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率被高估和低估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率被高估和低估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率高估和低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增长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质疑

从2001年开始,国际社会上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表示高度怀疑的声音不断,进入2002年以来这种声音有增无减,不仅《经济学家》等著名刊物载文表示怀疑,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纷纷加入这个行列。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称,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就象看一部科幻小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梭罗教授、匹兹堡大学Tom Rawski教授也表示了类似的怀疑。这种怀疑情绪正在迅速蔓延,部分东亚经济体的媒体也开始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状况。总结起来,目前对中国经济增长极其怀疑的理由有以下几条:

1、能源消耗显示中国经济状况可能严重衰退。从1998年以来, 中国经济共增长了25%,而能源消耗则下降了13%,在1997年以前,能源消费是和GDP同步增长的。但从1997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 但能源消费量停滞不前甚至大幅度下滑的不可思议现象。

2、过去5年内中国出口增长在峰谷之间振荡,但经济增长却始终保持平稳,难以想象中国经济增长是如何保持平稳的。

3、用部门法衡量的经济增长数据难以置信。以工业增长为例, 据说在1999年,官方统计数字,中国9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只有14种达到了两位数字以上的经济增长,27种的增长率不足10%,占压倒多数的53种产品产出量下降。而同一官方统计数字却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0.75%。以农业生产为例,如果占80 %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没有增长,那占20%人口的城市地区,该以什么飞跃的速度,才能在弥补未增长地区后还使全国经济增长那么多?

4、如果经济微观基础健全的香港、新加坡等经济增长率为零, 那么中国7%的高经济增长率如何能办到?

美国学者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被严重高估,真实情况可能是: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为-2%—2%之间,1999年在-2.5%—2%之间,2000年为2%—3%,2001年为3%。这些学者提醒说, 根据东德经验,40%的国企最终要关闭,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长期负增长;中国要100年时间才会有目前美国经济的规模。

中国经济增长到底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如果美国学者的结论成立,那么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真实表现和数据表现就太匪夷所思了!对此值得认真推敲。

高估?

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萎缩的矛盾,如何解释?

应该明确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并不存在如美国教授所称的稳定关系,而是无序波动。无论是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是如此,从1984-2001年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并无明显异常。应该承认,能源消费的确从1997年开始出现了萎缩,其中以1998年最为严重,为-4.1%,1999年以后则每年下滑1.6%左右,能源消耗在1997-2001年间总共下滑了约10%。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此期间同步伴随中国大规模的能源供给结构调整,煤炭供给受限严格,而电力消费有所上升,煤炭严格限制可能是导致统计内能源消费萎缩的主要原因。能源供需规模也存在被明显低估的一些因素。以煤炭为例,近年来限产和关闭小煤窑的措施十分严厉。目前采煤需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在2000和2001年间,据称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产量均大幅度下降,只有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微幅上升。地方和乡镇煤矿分别约占原煤产量的20%和25%左右,根据过去数年煤矿死伤事故有增无减的情况,很难想象地方和乡镇煤矿的私采滥挖有根本性改观。另外,原油和成品油走私也十分猖獗,2001年海关两个月缉私就查出了7000多吨走私成品油,乐观估计缉查率为10%的话,那么中国每年油品走私几十万吨并不过分,因此,近年来原煤和油品供需的实际规模可能存在低估,或者说,政府对国有重点煤矿的限产容易观察,而对小煤窑的清理取缔成果,以及对缉查油品走私成果,则可能被严重高估了。如果我们假定5 年来政府调整能源供给结构的努力不是异乎寻常地有效,假定中国能源需求和产业能耗水平也并无显著改善,那么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其实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煤炭和石油供需存在明显低估。这样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就可理解。

对中国经济增长平稳和出口大起大落之间的矛盾,如何解释?

美国教授们观察得的确没错,在1998-2001年间,1998年出口同比仅增长了10亿美元,而2001年则同比增长了550亿美元, 仅仅从出口的剧烈波动看,的确难以设想居然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在一个百分点以内!但应该看到,以支出法计算GDP增长时,主要考虑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以及商品和服务净出口三项。因此就出口和GDP的规模来看, 出口波动5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GDP波动5个百分点以上。 但若按真正支出法计算GDP增长则完全不同,过去5年,中国净出口徘徊在2300-3000亿人民币之间,而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的规模在3-5万亿人民币之间,因此出口波动根本不足以影响最终的GDP增长,简单来说, 支出法所体现的经济增长使得出口总量的波动对GDP的影响, 首先必须稀释为有形贸易净出口,并再稀释为有形和无形贸易净出口,此信号再和几十倍于它的消费和投资稀释,才能最终体现到GDP增长幅度中去。 那种以为出口波动可以直接折算为GDP增长波动的想法,可能过于天真了!

对部门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如何解释?

应该承认,在写此文时,美国教授们所列举的许多数据并无来源,其中他们赖以作出中国经济停滞不前的数据有常识性的错误,所谓主要工业产品增长缓慢乃至大部分产品实际上处于产量下降就是一例。从1986年以来有公开的连续统计数据的34种最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丝、糖、原煤、木材、金属切削机床、大中型拖拉机这7类,在1997 年以来出现了产量萎缩,其余均为增长。退一步讲,即使工业产品真的出现产销增长疲弱,也并不足以影响GDP增长率, 如果工业品存货投资波动10%,那么它充其量能影响资本形成1%的波动,资本形成1%的波动则至多形成GDP不足0.4%的波动而已!中国GDP的部门构成到底是怎样的?粗略来说,第一产业的比重在16%以下,第二产业在50%左右,第三产业为35%,因此即使中国农业近年来为零增长,而不是统计所显示的年均2%的增长率,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也在0.3个百分点以下, 其他产业多增长半个百分点,就足以完全抵销农业滑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中国SNA统计体系建立不久, 因此服务业被严重低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世界银行在做中国经济增长的统计和预测时,就多次指出这一点。鉴于服务业中餐饮、物流、自由职业等难以胜数,收费又以现金交易为主,因此官方几乎不可能有详细统计。考虑到中国劳动用工制度的合同化以及城乡人口流动的巨大规模,使用部门法对中国经济增长更容易导致的并非高估,而是低估。

以东亚小型开放经济体近年来的不景气,用作证明中国经济高估的例子,不如作为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陪衬来理解更为恰当。中国几乎无限的各层次劳动力的供应,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和潜在的市场规模,使得这些经济体疲于应付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对此笔者已另有文章详细讨论过,在此不赘叙。简言之,中国的经济增长迫使东亚经济要么必须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产业升级,要么以中国经济为腹地进行产业迁徙,否则其衰退无可避免。

低估?

上述林林总总,是对目前流行的中国经济高估论或停滞论的简单分析,不唯如此,中国经济增长被低估的可能因素也广泛存在。

近5年来,在广义货币供应速度较之1978-1997 年的均值每年平均下滑6-7个百分点,货币流通速度几乎较改革开放前20年下降一倍,难以想象中国在如此紧缩的银根下仅仅遭受了轻微的通货紧缩,这只能说明脱离于政府管制之外的地下金融体系已相对庞大。

难以想象在中国登记的内资企业数有所减少和外资企业数几无增加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这只能说明游离于政府审批和管制之外的地下、半地下企业数急剧增加。难以想象每年资本外流在300多亿美元的中国, 由外经贸部核实的对外投资仅有45亿美元,这只能说明外汇管理效能已严重弱化且中国海外投资规模几无统计。

难以想象自1992年以来国家税收收入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连年高速增长是建立在经济一路滑坡乃至停滞不前的基础之上,撇除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奇迹不说,撇除统计上处于整体亏损状态的三资企业不说,这只能说明民营企业已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存韧性。

综上所述,认为中国经济在近5 年来处于停滞状态的论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的确显示出中国经济某种奇妙的迹象:即国有经济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虚夸,而非国有经济部门则因近年来不断向集中复归的体制逼迫,已经渐渐形成游离于政府管制之外的,自恰性的生产、流通和投融资体系,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规模和活力有可能都被低估,长期政府管制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经济越来越顽强地自发生长,自发服从市场经济规律,而政府对真实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能力已日益弱化。由此看来,美国教授们的众口一词,不过折射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愉快,就如同欧元问世之前几乎全部美国经济学家都言之凿凿地说欧元必将崩溃一样。不妨向美国教授们说一下,根据中国经验,国有企业的状况比它声称的要糟得多,因此如果仅仅是40%的国企业最终要关闭应该是喜讯;反过来这也就是说,非国有企业的状况比他们所声称的要强得多;只要集权和计划不重演,也许中国用不了100 年时间就会有目前美国经济的规模。

标签:;  ;  ;  ;  ;  

中国经济增长率被高估和低估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