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新趋势 关注新问题——《历史学》2004年年度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学论文,新问题论文,新趋势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刚刚过去,此时,我们有一些想法要和读者朋友说说。这一则是为了检讨我们 的工作,二则也是为了同读者朋友交换看法,沟通思想,在新的一年里把《历史学》办 得更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历史学》转载了两组笔谈和一组系列文章,它们是:《20世纪中 国史学:评价尺度与评价标准》[1]、《中国古代统一问题研究》[2]和《重读史学名篇 ,汲取历史启悟》[3]。近年来,笔谈和系列文章的形式,屡屡见于报刊,表明它们受 到编者和读者的重视和欢迎,也反映出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者结合的新趋势。我们以为 ,它们之所以受到重视和欢迎,是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笔谈和系列文章就一个大的主 题发表议论和见解,比较容易把问题说的全面和透彻;二是从笔谈和系列文章中人们也 比较容易感受到不同的作者在论述同一问题时的不同的视角和风格,读来可以获得更多 的启示。本刊转载的上述三组笔谈和文章,或多或少反映了这方面的特点。
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在2004年《历史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如朱 维铮的《史学史三题》[4]一文就撰写中国史学史文本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 为史学史的结构“可以析作交叉重叠的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便是历史编纂学史” ,“第二个系统当为历史观念史”,“第三个系统就是中外史学的交流和比较”。瞿林 东的《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5]一文,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有四个方面的 特点:“多种存在形式”、“深入探索的连续性”、“未尝离事而言理”和“名著名篇 的魅力”。杜维运的《集体写史的方法论》[6]一文认为由个人写史到集体写史是中外 史学发展史上的一种趋势,集体写史应采个人写史之长,同时又应有能够领导全局的史 学家。陈其泰的《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一文[7],其所论可与杜文互相发 明。杜、陈二文都联系到当前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显示了作者的现实感。刘泽华 、张分田《开展统治思想与民间社会意识互动研究》一文[8],在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 上提出了值得重视的见解。齐世荣的《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考察》 一文[9],从世界史范围总结出来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值得人们反复思考,等等。有 新意的论文颇多,不一一枚举。
近年来有些问题为史学界所关注,如关于学科建设问题,李文海的《打破学科分割, 促进学科交叉——对历史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10],张研的《对中国史研究若干认 识误区的思考》[11]和姜胜利的《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12]等文,从 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学科建设中应当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又如,环境史研究已为中国 学者所重视,侯文蕙的《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一文[13]、包茂宏的《解 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一文 [14],一为专论,一为书评,约略反映了这方面的状况。再如,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家编 纂中国通史的工作及其成就,日益为研究者所关注,王家范的《中国通史编撰百年回顾 》一文[15]、黄静的《1931—1945年的中国通史撰述》一文[16],对此作了不同程度的 探讨。还有,李振宏的《近五年来国内史学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一文[17],就二十 世纪中国史学的反思与总结、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社会形态问题、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等问题的讨论作了梳理。
后现代思潮日渐受到学界的关注,陈启能的《“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18]、王晴 佳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19]和陈新的《实验史学: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 域的诉求》[20]等文讨论了后现代思潮对历史学的影响,以及史学家所应持有的见解。
以上是我们对2004年《历史学》整体面貌之特点的一个简括的勾勒,《历史学》所常 设的一些栏目也还有各自的特点,略述如下:
一、关于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历史理论
本年度的历史理论研究文章很多,对国家统一问题的研究在众多的文章中略显突出: 对于中国古代统一的历史条件、实现途径和历史意义,程有为等认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 国内学术界对于元代以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国家统一既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1]齐鹏飞认为:关于现实的 “国家统一”问题研究,必须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清理和总结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国家 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从中汲取积极的思想营养。[22]
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也是本年度的一个热点:苏凤捷谈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所表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主要得之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当代资本 主义的重大发展变化,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空间。[23]对历史发展的“ 合力论”,蒋大椿认为不能成立,他提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创造和改 变了实际历史进程。[24]陶清撰文同蒋大椿讨论了关于唯物史观的问题,提出:究竟应 当以怎样的历史观指导我们的研究?[25]本刊将两篇文章全文转载,以促进学术讨论。
关于历史观的问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蒋重跃认为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历史正统观 ,其主要目的是为王朝更替提供合法依据。[26]张分田认为中国古代帝王观念是一个完 整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的基本导向是尊君,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规范、制约君权 的思想。[27]
2、史学理论
许多史学工作者非常关注20世纪中国史学的评价问题,瞿林东等在谈到评价的尺度和 方法时认为评价的尺度要看是否在认识历史和认识史学方面有所创新;是否在某些方面 突破了前人的成就;是否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评价方法一要看本质和主流;二要 坚持历史主义的方法;三要用辩证的方法;四要谨慎对待和分析史学与政治的关系。[2 8]在2004年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还有后现代思潮与历史学的关系问题,许多学者表示:我 们需要了解和研究包括西方在内的一切海外文化,借鉴所有有益的养分,但着眼点只能 是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文化。[29]本年度本刊先后转载了研究和介绍有关“后现代主义” 、西方史学流派、国外历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文章12篇。
史学理论研究在2004年还呈现出多方面多领域的局面:齐世荣从世界近代史入手论述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世瑜撰文谈对新时期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与困惑;李纪祥 谈中国史学传统的实录及其现代意义,等等。从文章的内容上看对当前的史学理论发展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研究方法
历史学的研究是有着独特的方法的,李根蟠从历史学习和研究谈起,讲到治学的“六 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脚到、手到,对专业要有兴趣,要善于发现问题,广 泛收集和利用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不断更新和改善知识结构,[30]这些都是 经验之谈。我们还看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研究中的利用等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领 域的拓展、集体写史的方法等文章,集结在本刊推介给大家。
二、关于史学史和史学家的研究
1、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是本刊常设的一个栏目,2004年度在这方面的文章也是比较多的:戴鞍钢 、胡逢祥分别总结了五十年来内地和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乔治忠从学术史的角度谈 到要建设以史学史为龙头的历史学科学术史,以期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31]朱维铮撰 文讨论了中国史学史的三个向来有争议的旧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3 2]吴怀祺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 值;[33]陈其泰列举了20世纪史学家探索史学民族风格的成就;张广智就西方史学和苏 联史学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展开了深入地研究,这些文章在本刊都作为重点予以转载 。
2、史学家研究
对史学家研究的论文本刊转载的面比较广,李文海从坚持唯物史观的角度谈了学习华 岗史学思想的一点体会;吴汉全和李小树分别从李大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历史、历史 学、历史哲学的理论诠释以及李大钊的《史学要论》问世80周年论说了研究心得;对顾 颉刚的“古史辨”运动,罗义俊谈到,这个运动展现了一个无“政治的应用”的束缚、 无家派门墙的学术大平台,并提出了总结顾颉刚的原则性意见;汪荣祖认为,梁启超是 中国现代史学的拓荒者,他的主要贡献是引进西方的史学概念与方法并结合其所知之批 判和评论中国传统史学,促进中国史学的发展。易宁、易平撰文认为“司马谈作史”说 ,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34]等等。这些研究文章在坚持主旋律、提出新 观点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
三、文献研究与访谈录
1、文献学研究
史学研究离不开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本年度在众多关于文献研究的论文中作了有选择 的转载:刘钊认为:出土简帛的分类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是反映了先秦古书的盛衰过 程;扩充了先秦两汉古书的内涵;揭示了数术方技类古籍的史料价值;提供了对“疑古 思潮”进行反思的契机。[35]冯胜君指出:20世纪大量地下新材料的发现,引发了对新 、旧材料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为古文献新证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古文献新 证研究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36]史料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科学性的重要前提,王 德朋认为,影响史料真实性有三个因素:撰史者对历史事实筛选时造成的选择偏差;撰 史者的主观目的及政治态度造成的倾向性偏差;后世史家对史料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诠释 性偏差。在研究中要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帮助我们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37]除 了转载的文章外,学者们对于文献研究还有许多考证、订补、辑录、校勘等方面的文章 ,成果显著。
2、访谈录
访谈录这个栏目主要是选择了对当前活跃在史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学者的访问,谈到 他们是如何走上治学之路以及他们现在的研究领域和观点。本年度共计刊发访谈录5篇 :《中国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黄朴民教授访谈》(第2期)、《汪荣祖 教授访谈录》(第6期)、《探索中国古史的深层底蕴——高敏先生访谈录》(第7期)、《 陈光崇教授访谈录》(第8期)和《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王国斌教授访谈录》(第 11期)。通过这个栏目可以让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他们,并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有益启 发。
四、研究动态与信息
1、书评与综述
对专著的评论在各类报章中已经随处可见,优秀的书评是带着自己深刻理解的底蕴来 阐释原著的。对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的新著《象之隐退:中国环境史》包茂宏给予 了全面的评介:这是一个经济史、科技文化史和环境史的有机结合体,用跨学科研究、 比较研究、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完成的一部学术力作,对中国环境史研究有着很 重要的作用。[38]这样的书评给读者一定的思想启迪。
本年度转载综述类文章也很多,《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一期刊登李振宏的文章: 《近五年来国内史学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归纳和总结出五年间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 反思与总结、关于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方向的思考、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马克思 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等几个研究热点,他认为:对有关研究进行概述和评论,对史学理 论研究的深入展开,将会有所裨益。[39]同时用一些篇幅介绍本年度的学术会议:“新 时期新史学”学术研讨会、“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综述在本刊得到 了及时地反映。
2、史学百家与索引
2004年本刊在原有栏目“论点摘编”的基础上新开辟了“史学百家”的新栏目,目的 是增加刊物的信息储量,将一些研究信息、观点、文章摘要进行简要地摘录,以便于广 大读者节省阅读全文的时间,全年一共摘录了97篇论文的摘要。索引部分是复印报刊资 料系列刊物的传统栏目,《历史学》在2004年共计收录索引900条,以便于广大读者查 询。
中国史学在2004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4年的《历史学》尽自己的能力反映了它的 一些特点和一些侧面,为的是给史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了解2004年中国史学面貌提供一 点帮助,如有作的不尽妥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 ,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历史学》办得更好,也希望得到读者朋友们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