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始终是遵循其关于经济关系的二重划分进行的;2.关于社会经济二重划分的深入研究,需要以劳动这一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范畴谈起;3.马克思的确设想过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后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实践中,人们直接搬用马克思的设想,却忽视了实行这一设想的必备条件;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在前进;5.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自的本质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一崭新的理论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作一些探讨。

一、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始终是遵循其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二重划分——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形态进行的。

他在《资本论》的序曲《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 多半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的意义上对此加以引证,而其实这一论断却包括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马克思在这里不仅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讲了生产关系中的两重活动:“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即“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这里蕴含着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关系二重划分的深刻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早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十分明确地将以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在上述五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将经历如下三大社会经济形态:第一,“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2〕 第二,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3〕第三,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是第三个阶段。”〔4〕

显然,马克思在这里不是以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来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过程,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或侧面即由直接揭示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来阐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化过程。五种经济制度和三大经济形态虽然都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演化过程,但分别属于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序列。前者是循着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发展变化的研究所得出的科学发现,而后者则是循着劳动的转换方式即个别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的方式发展变化的研究所得出的科学发现。从马克思论述的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上述三大经济形态分别为:“最初的社会形态”是指以自给性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形态“第二大形态”是指以交换性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形态;“第三个阶段”则是指以直接社会性劳动为基础的产品经济形态。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事实上就是遵循上述经济关系的二重划分综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科学成果,显然,经济关系既体现为社会经济制度,又体现为社会经济形态。以前,我们仅仅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经济制度,这是很片面的,必须给予全面的考察和把握。

二、关于社会经济关系二重划分的深入研究,需要从劳动这一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范畴谈起。专属于人类的劳动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社会属性有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和劳动的社会转换方式。社会经济关系的二重划分便植根于此。

首先,劳动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与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一起构成生产三要素。而从其社会属性来看,在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的过程中,始终是许多人以一定的社会形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其次,与之相适应,劳动便具有两重方式,即技术方式和社会方式。其技术方式是劳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发挥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作用的方式,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其社会方式则是处于一定经济地位的劳动者同处于一定占有状态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和劳动转换方式,包括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劳动的两重方式的统一,构成整个劳动方式。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劳动技术方式,要求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劳动社会方式与之相适应。而劳动社会方式一旦确立,劳动技术方式则必须借助于劳动社会方式才能发挥作用,两者是历史地辩证地结合成统一体的。

然而,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劳动的技术方式,而是劳动的社会方式,仅仅把前者视为后者的物质承担者。如果撇开各种不同社会的劳动社会方式的特殊规定性,就劳动社会方式一般来说,它具有如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所决定的主客观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另一方面是劳动者以何种社会形式组织起来与特定生产资料结合,从而使劳动成为或转化为社会总劳动的方式。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循着第一方面研究的结果,揭示出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规律,而循着第二方面研究的结果,则揭示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

首先,劳动社会方式的第一方面,决定着人们在劳动过程从而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因而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一切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相互关系的本质。当生产资料属于劳动者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便不需要任何中介,从而通过一定形式实现直接结合。这种直接结合,有原始共同劳动、个体劳动和联合劳动等形式。而当生产资料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剥削者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则须取得剥削者的许可,从而通过一定形式实现间接结合。这种间接结合,有奴隶劳动、农奴劳动和雇佣劳动等形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不同,使各种生产关系具有不同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5〕五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划分, 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其次,劳动社会方式的第二方面,与劳动技术方式直接相联系,并使劳动社会方式第一方面具体地得以实现。劳动社会方式的第二方面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给性劳动,二是交换性劳动,三是直接社会性劳动。在第一种类型中,劳动者分别或组织在封闭型的自给自足的劳动单元里,与本单元的各种生产资料相结合,其劳动产品形成直接满足本单元成员所需要的各种物品。这种自给性劳动,乃是自然经济的基础。在第二种类型中,单个或若干劳动者分别或组织在开放型的相互联系而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各个劳动单元里,各自与某一类生产资料相结合,其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从而只有通过交换使产品为社会所需要,其劳动才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各单元劳动者的多种需要也才能得到满足。这种交换性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在第三种类型中,劳动者组织成为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动力来使用,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直接的社会产品,并通过直接分配来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这种直接社会性劳动,将是未来产品经济的基础。总之,三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是以劳动社会方式第二方面为依据的。

劳动社会方式的上述两方面,始终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从而使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各自呈现出许多不同性质的类别:首先,在自给性劳动中有原始共同劳动、奴隶劳动、农奴劳动和个体劳动,它们分别形成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和个体自然经济的基础。其次,在交换性劳动中有原始共同劳动、个体劳动、雇佣劳动和联合劳动,它们分别形成原始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资本商品经济和公共商品经济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最后,将来在直接社会性劳动中有公产联合劳动和共产联合劳动,它们分别形成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产品经济的基础。〔6〕

如果从其主要方面来考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的社会主义公本阶段是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而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的社会主义公产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是完全的产品经济。从中可见,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其本身由于上述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公本商品经济阶段,简称公本阶段;公产产品经济阶段,简称公产阶段。

上述分析表明,就商品经济形态来说,它存在于社会分工出现以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而并非某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所独有,它属于中性范畴,从而既能与私有制相联系,也能与公有制相联系。具体地说,它最初同原始公有制联系在一起,尔后又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个体私有制联系在一起,近代则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在一起,而现代又进一步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在一起。这表明,商品经济形态不仅可以与私有制兼容,而且可以与公有制兼容。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这种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作为以市场为导向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从而又是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说两者兼容,并不是否定矛盾,不过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或根本矛盾,它将推动着公本商品经济形态向公产产品经济形态发展,但这将是一个较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三、毋庸讳言,马克思的确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其理论逻辑是:全社会将是一个全部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占有的自由人联合体,能够由社会有计划地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从而不再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其社会经济形态必将是计划产品经济。后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实践中,人们直接搬运马克思的设想,却忽视了实行这一设想所必备的条件,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或如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而简单地把取消商品经济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标志,于是,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产品经济的观点,便成为一种所谓的“正统观点”,以至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分别作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种观点,硬是把必须具备上述条件才能产生的产品经济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套在尚不具备这些条件的社会主义现实发展阶段上。其结果,在实践上势必把社会主义经济搞成一种变相的自然经济,而人们却又把这种变相的自然经济误认为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产品经济。这种被扭曲了的计划产品经济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严重地困绕着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看法,使人们的观念逐步向实际靠拢。众所周知,列宁就曾一度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无偿调拨的统一生产和分配。但他很快发现这样做是行不通的,立即由军事共产主义转而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恢复小农的贸易自由、发展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并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经济核算,使其在形式上保持相对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人地位。这表明,列宁从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过渡时期,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他指出:“我们决不受轻视商业的‘感情的社会主义’……情绪的支配。”〔8 〕他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一系列著作中,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商品货币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来,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从两种公有制并存这一经济条件出发,在理论上进一步肯定了社会主义在一定范围内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肯定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然而,他的这一理论是很不彻底的,并强调要限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力图尽快地过渡到完全的产品经济阶段。斯大林理论的不彻底性,由于他在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享有崇高威望,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我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上其他方面的复杂原因,使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上长期在“左”的错误中徘徊。尽管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决议肯定过发展商品生产,尽管毛泽东强调过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但由于传统观念作怪,因而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在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新体制的关键问题,则是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一个逐步摆脱传统观念,不断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获得突破性发展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末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9〕接着在80 年代初,他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10〕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既体现为社会经济制度又体现为社会经济形态。邓小平同志这一观点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应该把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形态区别开来,从而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别开来。就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来说,其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而其经济形态则依然是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有别于经济制度,基本上属于经济形态范畴,作为中性范畴,它可以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求经济制度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而且要求经济形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体制也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在这里,与商品经济特别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只能是市场经济体制,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便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在回答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时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1〕进入90年代以后,他一再重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以来的一贯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为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基础。

五、现在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什么长期以来被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自的本质特征呢?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历史上,市场经济作为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的商品经济,确实形成于生产社会化了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于是人们便很自然地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起来;第二,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经济的设想,社会主义既然不存在商品经济,当然也就不存在市场经济;第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建立的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都搬用了这种经济模式,从而人们便习惯地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人们便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著名谈话,使大家取得了一个共识:市场经济是适应商品经济形态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在市场经济涵义的界定上,理论界仍然存在着分歧。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范畴,但它却不能与商品经济划等号。理由是:商品经济存在于社会分工产生以来的所有社会,而市场经济却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具体地说,它最初萌芽于简单商品经济向社会化商品经济过渡的封建社会末期,而形成于生产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期。虽然如此,它也不能与资本主义经济划等号。理由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仅能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兼容,而且也能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兼容。可见,市场经济范畴小于商品经济范畴,而大于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市场经济的涵义可以作如下表述: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它作为一个属于经济形态序列的中性范畴,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被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则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一般特征和功能,并不以社会制度而转移,但因分别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从而在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方面又存在原则区别。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角度来看:第一,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为补充的基础上,并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在无偿占有他人劳动,造成两极分化的前提下,而是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前提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在宏观调控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利益对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合理地有机结合起来,使作为重要实现调控手段的计划更科学,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更为强有力的自觉调控。

历史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有效地利用了市场经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当代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前列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之所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它们坚持了私有制,而是由于有效地利用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之所以发展得不理想,也决不是因为它们建立了公有制,而是由于一味地排斥市场经济。现在,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扬弃,弃的是其阻碍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而扬的却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作为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这种现代的完整的、有宏观调控的,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微观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把国家计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因此,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会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已初步证明了这一点,完全可以断言,一旦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经济必将如虎添翼出现新的腾飞。

综上所述,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关系二重划分的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对象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的思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把生产关系这一对象,具体化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在现阶段尤其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3〕研究重点的转移,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是一场革命,这是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相适应的,其理论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本文于1995年12月8日收到。

注释:

〔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256页。

〔2〕〔3〕〔4〕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4页。

〔6〕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的拙作《公本论》,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关系的二重划分立论的。

〔7〕〔11〕〔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8~149、370页。

〔8〕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列宁全集》第33卷、第92页。

〔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250页。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