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生活在创造的世界--苏霍明斯基创造性教育思想探析_生活教育论文

让儿童生活在创造的世界--苏霍明斯基创造性教育思想探析_生活教育论文

让孩子生活在创造的世界里——浅析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基论文,思想论文,姆林论文,让孩子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发创造能力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创造活动是人类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创造活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此认识十分清楚,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作了论述。

1、开发创造力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和谐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信念。他把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性质更为明确,内容更为丰富,要求更为具体,意义更为深远,构成了有机而协调的创新教育目标体系。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教育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教育要造就的人,应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整个领域的创造者、享受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所以,教育者尤其是教师,必须从孩子幼时起,在各个方面使孩子得到锻炼,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好奇心的、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的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强调学校要与家庭配合,把智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完整的施教体系中,通过各种渠道,发掘每个学生独特的天赋和才能,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开发创造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并使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2、创造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个人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创造能力。虽然苏霍姆林斯基由于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原因,对此问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的认识。但是,在他的著作中他已经把创造能力作为公民必备的素质来阐述。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知识、智力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他曾预言: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业机械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智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应当是富于智慧的人。他指出:现代人的劳动素养,生活及全部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智力、依赖于思想创造。

3、发展创造力,为了造福于新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具有为祖国的现在和未来作贡献的本领。他认为学校只有在每个学生面前打通通往公民、思想、创造、劳动、美感、知识等珍品的道路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能充分实现,由此,学生才能把对祖国的义务和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并为社会利益奉献一切。

二、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创造力视作为学生智力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他认为,学校的智育应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他指出:就像人不识字就无法看书一样,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灵活、活跃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和一般智力发展(包括创造力发展)这两个层面。他认为,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是一定知识量的积累。知识水平与智育水平之间、知识量与智力水平之间不能划等号。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而教学目的就在于使知识的掌握和一般智力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他强调,只有当知识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个人的精神财富,才会影响一个人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做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喜好钻研的态度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因而,知识不过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工具。真正合格的智育,在于把人引向全部丰富多采的创造生活。

三、真正的学校应当成为积极创造的王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他指出,如果学校教育过程有的放矢地培养富于智慧的人,则每个学生都会按自己的方式变为有才智的人。学生的才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我们学校中的教师开发出来的。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他认为,要使学校成为积极创造的王国,必须加强智力劳动,这绝不等于听听课,或读读书,死记硬背不是智力劳动,而只是死读书,是记忆劳动,并不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是努力思维,而且唯独是努力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的方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增加孩子的智力劳动的比重,促使并教会他们善于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对思维劳动的爱,把心灵劳动、思维劳动、双手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开发创造力的统一的高质量劳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以下途径教会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劳动。

1、激发创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2、开设思维课。

思维课最中心的任务是提高认识,活跃思维、发展创造力。思维课的主要方式并非教师枯燥的、抽象的、喋喋不休的施教,而是让孩子去大自然,在蓝天学校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用自己的创造,去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回到大自然,到蓝天下学习,众多新鲜的事物和现象必然会纷纷进入学生的脑际,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维越是使学生深感惊奇和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纠正学生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学生的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这是让孩子们到思维的源头去探索奥秘,不断地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种自然界上的课叫做“到生动的思想的源头那里去旅行”,并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

3、加强学科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门学科知识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来说,都具有一定教育潜力。为此,他主张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向所有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创造性劳动的机会,制造一种创造性劳动的气氛,让学生能够在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思维潜力。他反复强调,课堂上必须做好两件事:

第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第二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具体来说,学科课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读、写、思考,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以及所观察到的事物这五把“刀锯”;其次,形成“发达的智能”,包括探索性、研究性、系统性、容纳性、灵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4、构建智力背景。

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何谓智力背景,综合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它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学校的智力生活氛围。他曾写道:只有当学生为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充满求知的思考和探索精神的情况下,他才能学好知识发展智力;

二是指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渠道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除广泛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外,还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好,激发创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5、开展创作活动。

没有创作,就不可能有思维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生在学会写字之前就学编童话。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毕业,都编童话,写大量的小作文。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画画、独立准备报告(在高年级),自学教学大纲中的某些内容;不仅解数学题,而且学生还自编数学题——孩子们力所能及的所有这些创作形式在帕夫雷什中学都得到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不给学生以创作的机会,他就根本不会学习。

6、参加创造性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劳动或劳动教育问题时常常使用“创造性劳动”这个词语。

这一方面说明他要求的劳动已不完全是一般概念或通常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还必须包含“创造性”的内涵,或必须建筑在“创造性”的基础之上,具有广泛、深刻的创造性质;

另一方面更说明创造性劳动在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创造性劳动是充满丰富的智力活动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统一。创造劳动要求用足够的知识、充实的智慧和精练的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性劳动也要求用新技术代替传统劳动程式,用机械化代替单纯体力劳动,要求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手脑结合,使劳动者精神上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边劳动、边思考,促使手脑并用和结合,促进心灵手巧,使劳动教育和创造教育统一起来,使学生逐渐成为“有才智的思想家、研究家和开拓真理的人”和“善于理解并概括抽象真理的含义的人”。

四、关键在于全体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开展创造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称作“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特别是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雕塑家”。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实施创造教育呢?我们综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建设方面的论述,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具有创新观念。

我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著作中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念是十分创新的。他曾写道:“每一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根据这一点,他认为教育中没有“孤立的方法”,绝不能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必须提倡创新,只有这样,教育才具有力量。他在《教师——集体——个人》中这样写道:“把教育理论原理机械地、不加思索地搬进教育实践中去这一做法,会窒息教师的活跃思想,阉割教师工作中的核心和灵魂……阉割教师必要的创造性”。

由此看来,苏霍姆林斯基把创造性作为教师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这样写的,更重要的是他的教育实践就是创新的实践。在帕夫雷什中学二十多年中,他的创造性成就是惊人的。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一直担任校长职务,但从不把自己的职务局限在行政领导的处理日常事务工作上,坚持“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他既当校长又当任课教师,既教书又当班主任,在自己创造实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在教育理论上作出创新的探索,取得了卓绝的成就。

2、具备创新素养。

实施创造教育,从根本上说,则有赖于教师的创新素养,它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的教育素养、教师对文化科学的态度、教师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等。

苏霍姆林斯基对此问题,曾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多年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有效地开展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集体的智力财富是由个人智力财富汇集而成的。学校及学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赖以确立的基础,就是每一个教师多样化的知识、丰富的智力生活,宽阔的眼界和学识上的不断提高。”(《帕夫雷什中学》P47)。他强调教师要善于思考知识,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创新的前提。教师善于思考知识,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要求教师在掌握和占有科学知识真理时,必须刻苦领会其精神实质,使其转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信念,形成世界观,成为教师个人知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准绳。

另一层也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他要求教师在每次教给学生知识时,必须考虑所教的知识能在学生思想深处激起什么创新的波澜,能在哪些方面打动学生的心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立场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能在培养、教育真正有用的人方面产生多大的效果。

3、掌握实施创造教育的方法。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为了实施创造教育,教师必须洞察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多多思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教育技艺去激励学生的心灵劳动,开启学生的才智,引导学生立于切身生活立场去对待知识,成为知识掌握过程的活跃的、兴趣盎然的参与者,认识和学习也因此带来深深的愉快感、激动感、情绪振奋感,这样就会在他们身上形成积极、好钻研的创造性思维。为了使教师掌握实施创造教育的方法,他多次强调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创造实验室”,开展创造性教育研究。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

标签:;  ;  

让儿童生活在创造的世界--苏霍明斯基创造性教育思想探析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