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1]2003年在《老庄哲学中的“言不尽意”及其审美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言意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核心话语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风貌和诗学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美学角度切入老庄语言观中“言不尽意”这一语言学——哲学命题,从“道”的本体论、认识论、反映论几个层面细致分析了老庄语言观的哲学基础,对言意性质及关系进行了审美思考,并深入探讨了老庄“言不尽意”的观点给中国美学乃至中国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尹丹丹[2]2007年在《从言意之辩看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诗画关系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诗画关系发展演变的概况进行历时性梳理,并在对言意之辩的哲学命题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言意之辩的角度切入对中国传统诗画关系的考察,探讨言意思想与中国诗画艺术融合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挖掘言意思想对中国诗画艺术超越自身媒介限制而达至“出位之思”的深层推助。本文认为此种推助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而言,言意之辩所具有的超越性质,向外的方面,为中国诗画艺术发现了自然山水;向内的方面,奠定了中国诗画“缘情”、“写意”的审美追求;而言意之辩所具有的不离现实人生又超越现实人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境界,为艺术家们建构了一种艺术化人生。从微观角度而言,言意之辩所提出的解决言意矛盾的“立象”和“忘言”的两条途径,影响了诗画的时空建构方式和内在运思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诗画融合奠定了通感的心理基础。
王薇[3]2010年在《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对唐前文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文化发展的早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产生了有关语言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中西思想文化的走向、特征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末年,有关语言问题的讨论曾经是很普遍而突出的现象,当时围绕言意关系所进行的讨论更是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评鉴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均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言意问题自从于先秦时期提出之后,在汉代及至魏晋玄学“言意之辩”中,有关的探讨可以说都是对先秦诸子在这个问题上思考的某种继承与发展。南北朝之后直至近代,言意关系不再是众人争论的焦点了。如果说在唐前,先秦时期是言意关系问题的萌芽期,两汉和魏晋是先秦诸子言意观的发展和完善期的话,那么也正是经过了如此漫长的思辨之后,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特质才最终在唐前得以基本成形。唐代成为举世闻名的诗之王国实际上也是与前人在言意观上的探讨分不开的。言、意这一对范畴从先秦一路走来,中国的先贤们通过对言意两方面的追索,对言意关系的探讨贯穿了文学、美学的创造论、方法论、鉴赏论等诸多范畴。中国的传统文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言意观发展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独特内质。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言意观之根源篇。从政治经济、思想基础、名实之争和汉语汉字的发展四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言意问题探讨的原因。第二章:言意观之发生篇。在梳理儒、道、墨、法、名各家言意观的同时,总结诸子言意观的内容及特征,分析诸子言意观的影响。第叁章:言意观之发展篇。探讨在汉代“独尊儒术”的大一统背景下,代表性言意观对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在主流文学体式汉赋中的表现。第四章:言意观之完善篇。在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大背景下,分析以“得意忘言”、“得象忘言”为主旨的王弼言意观对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余论:言意观之比较篇。通过对中西方言意观的比较,更进一步地认识从先秦形成发展而来的中国言意观的特点及其对唐前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言意论,在经历了困惑与探索阶段之后,进入到它灿烂的收获期,形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所不同的特色,也完成了它自身理论形态与理论价值的构建。
覃士伟[4]2014年在《中西方言意观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言意观是关于言意关系的根本观点与看法,中国古人面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叁种不同的观点即“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以及“立象尽意”说,西方人并没有像中国古人那样在“言”和“意”之间设立一个中间地带,这就使得西方人在言意观上面临一个不支持“言尽意”论就得选择“言不尽意”论的极端状况,本来在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言意观基本上倾向于充分信任语言表意功能的“言尽意”论,但索绪尔语言学的出现使得西方言意观逐渐往“言不尽意”论上偏移,这样的转变带来了中西方文学创作上更大的差异。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中西方言意观的比较,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的言意观和语言观的阐述,让中西方言意观的差异更加一目了然;第二章——中西方言意观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通过中西方不同的言意观在文学创作上的不同表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言意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提供条件与基础,同时也将中西言意观的差异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第叁章——中西言意观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对前面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后的升华,从更为深广的层度证明了不同的言意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通过上述对中西方言意观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所进行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在特定问题思维与认定上的差异,不仅影响其知识体系,而且还会对以这种知识体系支撑的艺术门类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邵冰华[5]2009年在《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言意之辨”是中国古代广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还可以看作一个语言学命题。本文从当代文艺学的视域来探讨这一古代文论问题,在梳理其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具体辨析文学活动中“言”和“意”的关系。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言”“意”关系的看法大致经历叁个阶段:文学自觉之前,以“意”为本,追求“言尽意”;文学自觉后,虽然继续坚持文学创作的“意为主,言为辅”,但开始重视文学中“言不尽意”的情形,并逐渐意识到了文学活动中那些“言外之意”是文学本质特性所在,开始利用“言不尽意”制造一定的文本空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我们认为,对于“言尽意”还是“言不尽意”的两种观点,应首先对“意”进行具体区分,不同类型的思想情感内容对语言和文章有不同要求;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混性是与文学以情绪、感觉、意欲、体悟为特殊内容相联系的。但是文学也有一般性的内容,因此不能够一味追求语言的含混与多义,不能一味追求思想情感蕴含的模糊性。
汤丹磊[6]2016年在《唐前“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意”范畴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学、哲学与美学的相关理论,重点考察了唐代以前“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全文共叁章,分别以“言”、“心”、“象”这叁个与“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最为紧密相关的概念为切入点展开讨论。第一章从“言”的维度进行讨论。本章首先从字形结构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意”是从“言”的分化网络中诞生的。其次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理解“意”作为一种具有判断和规范功能的语言符号。《系辞》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说表达了对语言作为一种思维载体所固有的局限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语言表意功能的充分不信任。为了解决这种困境,《系辞》和庄子都从不同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表达策略。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为“言意”问题丰富了文学艺术角度方面的思考;同样,“言不尽意”说也对魏晋文学理论史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章从“心”的维度进行讨论。早期的“意”概念接受“心”的形符的影响从而表达了特定的心理内容。用来表示主体心理的“意”,以复合词“志意”的形式频繁出现,被有意地引导进入儒家语境。在儒家视野中,通过对儒家“心性”论和孟子“以意逆志”说的考察,阐述了“意”作为认知主体和伦理主体所具有的道德心理特征。而在道家视野中,“意”参与了“道”本体的理论建构;通过对庄子“道心”论和“得意忘言”说的考察,阐述了“意”作为心智主体和审美主体所具有的特征。第叁章从“象”的维度进行讨论。本章认为从“象”概念的发展史来看,存在着一个从“象”、到“意象”、再到“象外”的发展过程。“象”最初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体现在“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的早期文化实践活动中。从先秦到魏晋,“象”的概念特征开始得到义理上的辨析。“意象”和“象外”的概念都是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中产生的。“意象”在王弼的玄学系统中是二分的“意—象”序列,通过“忘象”的方法才能进入“意”的领域;而在中观学中则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通过无分别的直观思维直接实现对精神本体的照见。这种照见否弃了“立象”的思维传统,由此产生了“象外”的概念。“象外”概念所具有的审美超越特性被画论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从而对魏晋南北朝画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叁个部分从不同的维度赋予了“意”范畴不同的特质,对于唐代以前“意”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谢彤, 冯彬[7]2009年在《道家与美学“意境”》文中指出美学中的意境说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溯源的话还可从道家美学中寻得根据。加上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融会,意境说不可能没有儒、释、道哲学的烙印,尤其不能脱离道家老庄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国文艺美学的特点就是哲理智慧和艺术体验、艺术表现不分家,呈现浑然一体的风格。本文正是从意境的哲学根基来探讨道家思想与美学"意境"的渊源。
罗琳会[8]2003年在《“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与道为一”、“忘”与“游”的人生诗意栖居理想和大量涉及“言”“意”关系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言不尽意”论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它影响到中国诗学,就逐渐形成了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突出了中国诗学的超越精神。它强调,一般的言语,不是从胸臆流出,是非本真之言说,是不可取的,是必须要超越的。同时,它提倡大道之言、本真之言、从胸臆自然流出之言。它主张超越非本真言语而达于“微言”“妙象”的本真言说以尽意。同时,它准确描述了中国之“诗”的语言与深层意蕴之间的虚实互补的审美特征,并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之“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张显了中国诗学的独特性,揭示了中国诗学言说的总体特征整体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的实质,概括了中国之“诗”的创作观念、创作实绩及审美接受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线索。
张银芝[9]2006年在《对《庄子》言意之辩的理性阐释》文中认为先贤已故,逝者如斯。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部奇书,即为《庄子》,庄子同时也获得了文学家的美名。庄子行文,“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形成了“汪洋恣肆”、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先秦诸子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诸子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毫无疑问,庄文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恒久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去解读,去探究。 本篇论文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背景,分析庄子言意观形成的原因及其深刻性与辩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庄子》中“言”、“意”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在庄子哲学的大背景下,研究《庄子》文本的文学性,着眼点是庄子的言意观和其作品中的“言”和“意”,从而将庄子的哲学与文学统一起来。 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章,在先秦诸子言意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庄子的言意观。第一节从纵向、横向交错的角度对先秦诸子言意观做了一个鸟瞰,按所持态度将其分为“言尽意”派和“言不尽意”派。通过对比两派观点,指出“言不尽意”派比“言尽意”派更为合理的理由;第二节具体论述庄子言意观之深刻性与辩证性。 第二章,主要论述《庄子》之“言”。其“言”在文中主要表现为“叁言”的形式。第一节将“叁言”与“庄语”进行辨析,并分析在当时中原大地上以史官文化为代表的理性文化高涨时期,庄子何以能够舍弃“庄语”而独取“叁言”;第二节首先具体分析“叁言”(寓言、卮言、重言)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其次对比“叁言”之间的区别;最后从宏观的角度论述“叁言’’在文中的有机整体性。 第叁章,从微妙性、模糊性和前瞻性叁个角度,展开分析《庄子》之“意”的特点。正是因为《庄子》之“意”的微妙性与模糊性,才使得千百年来对《庄子》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息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庄子》。由于庄子本人思想的深邃、洞察力的深刻,所以《庄子》中的部分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前瞻性。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庄子的生态智慧。
朱家驰[10]1985年在《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玄学的言不尽意》文中提出魏晋时代,经学衰落,玄学兴起。论证“天人之际”的玄学,作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新的意识形态,从总体上估价它是唯心的,是为魏晋门阀世族统治服务的。但玄学家在论证“本体论”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本未、体用、言意等新的哲学范畴,也包含某些积极的思想文化成果,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揭示事物本质和现象的联系和差别、把握语言和思想的
参考文献:
[1]. 老庄哲学中的“言不尽意”及其审美内涵[D]. 孙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03
[2]. 从言意之辩看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对自身媒介的超越[D]. 尹丹丹. 暨南大学. 2007
[3]. 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对唐前文学的影响[D]. 王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 中西方言意观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较研究[D]. 覃士伟. 广西民族大学. 2014
[5]. 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D]. 邵冰华. 河北大学. 2009
[6]. 唐前“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汤丹磊. 苏州大学. 2016
[7]. 道家与美学“意境”[J]. 谢彤, 冯彬.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D]. 罗琳会. 四川师范大学. 2003
[9]. 对《庄子》言意之辩的理性阐释[D]. 张银芝. 西北大学. 2006
[10]. 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玄学的言不尽意[J]. 朱家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