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_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_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荣辱观论文,载体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道德规范的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是人们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最基本的社会观念和最基本的文化程度。“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从人类社会文明历程看,培养人们正确的荣辱观,对国家、社会来说,是“治世之大端”,对个人来说,是“立人之大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先进的价值观,又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突出了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既明确了什么是“荣”,又指出了什么是“耻”,它对我国当前社会状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大学教育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和出发阵地,是由青少年向青年转换、学生向职业人转换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们人生角色变化之巨,思想意识受冲击之大,判断能力要求之高,心理压力之强,是前所未有的。从调查资料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短期内道德失范、价值标准不清、荣辱观错位等问题对青年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突出表现为:参与政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人生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张扬夸大化片面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两张皮”。以旗帜鲜明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培养人,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有效载体;既是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问题,也是育人的问题,是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必须要把它切实摆到教书育人和院校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必修课,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一是德育逐渐被课程化和“两课”教学教条化。许多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两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书本之上、课堂之内。再加上大多“两课”教师知识面都有不宽广,对于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缺乏相对掌握,对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缺乏相对了解,照本宣科、机械灌输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据调查资料表明:“你对周围同学上‘两课’时的态度”,选择“不感兴趣”的占24%、“看老师讲的好不好”的占50%;“你认为我校‘两课’教师教学怎么样的”,选择“一般”的占51%、“较差”和“很差”的占33%、“满意”的只有16%。二是荣辱观教育缺乏系统性,被“两课”教育边缘化。必须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必修课,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所突破。

要突破课本课堂教学的束缚,打牢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两课”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达到“手中有教材、心中无教材”的境界。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人文课程,更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要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人生的意义,确立以报效社会,服务人民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在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中,要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的使命感;在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中,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自觉实践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学生素质的灵魂。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等课程中可以采取自编讲义和自编教材等形式,增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并纳入考试内容;也可以开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讲座。

要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性。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是要下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师生互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在“两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道德权威的角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变说教为引导,与他们共同学习研究、亲身实践。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组织材料,由学生们讲解知识点、畅谈学习体会与经验,然后组织评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识。要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变干巴巴的说教,为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循循善诱的过程,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要突破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加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表现的考量。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仅靠卷面考试是很不科学的。要改变当前“两课”教学评价方法,努力探索德育工作开放式评价体系,即要围绕考察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设计开放型试题。所谓开放型试题,一般是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判断能力。要改革考试办法,建议“两课”教学普遍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和开放型试题,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要加强道德操守考核。由院系和各门课程的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考评,占总成绩的30%,以求得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二、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各门课程、各类人员、各种载体的作用,以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是“两课”及德育教师、辅导员的事,各类课程都负有教育的功能和责任,尤其是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是有“教”有“育”的,既要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意提升教育中“育”的功能,提升人的境界,将教化之“化”作为落脚点。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学生各类课程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对人生价值、道德情操、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等问题进行自觉追问,从而对荣辱观获得更深的体察和理解。如在文史哲等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用高尚道德陶冶大学生,传承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以求得对德育起到助推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传承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从而使硬教育与软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理性与感性、事与理、知识与价值之间实现统一。

二是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产生和积淀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育人的重要平台。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加强校园基础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素质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校标志性载体的教育功能。所谓学校标志性载体就是指学校具有代表性的和特殊意义的物、事、人。它们共同承载了学校的理念和辉煌,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们既是校园文化积淀发展的结晶,又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对这些极容易产生认同感、亲和力和向心力。要切实做好学校标志性载体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方向器。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既有独立性的一面,又有极需引导的另一面。一般来说,大学教育是一个人思想价值观最后定型的时期,而且与教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高明的大学教师,就是在不经意间传达出自己的理念,从而对班级和学生进行塑造的。就这个意义来说,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其素质的高低和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的质量。要大力加强以院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把做人做学问结合起来,把“课堂上讲的”与“课堂外做的”结合起来,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学生表率和益友。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真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日常教育中见功夫,在优质服务中见精神,使大学生在点点滴滴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学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考核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德育教师、辅导员和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形成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事事受教育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标杆,努力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必须要在知行统一上下工夫、见成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的杆标。加大实践性教育环节,通过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亲身体验来赢得亲近感,以实践感知来加深理解,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社会实践既是教育的大课堂,又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大“校场”。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经受实践磨练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红色教育基地作用,不断延伸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效果。

学校是个小社会,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由于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校园内,学校这个社会环境融入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层面,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必须要立足于优化学校的小环境。这不仅可以使教育产生亲近感,而且也可以使之得以具体化。可以说,学校每个场所、每个环节既是教育的平台,又是实践的舞台,在宿舍、食堂、楼道中可以培养出谦让、节俭、尊重他人的美德。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严格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细节中去,抓好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以艰苦奋斗为荣;在学习上勤奋好学、以崇尚科学为荣;在与同学相处上谦让诚信、以团结互助为荣。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宣扬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不仅要学习英模人物,而且有大力发现、培养和宣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努力营造有过就改、见贤思齐的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问题属于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实践的另一种形式。高校学生大量时间泡在网上,不仅有娱乐交友等目的,还有资料信息的获取,课程设计、文档处理等学习、科研、工作的需要。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网络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是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要害地。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拓宽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加强学习研究,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等各种手段,加强网络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生活化、服务化、艺术化,使之收到应有的成效。

收稿日期:2006—8—21

标签:;  ;  ;  ;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_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