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牛角文化释析论文

瑶族牛角文化释析论文

瑶族牛角文化释析

廖方容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2)

摘 要: 牛角在瑶族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瑶族多个支系流行砍牛习俗,其中白裤瑶的砍牛祭祀尤具代表性,钉在“追垒”木桩上牛角的主要作用是为献祭、引领灵魂。在瑶族人们的观念里,作为鼓吹器的牛角号是神圣之物,它的形成与梅山教神祇张赵二郎有关,角声可沟通三界,召唤兵马。另外,牛角亦可作为占卜问神的工具,是人与神交流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 牛角;砍牛祭祀;鼓吹器;张赵二郎

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如瑶族、壮族、畲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中,牛、牛角是人们生活中的习见物。牛是稻作文明中的重要力量供给,人类与牛的合作改变了生产力低下的劳作方式。而牛角则多作为饰物、乐器和法器出现,供人们欣赏、娱乐及解决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瑶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系,他们主要分布在湘、贵、云、桂、粤、赣等地的山区。瑶族崇尚牛,推崇牛角文化。其中,牛角作为一种器物,在多个方面渗透入了瑶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一、砍牛祭祀与牛角文化

瑶族地区的牛多为黄牛或水牛,以水牛居多。人们家中多饲养有牛,家庭条件宽裕者饲养有十余头之多。牛在瑶族人们的生活中主要用于耕作和运输,另外,它亦在某些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瑶族有砍牛的习俗,该习俗较为广泛地流行于白裤瑶、平地瑶、盘瑶、过山瑶、青瑶、长衫瑶等支系中。以上支系的砍牛多与献祭有关,其中白裤瑶、青瑶、长衫瑶的砍牛多在丧葬仪式中进行。

白裤瑶主要聚居在桂西北的南丹、黔南的荔波,人数有3万余人。青瑶聚居在荔波瑶麓乡,而长衫瑶则多居住在荔波洞塘乡,这两个支系的人数较少。以上3个支系在地域上相邻,所以在砍牛习俗上趋同,在以上3个支系瑶人的观念里,丧葬仪式中的砍牛是为了让牛与逝者同行,牛能辨识去往祖先故地的路,引领逝者的灵魂顺利到达另一个世界,回归祖居地。同样,人们也认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亦需牛劳作耕种,所以让牛伴主人同去。白裤瑶的砍牛堪称隆重,人们经喂牛、拜牛、哭牛、颂牛后,将牛头砍下。砍牛仪式结束后,人们会将牛角钉在称之为“追垒”的圆木桩上,竖立在逝者的墓前。木桩上面砍凿有数个坎,用以表示逝者的年龄,男性为单数,女性则为双数。[1](P460)也有观点认为木桩“追垒”上所削的每个坎都意味着让牛走进阴间用的阶梯,砍多少头牛,就埋多少根“追垒”,钉多少对牛角。[2](P199)以上观点的共同之处是皆认为木桩上的坎是用于计数的,但在计数的对象上有不同的理解。第二种观点将“追垒”上的坎与牛建立了关联,认为它是牛步入另一个世界的阶梯,以助其引领亡灵。牛角作为独立的符号在砍牛送葬仪式中首次出现,它被固定在“追垒”上,即为引路者“牛”的象征。

牛角形象在白裤瑶丧葬习俗中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岩洞葬置放棺木的棺架竖木顶部装饰。白裤瑶在实行土葬之前,曾盛行岩洞葬的丧葬习俗。在现南丹里湖,还存有大大小小的岩洞葬址数十个。20世纪80年代,广西的文物工作者、研究者曾对南丹里湖的岩洞葬进行了实地调查。据《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公社岩洞葬调查及初步探讨》一文,怀里7号洞、8号洞、9号洞、10号洞、纪后1号洞、2号洞、仁广1号洞的棺架竖木顶部,多有牛角形装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仁广1号洞的多根棺架竖木顶端的牛角形刻有横线数道,同一条牛角正反面的刻线数量均不等。[3]这些数量不等的刻线是仅作为装饰,还是有着某种特定内涵?该形式极易与土葬墓前所立木柱“追垒”上的砍凿痕迹建立关联。饰有牛角形的棺架竖木很有可能即为“追垒”的原型,竖木顶端的牛角形象与“追垒”上面所固定的牛角、竖木上牛角形的刻痕与“追垒”木柱上的砍痕有着密切的关联。白裤瑶废除岩洞葬改为土葬后,牛角形立柱以饰有牛角的“追垒”保留了下来。在里湖岩洞葬址所发现的棺架竖木中,亦有以鸟形象作为顶端装饰者,该式样出现在化果2号洞。[3]鸟具有飞升之意,其寓意为引领逝者灵魂上升至天堂,鸟与牛角形象作为棺架木的装饰元素并置,其功用应是一致的。据此可以进一步明确牛角所代表的牛之于灵魂引领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与白裤瑶毗邻的青瑶聚居地区,举行砍牛仪式的瑶族人家,会在死者棺木上放置绘有彩色牛角的凹字形木板6个,棺材两边各放3个。[4](P43)这一点与白裤瑶略有不同,显示出相邻的不同支系对牛角处理方式的不同理解。绘有牛角的木板与钉在“追垒”上的牛角其意义指向应是相同的。牛角在丧葬仪式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作为鼓吹器,牛角的低沉浑厚与铿锵震撼的鼓点呼应,一个悲怆、哀恸的仪式空间得以构建。

二、作为鼓吹器的牛角

牛角作为鼓吹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它所吹奏出来的声音既可以为信号,同时也在原始宗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瑶族以牛角作为鼓吹器的历史已不可考,但在瑶人们看来,牛角是始祖盘王的法器之一。在《大藤峡的传说》中,侯大苟在睡意蒙眬中见到盘王,得到了祖先的指点,盘王道:“我的好子孙,给你一支牛角,教你一段咒语,牛角吹三下,大藤落;牛角吹五下,大藤起。你要记住,先念咒语后吹牛角”。[5](P122)由此可见,在瑶族人民的观念里,牛角与盘王有着密切的关联,盘王在紧要之时赠予牛角助力子孙。在咒语的佐助下,牛角具有神奇的力量。

除此之外,亦有学者认为以牛角请圣招兵这种观念与古代作战时“鸣角调兵”的信号息息相关,并认为牛角的威力或来源于蚩尤,不少师公认为,牛角是蚩尤大将的角,他是统兵将的,吹他的仙角,是呼唤兵马,调集兵将。[13](P447)传说蚩尤牛首人身,是上古时期九黎族群的酋长,他骁勇善战,手握统兵大权,鸣牛角以召唤兵将的信仰或据此而来。南方少数民族中的苗族、畲族尤信奉蚩尤,瑶族部分支系亦有“蚩尤舞”遗存。

这台相机的优点是画质可圈可点。相比奥林巴斯,WG-50的细节还原能力稍显不足,不过仍然超越其他参评相机。暗光拍摄中,理光的噪点控制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细节和色彩准确度上都有上佳表现。等效28-140mm的镜头成像锐利,抗眩光能力也很强,镜头前方还有一圈LED,在近摄模式(最近对焦距离1cm)时可以照亮主体。

张赵二郎为梅山教主要神祇,瑶族通常将其称为海幡张赵二郎。张赵二郎曾学法于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他得赐多种道法与法具,具有召唤兵马、治瘟驱邪的超凡法力。关于张赵二郎为何有统兵大权、能以牛角唤兵马,《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所收录的《张赵二郎歌》载到:赐你接兵箓一部,千兵万马护其身。赐你统兵旗一面,招集千千万万兵……赐你犀牛角一只,一声角号透天门。上吹三十三天界,下吹十八地狱门。一声角号诸兵齐,千兵万马听角声。[10](P345)唱词明确指出张赵二郎的仙法神通是获赐于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分别赐予了张赵二郎正法、灵符、口诀、天地印、马鞭、狮刀、金牌、竹头筶、接兵箓、统兵旗、衣冠、布袋、犀牛角等物。接兵箓、统兵旗的获得代表着张赵二郎掌握了兵马大权,犀牛角的获得则代表着能发号施令、召唤兵马。牛角声上通天门,下抵地狱,是调兵遣将的号令。歌词道出了牛角与太上老君的密切关联。

另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盘瑶聚居的地区,流传有一首《做角歌》,歌词唱到:“七声鸣角响凡凡,西海牯牛头上角。角生有口又无鼻,匠人做出吹得成。今日师男吹一曲,声声吹到老君门。老君闻得法角声,将军兵马赴龙坛”(李近奉唱述,李进龙记译,稿存麻栗坡县瑶族文化研究小组)。[11](P91)《做角歌》提到牛角来自于西海中的牯牛,由“匠人”做出,并未明确提及具体的制作者。牛角之声能直接与太上老君相通,太上老君听闻其声,请来将军兵马降临神坛。意即兵马是受太上老君派遣,并未提及张赵二郎。亦有师公认为牛角号奏报所请的为玉皇大帝。广西贺县① 今贺州市。 瑶族在举行还盘王愿时,师公上光后,接着就到门外鸣响牛角,也叫喊天,意思是叫玉皇大帝做证,今天这家人还盘王愿。[12](P121)除此之外,亦有师公认为牛角号奏请的是梅山诸神。以上观点的共同之处是皆认为牛角号声可以召唤兵马、沟通神灵,但在具体的沟通对象上,有不同的理解。

瑶族人们相信,牛角具有沟通神灵的作用。过山瑶用于度戒的《传度书》中载道:“此角便问角根源,此角不是非凡角,是犀牛头上生。京定二年龙退角,海中心上水水牛一百六十只,下水水牛一百六十条,张赵二郎来作角,铜刀打倒犀牛身,上三寸,下五寸,转显五雷声,一吹东海黄龙动,二吹西海犀牛惊,三吹人民得安乐,四吹百鬼断宗由……吾奉太上老君敕令”。[9](P331)《传度书》指出作为法器的牛角意义非凡,它取自海中之犀牛,牛角的制作与张赵二郎有关。牛角之声可以响彻四海,通天入地。《传度书》文末附有“吾奉太上老君敕令”,此为典型的道教符令,由此可以窥探出过山瑶度戒文本中的道教文化因子。

牛角作为鼓吹器广泛地运用于瑶族的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丧葬仪式及其他宗教活动中。粤西北连南瑶族有在新年正月初一这天鸣牛角的习俗。清代李来章所撰《连阳八排风土记》之“节序”中载到:“正月初一:鸡鸣,先击米箕,后击锣鼓,放铳,吹牛角”。[8](P160)可见八排瑶迎接新年是非常热闹的,人们一大早就起来敲米箕击锣鼓,放铳吹牛角,寄托了人们对新年丰衣足食、平安顺遂的美好愿望。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上,青年老少着盛装,击鼓、鸣牛角、吹唢呐,唱着盘王歌,跳着盘王舞来纪念民族祖先盘王。瑶民们相信,牛角声能与盘王相通,请来盘王降临。另外,瑶族的度戒仪式、丧葬仪式中,牛角也是常用的鼓吹器。在仪式的不同环节,师公皆会鸣角,意为请来兵马相助,所鸣角声多为单数。

牛角之声可以作为信号,这种在原始社会时期即已存在的信息传递方式在部分瑶族村寨中仍有延续。当瑶乡寨子里举行重大的活动或有紧急事情出现时,牛角声响起即为告知、提醒,这是约定俗成的行为。十二姓瑶人在千家峒时期,当官兵攻入峒中时,人们吹响牛角,警示峒中瑶人有紧急险情,各家各户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牛角还是重要的信物。当千家峒瑶民面对众多的官兵无力抵抗时,他们将一头白牛的角锯成12节,每姓持有一节,唱着“瑶人本是同根生,如今分散天底游,若是他年返故里,斗拢牛角同进园”的歌谣离开了千家峒。[6](P13)所持牛角即为瑶族同胞们他日重逢的信物。1988年7月,工作人员在广西富川县柳家乡平寨村发现一节古老的牛角,宫哲兵考证这节牛角是元代千家峒事件的12节牛角之一。[7]该观点让多年执着于寻找故土的瑶族子孙为之振奋。千家峒瑶民以牛角为信物寄托了人们对忠实的劳作伙伴——牛的深厚情感,凝聚着人们对回归故土的殷切期望。

ABC分类法简单易行且高效实用,连锁便利超市可以在现有库存管理方法的前提下,以库存成本最小为目标,根据生鲜农产品易腐、保鲜要求高的特点,应用ABC分类法对现有生鲜农产品库存管理结构和模式进行完善及优化,使货品分类更科学合理,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连锁便利超市库存成本,既促进连锁便利超市库存管理水平提升,又提高连锁便利超市资金周转率,增强竞争力,创造更多价值,推动连锁便利超市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本次计算研究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行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Pearson相关性分析TMT时间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问题5,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的零点即对应方程的根.上面三个函数有的有零点,有的没有零点,自然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存在零点的条件是什么?于是引出将要研究的问题:函数零点的存在性.

由于钛锭总长为2600mm,采用芯棒展宽过程中由于两端偏载的问题,坯料变形不均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两端展宽小,中间展宽大的问题,采用特制芯棒重点对两端进行展宽,如图3、图4所示。此时坯料高度高点为455mm,低点约为380mm。

三、牛角对瑶族的其他影响

瑶族师公在仪式中经常会用到一种称为“筶”的问神工具,此问卜活动亦称“打卦”。卦片通常用牛角、竹根、木头等材质制成,非牛角的其他材质也须做成牛角状。卦片成对,师公在打卦前焚香祷告后抛掷卦片于地,观察其阴阳卦象:双面为剖面为阳卦,双面为凸面为阴卦,一平一凸者则为圣卦。瑶族在丧葬、禳灾、请神等活动中常会打卦问卜,以此了解神灵的意愿。粤北连南排瑶在为婴儿取名时也采用打卦的方式。“先生公”(寨老)燃香敬祖宗神位,念词祭酒,然后取出两片特制的牛角片往地上一摔,如果双面朝上或朝下,婴儿的名字就称为“一”,如果双面相向,婴儿名字就称为“二”。[14](P290)通过该问卦仪式,孩童的命名得到了祖先的应允。

打卦是一种问神的方式,而卦片则在其中发挥了人神沟通的媒介作用。卦片形如牛角或多以牛角为材质,其中包含着人们对牛角能唤请神灵、与神灵交感功用的理解。另外,对于为何人们会采用竹根作卦片,《竹子根因》有唱词唱道:天皇元年栽根竹,天皇二年竹笋生。逢春一茎生嫩竹,夏月一茎生马鞭……何人发心去采斫,王母姐妹斫将来。竹头将来做筶打,竹尾将来作坛场。[15](P115)由此可以看出,竹子是非凡之物,生命力顽强,扎根深土,拔节冲天。竹子与王母娘娘有着一定的关联,是王母派斫将采伐之。且竹具有特殊的宗教属性:竹根为做筶之用,竹尾用于坛场中,是可以沟通神灵、娱神的载体。牛角、牛角纹样还用于部分瑶族支系的头饰、衣饰。

云南文山麻栗坡居住着自称“尤勉”的瑶族支系——角瑶人,他们的语言礼教服饰均与周边的蓝靛瑶、大板瑶无异,以其娶亲时新妇头上须顶牛角而得名。[16](P179)若无牛角,也可以牛角形竹编或木板代替。另外,茶山瑶成年女子、老年妇女的头饰也形似牛角,称“牛角式”,其形式为:用三块长约40cm,重约0.7kg,两头翘起,形似牛角的银板顶戴头上,银板下的前额饰以红色带。[17](P150)荔波瑶麓男子的上衣两腋下的侧襟缝角,要特意用布衬出尖硬角质形状,在肩部也要另衬肩部,微微向上突起如肩峰状。[18](P36)另外,在瑶族刺绣、蜡染中,牛角纹也是常见的装饰纹样,它常见于衣服的袖口、领口、围裙、背包、背带及被面中。以上装饰特点皆体现出瑶族人们对牛、牛角的特殊情感。这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人们在长期的劳作中,与牛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并产生了对牛、牛神的崇拜。

除此之外,瑶族中的布努瑶、平地瑶、顶板瑶、排瑶等支系还有“牛角舞”流传。“牛角舞”通常出现在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中,两者的内涵有一定的差异。仪式中的舞蹈表演者为师公,仪式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念祷词,并将牛角配合着其他法器一同使用,其动作和步伐路数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而节庆中的“牛角舞”则属庆祝活动中的娱乐表演。

四、结 语

牛角在诸多方面对瑶族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它是稻作文明的一个缩影。瑶族崇牛尚牛角,在众多瑶族支系的砍牛仪式中,牛是盘王、祖先的献祭品,而在白裤瑶及毗邻的支系中,牛还担当着引领灵魂的作用,岩洞葬中棺架竖木顶端的牛角装饰、“追垒”木桩上所钉的牛角即含此意。牛角是瑶族人们传递信息的信号、是凝聚族群情感的信物,也是各类仪式中的重要法器。牛角号的制作极富神性色彩,其声可通天入地,沟通神灵、召唤兵马。因其可实现人与神的对话、交流,所以它常出现在瑶族的请神、问神活动中。不仅如此,瑶族在衣着装饰上,也体现出了对牛角的模仿。牛角作为一种器物已渗透入瑶族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铁木尔·达瓦买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万辅彬,蒋延瑜,韦丹芳.大器铜鼓: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张一民,何英德,玉时阶.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公社岩洞葬调查及初步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4]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南瑶族简介(总第9集)[Z].内部刊物,1983.

[5]苏胜兴.瑶族故事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

[6]李本高.龙窖山千家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7]宫哲兵.关于盘瑶千家婀牛角的最新发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8](清)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9]徐祖祥.瑶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0]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史诗歌谣卷(下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12]杨民康.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3]李新吾,李志勇,新民.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14]陈长平,陈胜利,丁宏等.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15]萧梅.大音(第九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6](民国)陈钟书修,邓昌麒纂.《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M].转引自王文光,朱映占,赵永忠.中国西南民族通史(下册)[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

[17]谭伟福,罗保庭.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8]黔南州文学艺术研究室.采风论坛第四辑(下册))[M].都匀:黔南州文学艺术研究室,1994.

An Analysis of the Yaos'Oxen Horn Culture

LIAO Fangrong
(Institute of Art of Guangxi Art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22,China)

Abstract: The ox hor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of the Yao people.Many ethnic branches of the Yaos keep the habit of killing oxen.Among them,the Baikuyao's killing oxen are particularly representative.The main role of the horns on the"Zhuilei"wooden stakes is to sacrifice and lead the soul.The Yao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sacred horns is related to do the Meishan Religious Sect'god Zhang Zhao Erlang,and the sounds of the horns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connect the worlds of the heaven,the man,and the earth,and but to summon the troops.In addition,the horns can also be used as a tool and a medium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God.

Key words: oxen horns;killing cattle for sacrifice;wind instrument;Zhang Zhao Erlang

中图分类号: C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33(2019)05-0041-05

收稿日期: 2019-3-15

基金项目: 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DF50);广西艺术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QN201608)。

作者简介: 廖方容(1981~),女,四川内江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责任编辑:黄 玲】

标签:;  ;  ;  ;  ;  

瑶族牛角文化释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