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三少”的争鸣实质在于市场经济本质特征认识上的分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歧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实质论文,三多论文,本质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怎样认识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理论界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市场经济讲得多了,社会主义讲得少了;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作用讲得多了,市场经济的弊端讲得少了;有人则认为问题正好相反,是市场经济讲得太少了,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讲得太多了。这就是当前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所谓“三多三少”的争鸣。
这些争鸣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根本在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认识上的分歧。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与进入的“条件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存在和发展市场经济,这是由中国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邓小平先生的伟大贡献不是发明了市场经济,而是发现了市场经济,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不搞市场经济,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1]。市场经济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对客观规律只能认识它、遵循它,违背它就要犯错误、吃苦头。从1958年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发展为什么不很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否定了市场经济,甚至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加以批判,结果是越批判,经济增长越慢、国家越穷、人民越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了改革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以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从正反比较中,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从实际效果和亲身体会中,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重要,不容置疑,但是,是否各个领域都要引入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来衡量一切、对待一切呢?这就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了:一种认为市场经济既然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不管什么领域、也不管什么行业,都应统统引进;另一种则认为引进市场经济、特别是市场机制是有条件的,不能统统引进,否则就是“泛市场化”。现代人类社会活动,大体可划分为三大领域,即政治生活领域、经济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在这三大领域中,应该而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笔者认为只能是经济生活领域,其他两个领域是不能引入、或不该完全引入市场化改革的,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出大乱子。
何谓市场化改革?一般理解就是推进、扩展市场经济机制的适用范围。所谓市场经济机制,就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或者说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市场经济机制,对一个企业或行业来说,其基本要求非常明确,有三个特征:一是自主定价,二是非垄断,三是以利润为目的。进行市场化改革或者说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就是要按这三个特点办事。作为市场经济机制,这三个特点是一个整体,不能缺一,缺了一个,就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改革目标,也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机制,甚至有可能变为“权贵经济”、“垄断经济”、反市场经济。
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生活领域就是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由企业自主定价,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但必须打破垄断。以此来对照我国现实情况,在经济生活领域中,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如中国的电信行业以及水、电、煤等企业,价格由自己定了(有的搞听证仅是形式),也以利润为追求目标了,但垄断却仍未打破。结果出现一种怪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其他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新品、时时有降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商品价格却不断下降,其中家电产品和移动通讯电脑设备等最突出;而电信以及水、电、煤等企业却例外,只见涨价,却很少有过降价。因此,在这些领域,市场经济不仅要多讲,而且要有实际的举措,否则市场经济机制是难以进入的。
可以说,市场经济应该进入的领域,却进得不多,甚至完全还没进去;而不该进入或不应该完全进入的领域,如政治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却进去了,而且进得很深,这也是当前令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深感不安和很有意见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得太多了”。
在政治生活领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有的政府部门,把服务项目变为商品项目,自由定价,把罚款作为创收,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些地方在一些人的把持下科长、处长、局长、县长等公务员岗位,却被当作商品进行明码标价或暗下定价,如此等等。行政服务的滥收费或变相滥收费,搞得许多企业、老百姓苦不堪言。据透露,现在各级政府部门经过批准的规费和滥收费的总额已占财政收入的相当比例,这能说是正常的吗?
教育、医疗、住房等属于公共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也是不应引入市场经济的,更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机制办事,即使是民办的,也应与一般商品生产经营不同,不能大利大干,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国家都是这样。而在我国,一些人仍坚持教育要“产业化”,这在全世界是罕见的;医疗改革,实质上走的也是市场化取向,医院可以自由定价,医生则收受贿赂,把病人当生意来做;中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住房,照理也应由政府帮助解决,而现在许多地方却推给市场。结果是许多人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这种情况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应有的吗?
国际经验和实际教训告诫我们,市场经济进入的领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市场机制适用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政治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的问题,不应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机制也无法解决。如果不顾条件滥用市场机制、泛市场化,其结果必将侵害和破坏正常的政治生活法则和社会公共生活法则,造成“万般皆不要、唯有金钱好”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终还有可能导致社会道德大厦的坍塌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崩溃,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二重性”
改革为什么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因为市场经济具有计划经济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其中之一,就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之所以是有效率(益)的,原因有四 :一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明确,所有者的到位,在利益关系明确的前提下,使对资源的配置从一开始起,就十分注意节约使用;二是价格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价值,使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做到“货比三家”,减少资源浪费;三是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每一家企业、每个资本所有者都要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处于合理的无形监督下;四是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十分精细地研究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做到合理使用。由于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所有者对资源的配置,都总是力求做到节约再节约,合理再合理,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这仅是市场经济作用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作用还有另一方面,即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对资源的使用却是近视的。一个木材开发商,只要有生意可做,他一般是不会考虑森林是否要保护、生态是否会破坏这些问题的;一个房产开发商,他整天考虑的是如何圈地、如何造房、如何卖高价、如何多发财,他不太可能考虑怎样保护土地的问题;一个造纸开发商、印染开发商只要能赚钱,他们一般是不会自觉地去关注江河是否被污染、土质是否被破坏等问题的,如此等等。这是有血的教训的。
先看土地资源的浪费。据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介绍,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之多,甚至超过世界最繁华城市之一的纽约,总量更是已达世界第一。截至2006年3月,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约计24万平方公里,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 平方米的水平。[2] 再看矿藏资源的浪费。我国人均能源可采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自1980年以来我国能源总消耗的年增长率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3] 据世界能源权威机构1999年的分析,世界已探明的主要矿物燃料储量和开采量不容乐观:石油剩余可采年限仅有41年,其消耗每年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40.5%;天然气剩余可采年为61.9年,其消耗每年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24.1%;煤炭剩余可采年为230年,其消耗每年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25.2%;铀剩余可采年限为73年,其消耗每年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7.6%,等等。[4]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绝对大国,资源人均占有又是绝对贫国,试想,资源按照如此消耗下去能维持多久?三看环境污染。据报道,世界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其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是:1/3的中国地区降过酸雨;七大中国河流中,有一半污染严重;有1/4的中国居民,没有清洁的饮水源;有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垃圾不到总量的20%,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价更是无法估算。[5] 四看森林资源的浪费。从海南、云南、到黑龙江,这些省曾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覆盖率一般都在30%以上,而现在都降到10%左右, 真正的原始森林据说全国已不到2%。
造成上述浪费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市场经济对资源使用的近视性,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自由性”与“盲目性”
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因而市场经济也被称之为“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这种自由性,在打破封建经济的束缚上,曾起过重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自由性的冲击,就不可能有今天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使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这种自由性,在今天也还有很大的作用,它能最充分地发挥各人的长处、各地的优势,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正因为此,当人们的思想觉悟还不是很高的时候,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就成了一种必然。因为计划经济最大的弊端,就是否定个人自由择业、企业自主决策和自主经营,而把个人和企业的手足捆得紧紧的,最后实际上就是捆住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市场经济也有一个致命缺点,它从一开始起就包含了一个基本矛盾,即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分工,一方面造成了不同生产者的相互分离,使他们成为自由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可以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离开了谁,都无法生存下去。市场经济的这一基本矛盾告诉我们,它既内生出了经济自由的要求,同时也内生出了否定自由的种种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组织的,整个社会生产却是无政府状态的,造成宏观经济失衡。而要使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政府宏观调控就成了一种必然要求。
我国市场经济推行的时间虽不长,而受盲目性的危害已不浅。如上世纪80年代家电产品设备的重复引进,几乎省省生产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又大上汽车,全国2/3以上的省市开出了大大小小几百家汽车厂,其厂数据说超过了全球汽车厂的总和;2000年前后掀起了大办钢铁热,全国有20多个省市钢铁元帅升帐;而最近医药业“兴旺”,到处大办生物科技园或药谷。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成千上万亿的损失。这样的盲目性要不要控制,要不要调控?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市场经济的自由性是有条件的,放任自由的这种自由性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有害的。市场经济必然要以非市场的因素来保证,自由必然要以约束为条件。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市场经济规律性的认识。
如果对上述三大问题的基本认识是统一的,争鸣就能取向一致。否则,将会永远争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