投资远比直接投资更多的阻碍。因此,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实现资本的国际多样化,就能获得分散风险的效益。这种推理的弱点是:由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控制权,往往难以达到资本多样化的最佳程度。况且,证券市场投资所具有的阻碍,一般而言,要比直接投资的阻碍小得多。因此,国际资本多样化的基本论据值得怀疑。
四、企业生产理论的引伸:平行联合体模型和垂直联合体模型
从结构上看,跨国公司不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厂房企业。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生产基地超越了国界,而国外直接投资只是此类企业的一种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活动。因此,微观经济学里的企业生产理论,就很自然地适用于跨国公司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豪斯特(T.O.Horst,1971 )以企业行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跨国公司平行联合体模型。该模型假设一个拥有垄断性知识资产的公司,同时在两个国家的市场出售一种产品,母子公司分别在其中一国进行生产。为了获取全球性的最大利润,该企业对公司内部的产品交流采用转让价格来减少整个公司的税额支出。具体地说,如果两国的相对税率差别很小,该公司就会采用最低的转让价格;如果两国税率差异较大,该公司就会在税率低的国家使用最高的转让价格。一方面,在边际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该公司会在两国同时生产,并将产品从低生产成本国出口到高成本生产国。这时,直接投资的地点选择和贸易方向反映了绝对和相对利益的原理。关税的增加将会减少出口,鼓励该企业在市场当地生产。另一方面,如果由于规模生产形成边际成本下降的情况,那么该企业或者是在两国同时生产而不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贸易,或者是只在大国生产而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出口给另一国。这时的高额关税就会引起生产地点和贸易方向的改变。
在毫斯特提出平行联合体模型之后,加拿大经济学家哥比松(L.W.Copithorne,1971)发表了垂直联合体模型。 哥比松的模型假定公司1和2是进行来料加工的企业,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国。它们从位于第三国的公司3进口原材料,公司3专门生产原材料。这三个公司组成一个跨国企业,谋求全球性的最大利润。公司之间原材料贸易的转让价格,就成为该企业转移利润的专用工具。如果子公司不能出现亏损,一个子公司的转让价格,会等于它的平均单位产品利润,换言之,转让价格是歧视性的。一般而言,在此情况下征收利润税,不会改变企业的产量和价格。由于使用内部转让价格将利润转移到税率最低的国家,跨国企业的交税额就被减少到最小的额度。如果法律禁止价格歧视的话,跨国公司的全球产量就会缩小,它的利润也会相应减少。
豪斯特和哥比松建立了严谨的数学模式,推理出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结论,成为经济咨询公司为国际企业出谋划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跨国公司理论的探讨。一方面,出现了以转让价格为重点的各种理论分析,提高了对转让价格与企业产量,外销价格和外资政策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变动外汇汇率、不确定成本和需求为条件的跨国公司行为理论。
五、跨国公司综合性分析:内部化经营论和“欧利”优势论
以英国的伯克莱(Peter Buckley , 1987 )和马克·卡森(MarkCasso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从企业形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的观点,即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超越国界的产物。他们认为,由企业科研活动所产生的知识资产,是企业的一种中间产品;由于这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善,将这种市场内部化就可以充分实现知识资产的价值。知识资产在企业内部转让,花费的成本极少,既能避免知识资产出售所可能造成的竞争对手,又给公司提供了运用其特定优势的巨大空间。内部化经营使跨国公司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在国际上得到扩大,精心选择的内部转让价格成为收入最大化的增值器。内部化经营不仅使各子公司能分享母公司的资产优势,而且整个企业也可取得多厂经济效益,利用全球的子公司网络开发生产资源和收集市场信息,通过企业内部交流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显然,内部化经营论与对外直接投资优势论和企业联合体模型有着概念上的联系,因此带有一些综合分析的色彩。
对跨国公司的理论探索,具有更浓厚的综合色彩的是邓念(T.H.Dunning,1977,1993)的“欧利”优势论(OLI,i.e.,ownership advantages, Locational
advantages
and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邓念认为,一个企业会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形成跨国公司,有三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该企业具有所有权方面的优势,即它拥有某种垄断性质的知识资产或企业规模经济,使该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东道国具有比如原料资源丰富、市场或技术开发便利等地域上的优越条件,能够吸引该企业进行直接投资;三是该企业具有内部化经营的优势,尤其是在市场不完善或失效的情况下,以企业内部交易取代市场机制、减少交易成本的能力。具体包括母子公司知识资产共享的聚合效应,企业内部产品和生产要素优化交流的利益,从而形成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动力。严格地说,“欧利”优势论的综合性带有笼统的成份,它没有阐明各有利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也有待于建立结构严谨的数理模型。但是,它清晰地说明了跨国公司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我们借鉴研究。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模型公司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