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经济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_巴西经济论文

大国的经济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大国论文,特征论文,评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9)9-001-04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因其经济迅速崛起而备受世界瞩目。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内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印度、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近年来都在6%左右,巴西的经济增长率也在3%至4.9%之间,均高于西方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从经济总量看,2008年,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分居世界第3、第8、第10、第13位,四国GDP总计为87902.8亿美元。同时四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2%。因此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较多的关注,更是在2001年被高盛称为BRICs(译称“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经济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时代——大国经济崛起的时代,或者说是超大型国家经济起飞和发展的时代。它们广泛参与到世界经济竞争中。有理由预测大国经济的崛起必将给经济学、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秩序等领域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因此四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胡鞍钢(1998)、海闻(2007)、张李节(2007)等都强调“大国优势”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执笔人之一欧阳峣(2006)更是明确提出了“大国综合优势”概念,认为发展中大国具有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多元结构的特征,形成了融发展中国家优势与发达国家优势于一体的综合优势,并对其形成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学术界在大国概念的界定方面尚无一致意见,而合理界定大国概念是分析大国经济特征等大国经济问题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旨在基于经济学角度对大国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国的经济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阐释,以期从一定程度上为“大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 大国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诸多学者在研究大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大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经济学角度对大国进行界定的依据分为两类:其一,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等单项或多项总量统计指标。一些学者采用单项总量统计指标定义大国,如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分析国家大小对一国国内生产结构的影响时,采用人口作为尺度,并以1000万作为分界线把国家分为大国和小国两类。钱纳里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一书中,将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国家称为大国。另一些学者则采用多项总量统计指标界定大国,如张李节(2007)将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个亿的国家称为大国。童有好(2001)认为大国是指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总经济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其二,相关经济学原理。相对于第一类依据而言,采用第二类依据界定大国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以郑捷(2007)的研究较具代表性,她根据经济学原理给出了关于经济学意义的大国的定义:能够成为某种“国际市场”中“价格”的一个制定者,而不是“价格”的一个被动接受者的国家。另外有些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以国际地位、军事力量、综合国力等作为基本标准定义大国。

这些已有研究为我们界定大国概念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其主要局限性表现为:以总量统计指标为依据的研究虽然能够明确地将大国和小国区分开,但没有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阐释。而以经济学原理为依据的研究则往往只能划分出某个方面的大国,如钟表大国、石油大国等,因而也就难以揭示综合性大国不同于小国的基本特征。为此,本文将基于相关经济学理论,融合上述研究成果来界定大国的概念。

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某些初始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也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实绩与其各自特殊的、历史形成的初始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一国所具备的初始条件对其随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初始条件会从多方面制约、影响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因此根据初始条件来界定大国概念,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研究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合适的视角。鉴于某些初始条件如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不易测度而难以进行国际比较,笔者通过借鉴张培刚(1992)、童有好(2001)、张李节(2007)、郑捷(2007)等学者的研究,筛选出国家幅员、人口规模、资源藏量、国内市场四个易于量化或排序的初始条件,并将大国定义为:世界范围内同时具有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资源总量丰富条件,并能够成为国际市场上某些产品价格制定者的享有主权利益的国家。这一定义的特点在于所选取的条件既体现出大国与其他一般国家最明显的区别,又是大国之间的最大共同点①。因此,基于上述条件界定大国,并分析其基本特征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更强的解释力。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6年人口总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而国土面积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苏丹。2006年世界经济总量GDP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俄罗斯。无论是按人口总量、国土面积还是按经济总量进行排名都居于前10名的国家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美国。可以说这五个国家是符合大国的定义,并且是大国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国家。因此我们将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美国称为“特大国”。这五个“特大国”的国土面积都超过300万平方公里、人口都达到1亿人,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规模;并且资源禀赋结构相对合理,能形成一个完备的国内分工体系和工业部门。因而这五个“特大国”可以把大国经济的特征和优势体现出来。它们的各项指标及其世界排名见表1。

二 大国的经济特征

大国具有辽阔的陆地面积,甚至有漫长的海岸线濒临海洋,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适宜于各种经济作物养殖和耕作,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剩余和初级产品。大国人口多,形成了巨大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是大国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也是支持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基础;而小国经济则因国内市场狭小,不得不依赖国外市场,易受制于人。大国由于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多样化,地下富含的矿物质品种繁多,致使矿物质资源丰富,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可以说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资源总量丰富条件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了大国经济独有的特征。笔者基于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美国这五个特大型国家的情况分析大国的基本特征,归纳出以下五个大国的经济特征。

第一,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与独立性。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巨大的国内市场为大国建立门类齐全的、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资源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并保证其得以正常运转。具体而言,大国幅员广阔,其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的空间较大;大国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丰富,其某些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大国国内市场巨大,有利于分工演进和专业化生产,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大国往往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从而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有较大发展,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方针,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战后印度经济也有较大发展,逐步建立起以重工业为核心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冶金、重型机械、汽车、煤炭、飞机、造船、发电、原子能、化工、军工、通讯部门等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有些甚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俄罗斯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小国经济因国内市场有限,不能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为建立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创造基础,有限的资源被集中在所选定的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部门中,使其不再拥有迅速发展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所需的足够资源,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如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往往只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专业化生产某些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大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区位、资源、人口分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往往较大,体现出比其他国家更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虽然至今美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较为均衡,但它曾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1994年,美国人均GDP最高的州是阿拉斯加州,人均GDP最低的州是密西西比州,前者的人均GDP是后者的3.2倍。根据印度的官方统计资料,1980—2000年期间,印度16个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距在80年代缩小,90年代扩大,富裕地区人均GDP大约是贫穷地区的5.6倍(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4)。巴西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南欧相当;中西部地区的13个州和1个联邦区以农业为主,生产力低下,处于落后状态(徐成德,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实际劳均GDP的比率分别由1978年的1.29、1.58增加到2005年的1.99和2.63;实际劳均GDP最低的贵州和最高的上海市的差距也由1978年的5倍扩大到2005年的11倍;从增长率来看,1978—2005年实际劳均GDP增长最快的7个省份均为东部省份,其中江苏高达11.13%,而增长最慢的青海仅为5.7%,黑龙江也只有6.19%(刘智勇、胡永远,2008)。

第三,与世界经济之间影响的双向性。毋庸置疑,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各国经济会产生冲击,但与小国往往只能被动承受来自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不同,大国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即大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影响。大国经济总量大,产品种类齐全,供应量大,国内市场巨大,因而能够对某些国际市场产品甚至原材料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大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军事地位等的连带关系也使大国对世界经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国总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经济走势对世界经济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比如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步入疲软状态后,美国大多数贸易伙伴如欧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区与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疲软或衰退,世界经济也出现了过去10年来的首次同步下滑(黄立新,2002)。中国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至2005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居世界第二位。印度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由1993年的1.12%增加到2007年的2.09%,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印度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逐步增强。

第四,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大国国家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和独立、国内市场巨大,因而能建立起经济发展的内部循环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较强的抵御各种风险与世界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从而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反过来又会使大国积累起巨额资金,从而进一步增强抗击较大内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的能力②。1998年,中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迅速拨款150多亿元,用于受灾地区的救灾重建工作。特别是当时中国还同样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随后于2003年又遇SARS危机,但中国的经济仍然高速增长。而1998年8月下旬,一场大水就几乎摧毁了孟加拉国的全部经济,当时的总统不得不向国际社会求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做出了投入4万亿元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8%以上的决策。美国也提出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此时即使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的冰岛也面临国家破产的境地。总之,大国经济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胡鞍钢,1998;海闻,2007),其经济发展也就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

第五,国家创新体系的完整性。大国可以形成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大国国家创新体系可涵盖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致使研发人员基数庞大,高校与研究机构部门齐全,基础研究力量较雄厚。如2003年印度的研发人员总数为117528人,居世界第3位,2005年申请专利8094件,居世界第15位。大国构建了完整的创新支撑体系,包括产业技术基础、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支持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等。国家创新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大国的科技竞争力处于较高的位置。《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科技竞争力在排行榜上以4.74的得分由去年的第30位上升至第29位;“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中,印度由去年的第50位升至第49位,巴西由去年的第64位升至第56位,只有俄罗斯由去年的第51位降至第63位。此外,大国由于有国内稳定而巨大的需求,保证了企业源源不断的利润流,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究与开发(R&D),同时也使研究与开发风险减小,从而敢冒规模小的竞争者不敢冒的风险,并有进行中长期科学研究的计划。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决定了其巨大的产品生产量,产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生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即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还会引致产品种类的增加,促进后发大国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提升国家的产业配套能力。有了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大国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后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迅速实现产业化。

上述大国经济特征是大国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基础,使大国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参与到并影响到全球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外贸竞争力,从而形成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三 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本文第一部分根据国家幅员、人口规模、资源藏量、国内市场对大国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据此将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称为特大国,但这种区分只是粗略的,因为仅靠这四个条件的各一个指标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一国的情况。鉴于此,笔者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全面的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归类计算等因素,又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与要求,结合本文关于大国的定义,并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笔者构建了如下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③(见表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其中,高层次指标是低层次指标的综合,低层次指标是高层次指标的具体表现。

人口基础指标反映人口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人口数量、劳动素质和劳动数量三个指标来衡量。其中人口总量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劳动数量用经济活动人口来测度,指在特定参考期内,被划分为就业和失业的人员,即可提供劳动的人员。

自然基础指标反映资源禀赋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从国土面积和资源含量两个方面来考虑。国土面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自然资源情况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在指标设置中,采用了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耕地面积来衡量。

经济基础指标反映经济基础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经济总量指标和工业部门指标。其中经济总量指标用GDP衡量,指生产活动总成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包括产出价值中未包括的产品税,不包括各项产品补贴,不包括未计入产值的产品)。工业部门完整度指某一个时点一个国家中的工业部门占所有工业部门(按照国际标准分类)的比例,用来评价一国工业体系的完整程度。

在实际运用表2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可以根据人口数量(D1)、陆地面积(D5),耕地面积(D10)、国内生产总值(D11)四个基础指标初步区分大国和小国,然后将这些基础指标与其它指标相结合,通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大国综合评价指数,以判断大国的综合发展潜力。

(二)区分大国与小国的基础指标的标准化

依据基础指标来判断一国是否属于大国,需要把基础指标数值标准化。笔者基于统计学上的5分位数法确定相关的标准。

1.人口数量的区分标准。目前全世界有180-200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有60亿,平均每个国家人口3000万。因此,按5分位法,大国人口应该是5000万以上,小国人口应该是1000万以下,中等国家人口应为2000万-4000万。

2.国土面积的区分标准。按全世界有人类居住的陆地总面积(不包括南极洲)1.3亿平方公里计算,平均每个国家60万平方公里,依照5分位法,大国面积应为100万平方公里以上,小国面积应为20万平方公里以下。

3.耕地面积的区分标准。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2005年全球土地面积为142117万公顷,平均每个国家为710万公顷,依照5分位法,大国的土地面积应为1100万公顷以上,小国土地面积应为200万公顷以下。

4.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分标准。2007年全世界GDP为543470万美元,平均每个国家GDP为2660万美元,依照5分位法,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应为4300万美元以上,小国国内生产总值应为800万美元以下。

(三)关于权重的确定

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计算大国综合评价指数的关键,我们认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打分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能有效避免赋权的片面性。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用来处理复杂系统中一些机理不清、难以精确化和定量化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即利用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元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总之,层次分析法能将不同专家和决策者的判断意见汇集起来,予以数量化和集中化处理,因而能较全面反映问题的实际情况。准则层指标和指标层中复合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而指标层中各具体指标则采用专家打分赋权法。此外,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影响,也可采用熵值法等客观赋权法估算相关指标的权重。

四 结论

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初始条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论,选取国家幅员、人口规模、资源藏量、国内市场四个条件,将大国概念界定为:世界范围内同时具有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资源总量丰富条件,并能够成为国际市场上某些产品价格制定者的享有主权利益的国家。据此分析了大国的基本特征,认为大国具有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与独立性、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与世界经济之间影响的双向性、国家创新体系的完整性等特征。并从人口基础、自然基础、经济基础三个层次构建了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如何进一步地系统化和量化本文的大国定义及其评价指标?哪些指标能作为我们所关注的总量统计指标的更好的替代指标?如何更科学地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更为客观的大国综合评价指数?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 仅按单项总量统计指标如领土面积、人口总量等界定的大国均难以同时涵盖经济稳定增长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美国,因而也就难以真正揭示大国经济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事实上,各初始条件是相互联系,共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

② 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高居世界首位,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俄罗斯、印度、巴西也分别居于第3、4、7位。

③ 我们旨在评价大国,因此主要选择总量统计指标。

标签:;  ;  ;  ;  ;  ;  ;  ;  ;  ;  ;  

大国经济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_巴西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