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商品论文,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的国际竞争时代,参与国际竞争,并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竞争犹如战争,只有知己知彼,充分发挥本国优势,才能战无不胜。本文探讨出口商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现状作出初步的判断和分析,以便了解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制定外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一、出口商品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
出口商品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力包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称为出口商品竞争力,是指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市场,实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能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由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市场上最终是要通过其商品来体现和实现的。因此,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标志之一。
本文所要考察的出口商品竞争力是从统计的角度来描述的,不是指单个商品瞬时的竞争力,而是某一时期内的平均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在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下产生并在国际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根据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含义,本文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绩效指数、相对优势产品指数、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和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作为出口商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或占有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如果把国际市场比作为一个大蛋糕,竞争力强者多切得蛋糕,竞争力弱者必然少切得蛋糕。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考察角度不同,国际市场占有率又可细分为:
上述三个指标中,指标(1)用于评价一国国际市场总体占有程度。指标(2)用于评价某类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市场占有的层次。指标(3)则用于反映一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动态变化状况。
2、出口绩效指数
出口绩效指数是反映出口商品竞争力强度的指标。通过一国某类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与该国国际市场总体占有率的相对比例可判断某商品竞争力的强弱。计算公式为:
当REPij>250时,商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当125<REPij<250时,商品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当80<REPij<125时,商品有平均国际市场竞争力;当REPij<80时,商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3.相对优势商品指数
相对优势商品指数用来评价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中的相对优势商品。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越高,竞争优势越明显,根据相对优势指数大小,可将出口商品进行排序。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计算公式为:
4.出口商品换汇成本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用来评价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出口一种商品需用多少人民币才可以换回一个单位外币的比例数。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可分为综合换汇成本和个别换汇成本两种。综合换汇成本是以全部出口商品或商品大类为计算对象的;个别换汇成本是以具体商品或同一商品不同规格、不同销售地区为计算对象的。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也是反映商品经济效益,评价出口经营活动业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愈低,换取的外汇愈多。出口商品换汇成本低于市场外汇汇率,则表明该商品价值实现程度是好的,低于汇率愈多,则获得超额利润越多,创汇效益越好。反之,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高于市场外汇汇率,则该商品出口将产生亏损,换汇成本高于汇率愈多,亏损越严重。
5.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是用来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发展趋势的指标。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出口商品结构适时适宜转换和升级是增强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之一。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和转换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口商品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本文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主要通过出口替代率表示,即出口制成品对初级品的替代程度。
二、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分析
上述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标中,考虑到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属于外贸企业的商业机密,本文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绩效指数、相对优势商品指数和出口替代等指标对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1.1978年以来,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定递增
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递增经历过三个阶段:(1)1950年到1956年逐步上升阶段。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6年的1.58%。(2)1957年到1977年波动起伏或者说大起大落阶段,在此期间,国际市场占有率出现了三次大的波动,作为峰顶的1959年、1965年、1973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6%、1.19%、1.0%,而作为谷底的1962年、1970年、1976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0.7%、0.64%,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1.32个百分点。(3)1978年到1992年持续稳定递增阶段。1978年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为0.75%,当年出口额为97.54亿美元,在世界出口额的排名中处于第32位。此后,我国的出口出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同步持续快速递增。至1992年,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3%,出口总额达到849.4亿美元,在世界出口额的排名为第11位(见表1)。
表1:1978年—1992年我国出口总额及国际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从我国初级品和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看,在1989年以前,初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但自1985年开始,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快速增长,而初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现起伏和递减的趋势。199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初级品(见表2)。近年来,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主要依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
表2:1950-1990年出口初级品与出口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层次不断提高。诚然,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横向比较,仍有很大差距。1992年,我国的出口额只有美国出口额的18.9%,日本出口额的25%,香港出口额的70%(见表3),这与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很不相称,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表3:若干国家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情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2.出口绩效指数表明我国出口商品具有平均国际市场竞争力
根据我国商品出口绩效指数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初级品出口绩效指数基本上处于80-125区间,即80<REP[,初]<125,某些年份REP指数高于125,1970年REP[,初]曾达到150,1985年REP[,初]达到140。这说明,我国出口初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平均或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自1985年以后,初级品出口绩效指数以平均每年6.4%的速度下降,出现竞争力强度下降的趋势。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绩效指数,在1984年前基本低于80,这表明在这一时期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中,重化工业中的化工类出口商品和机械运输设备类出口商品的REP明显低于轻纺类商品。1984年,我国化工类商品出口绩效指数REP[,化]为36,机械运输设备类商品出口绩效指数REP[,机]为35,而纺织品的REP[,纺]则高达364。这说明在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商品竞争力强度差异较大,我国轻纺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绩效指数在80年代出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1984年以后,REP[,制]指数进入80-125区间。这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总体上国际竞争力逐年增强,目前已经具有平均国际市场竞争力(见表4),而且竞争力增强的势头看好。
表4:我国出口绩效指数REP表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计算
3.我国出口的相对优势商品仍主要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根据1986-1992年我国出口商品按金额排序,我国前十位出口商品主要是轻纺产品、燃料、农副产品,其中前三位商品(服装、原油、棉布)的排序7年中几乎没有变动。在1990年和1992年组合音响、电讯设备、家用电器和钢材才分别进入前十位(见表5)。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出口的相对优势商品仍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与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计算的结果相吻合。根据1970-1984年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计算,我国出口的相对优势商品是纺织品、食品、轻工、非食用原料,而相对劣势商品则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工产品。这种状况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表5:我国出口商品按金额排序表
资料来源:根据《1979-1993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大全》计算排列
而同期发达国家出口相对优势商品则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商品,即具有相对优势商品主要有船舶、电子产品、汽车、光学精密仪器、机械仪器等,相对劣势商品主要是燃料、食品和原料。美国的相对优势商品是飞机、食品、普通机械、光学精密仪器,而相对劣势商品则是服装、纺织品、燃料、钢铁等。法国的相对优势商品是食品、服装、化学产品等。意大利相对优势商品是服装、纺织品、普通机械等。
我国出口商品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要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轻纺产品是资源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食品和燃料则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然而,资源优势在我国亦不是真正优势,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属于贫困国。而发达国家的相对优势商品主要是机电类技术资本密集型商品,具有相对技术优势。这正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所在。
4.我国出口替代速度加快,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改善
出口商品结构的转换态势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出口商品结构是由组成结构要素按一定的秩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因为要素排列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和层次的多样性。按商品要素密集度不同,可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技术密集型商品;根据出口商品结构及商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划分,可分为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A层商品,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持作用的B层商品,对经济发展带动和支持作用不明显仅仅是为了近期换汇的C层商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可把出口商品分为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本文主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工业制成品对初级品的替代进行考察,即主要考察我国出口替代状况。
把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品的替代描绘成曲线图,可呈现一幅非常有趣的图象(见图1)从曲线图上可看出,我国的出口替代可分为四个阶段:(1)替代阶段(1953-1965年),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对初级品替代比较明显,初级品的出口比例从79.4%下降到51.2%,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从20.6%上升到48.8%。(2)相持阶段(1966-1981年),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对初级品的替代十分缓慢,初级品的出口比例经过15年时间只下降了1%左右。在此期间,某些年份还出现了倒替代。(3)振荡阶段(1982-1986年),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品替代速度加快,但替代与倒替代并存,出现振荡状况。(4)快速替代阶段(1985-1992年),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快速替代初级品,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在8年时间上升近30个百分点,1992年出口工业制成品达79.9%,而出口初级品则从1985年的50.6%降到20.1%。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品的比例已接近世界水平。
图1:我国出口替代曲线图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正在逐年增强,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改善,对外贸易已出现良性循环,出口增长将持续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