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晨曦中的报春花——读邱均平教授主编的《市场经济信息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春花论文,知识经济论文,晨曦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信息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生活领域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加速进程,促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根据历史经验,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折时,常常思潮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学家郭沫若将之称为“科学的春天”。当今,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在百花争艳的科学王国里,邱均平教授主编、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经济信息学》著作,格外璀璨夺目,犹如知识经济晨曦中的报春花,给学术界带来新春气息。
通观全书,《市场经济信息学》兼具理论著作和教材的双重效用。它既具有理论著作的科学性、严谨性、概括性、深刻性和预示性的特点;作为武汉大学“九五”教材规划的重点教材,又具有教材观点准确、章节分明、结构紧凑、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素材新颖、深入浅出的共性,这是该学科群体近十年来研究经济信息问题的系统总结及研究著作之一。该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贯穿历史之轴线
生产力经济学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诸多力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功不可没。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始终起着拉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历史发展的轴线。该书的研究,始终体现着这一科学思想。“在人类社会中,自从有了经济活动以来就客观地存在经济信息。”[1],就有记载经济信息和保护商品买卖活动的历史文献。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古巴比伦王国就颁布了《汉穆拉比法典》。[2]随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就为信息的广泛交流和利用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和条件。在公元七至十世纪的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后来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开始了人类信息交流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从此,“一人著书,万人受益;一人求知,可读万卷书。”[3]由此观之,该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从个体信息交流阶段到社会信息交流阶段、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的一幅古今中外巨大的信息卷轴。在丰富史实的基础上,该书将经济信息学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五千余年的文明史,通过信息一脉贯通,尽收眼底,轮廓鲜明,线索清晰,主轴突出,令人折服。
2 集纳百家之大成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学者艰辛劳动的结果。没有积累不可能发展,没有借鉴也谈不上创新。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织,呈现出微分化和积分化等错综复杂的格局。
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成果,既是继承、总结和提升了前人与他人的科学劳动成果,又是产生或成长在两个以至多个学科的边缘和节点上。正如天才的物理学家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4]作者正是在这种学术大走向的趋势面前,除了集纳本学科领域的百家之言以外,还广泛吸收了信息学、经济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网络经济信息资源、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均作了广泛的涉猎。从而将“经济学”引入“信息学”范畴,并使之与信息学结合而成为有机的整体。由于作者的辛勤耕耘,旁征博引,冥思苦想,千锤百炼,才造就了一门独辟蹊径的新兴学科—《市场经济信息学》。书后参考文献中所列的92本书刊和400余个网址,就是集纳百家成果的最好证明。
由于该书生长在知识经济来临的科学苗圃之中,故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该书的研究表明“经济信息学是利用信息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信息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学问,是信息学与经济学广泛交叉、渗透和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5]基于此,该书将经济信息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于“信息学的一个二级分支学科;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门综合性学科;一门应用性学科。”[6]正如日本学者认为“综合就是创造”。在此领域,作者融合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成果而巧妙地综合,得出上述科学结论,从而将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作者们近十年辛勤劳动而结出的硕果。
3 与时俱进之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就是创新,尤其是知识创新,更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的生命,是参与全球竞争制胜的力量源泉。从内容上看,该书共16章95节,全都突出了创新和竞争这个主题,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构建市场经济信息学的学科体系,文笔清新,资料翔实,理论结合实践,当今预示未来。与国内外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在理论上确实有诸多突破,达到本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高度。
就以我国已经出版的有关经济信息学的著作来说,由于时代的局限,很难准确揭示出经济信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这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多表现为潜在的、个体的,很难加以量化。故当时的经济信息学著作偏重于定性的描述。而国外的同类著作,均产生于发达的工业国家,人均GDP都在2万美元以上。虽然书中揭示的信息需求是现实的,有许多计算的模型和公式,但国人读起来如堕入五里雾中,往往有“玄学”之感。而该书的完成时间是21世纪开泰之时,恰好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人均GDP已大大超过1000美元,如上海市即达5000美元,浙江省也达1660美元,故信息需求已从潜在需求浮出水面,显出现实需求的征候。因而给该书的理论建树提供了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背景,从而有基础、有条件来结合国情,建立反映客观现实的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语言的描述;还可通过国际互联网等信息高速公路设施,来反映全球的最新动态。因此,该书在适应当前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形势,揭示经济信息领域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新走向方面,是国内外其他已经问世的著作所不及的。从而确立了该书在经济信息领域的权威地位。
4 观测风潮之利器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早已懂得预测未来,把握客观事物未来走向的重要道理。而生活在现代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环境中的今人,更加须臾不能离开科学的预测。尤其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折的关头,全球市场竞争已经灼热化,各国都在瞄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以夺取驾驭时局发展的制空权,因而竞争中的不确定因素异常之多,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预测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本来,经济信息学著作就兼具有情报学的特征,情报就是以预测为天职,预测的延伸就是未来。因此,能否准确观测未来世界之风云,把握客观外界系统事物之走向,就成为评判这类著作学术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信息学》在预测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一方面,它尽可能地通过理论研究和探索未来,揭示经济信息活动的规律,指导现实的经济信息活动,促进国家经济信息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信息学理论和方法的与时俱进和广泛应用,又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动中信息生产率和利用率,引导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主动地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准确地选择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良性互动。因此,《市场经济信息学》既是引路航灯,又充当竞争利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然,该书并非洁玉无瑕,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作为教材尚须充实相关实例分析和各章的复习参考题,以便更加方便实际工作者操作和教学。同时,由于该书是学术群体的共同操作,个别章节之间似有内容和语言的重复之嫌,而且作者之间的写作水平亦有参差不齐之感。但瑕不掩瑜,从总体上讲,它确是一部难得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上乘佳作。
在此,请让笔者借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名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7]这应是《市场经济信息学》专著问世后社会效益的客观评价和灿烂前景的乐观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