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特色推进课程教材实验工作——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基础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教育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北京市从1994年开始,围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具有首都特点的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摆脱了就课程研究课程的束缚,遵循“社会→人→教育→课程”和“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两个思路展开,历时五年提出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并通过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办组建的专家组鉴定。2001年,北京市教委根据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及实施的要求对“方案”作了适当调整,推出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在比较深入调查研究了国内外教育、课程的改革状况,尤其是注意对北京市教育现状调查与国外相近国家(汉文化圈)教育状况的分析,在认真听取基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意见,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为新一代的北京人的成长奠定坚实而广博的基础,为他们全面、主动、多样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工作已于2001年秋季在北京市的部分区、县进入实验阶段。这是新世纪北京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项重点工程,是一项关乎未来首都公民基本素质的重大工程,也是北京市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奠基工程之一。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具有双重价值,即一方面促进社会发展,保证人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促进个人发展,帮助个人实现生活理想、生活追求。只有实现教育的个人功能,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的目标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要通过组合起来的人类群体去实现。因此说,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动力来源。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以知识、科技、创新为主的新型产业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应付各种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促进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我们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与根本目的时,我们即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特点,强调了“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则应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这样的教育应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为目的,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的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而非仅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发展或彼此趋同的发展,它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它也是我们设计课程方案、研制课程标准以及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北京市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目前北京学生的状况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北京市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首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着重强调要使新一代的北京人在责任感、自主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更为卓越的表现。
这四个方面之所以被特别强调,主要是考虑到北京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和首都地位,考虑到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中国科技教育中心城市的特殊条件,同时也考虑到北京独生子女率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在认识上又存在误区的现状。上述四个方面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要求,这也是当前新一代北京人在发展过程中易受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实现人的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的关键性要求,是每个公民应对国际市场经济挑战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这四个方面是作为21世纪北京人不可或缺的。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负责意识和履行职责的使命感,这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民族能否强盛的根基;自主的学习与生活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科学精神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武器,也是帮助人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力量源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人才最可宝贵的特点,也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模式对公民素质的重要要求。
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有层次的,义务教育阶段低于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使学生学会负责,从小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感兴趣,说实话,办实事,学会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对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勇气。高中阶段则要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同时,使学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生活态度和技能方面有更高的发展,由逐渐学会负责达到具有公民意识和品格,由科学精神达到科学世界观,由创新意识达到创新能力,由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达到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具有良好的生活技能。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本课程方案的根本宗旨。具体地说,为21世纪的北京未来公民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让他们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应有的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本课程方案期望的工作目标。
(二)学校教育应该整合社会、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应该带领受教育者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校应树立开放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处理学校教育与大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为此,学校课程应该成为整合诸多影响因素的有力工具。
(三)基础教育的责任是为儿童少年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不仅要重视基础文化知识与技能(例如读、写、算以及基本的直觉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且要加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及学会发展等方面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追求发展是他们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就意味着必须真心承认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就必须保护他们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要为他们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条件,要统整社会、学校、家庭对下一代的各种要求,努力使学习生活能真正适应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五)学校生活应该成为学生一生中最可纪念的“金色时光”,应该充满成功与欢愉。为了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尽量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可能展示独特的才华,探索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鼓舞起每个人开发潜能的信心与勇气。“尽量减少对学生时空的占领”和“让每个儿童、少年都成功”,是校长、教师和一切与学生有关的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主动发展,帮助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世界观),帮助他们实现个性与人格的健康主动发展,是所有课程的共同责任。
(二)为受教育者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程方案所指的“基础”,是指为受教育者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及学会发展的基础。为此,不但要扩大“基础”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要用人类文明发展与现代科技进步提供的新视角,丰富和更新传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三)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实践与动手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从课本中学习,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是受教育者学习与发展的两条重要渠道。今天的儿童少年比起他们的上一代,减少了许多实践与动手的机会。因此,不但各种课程都要努力增加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还要有计划地引导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实践技能和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念。
(四)要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学习的幸福与成功的欢愉。学习应该是既艰苦又愉快的事情,信心与勇气都来自成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为此,要从有利于全体儿童少年发展的角度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要让这些内容与要求切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要。
(五)本课程方案及各科教材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在终身教育的体系内思考基础教育的任务,筛选教学内容,重新确定教学要求,不要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全面。也不要让课程与教材限制教师和学生,要留出足够的“接口”,让他们可以自主地把学校与社会、学科与科学进展联系起来,从而让孩子们能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学会发展。
(六)本课程方案及各科教材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切为了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的口号下,本课程方案及教材应该统整各方面的要求,帮助学习者形成个人的认知系统和基本态度,并使他们有能力把个人的认识、经验与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联系起来。
要注意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注意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在所有学科教材与学校活动中的指导与渗透,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去处理课程教材和学生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合力。
(七)要反映信息时代的特点。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并将日益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
循序渐进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超文本式学习、浏览式学习与检索式学习会越来越有市场。文字教材也不再是学校教材的惟一形式,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多种媒体组合教材也会逐渐进入学校。为此,必须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并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教材形式,以更广泛地适应受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发展的需要。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关于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
制订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总体框架的指导思想是分段设计、统筹安排。
分段设计即根据性质不同将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阶段,以充分体现各自的特点,如前者强调基础,体现统一要求多些,后者则要适当体现分流,更多体现因人施教,适应多样化发展需要,相对而言要灵活、开放,弹性更大。
基于九年义务教育特殊的性质,在目前北京市六三、五四、九年一贯等学制并存的状况下,本方案对课程结构体系作九年一贯安排,小学、初中不再分段。
在北京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后以升学为主的实际、高中阶段不宜分科及在制度上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的客观要求,本方案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采取“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办法,高三年级分为侧重升学和就业预备教育两类课程。
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虽说性质不同,但毕竟又是基础教育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尤其是在北京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大背景下,应尽可能地将二者结合好,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方面,努力强调合理过渡与相互衔接,强调要求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强调在合理安排梯度的基础上体现教育要求的完整性。
我们设计的出发点是,未来一代的北京人应该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也应该受到高质量、高水平、有区别的高中阶段教育,从而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关于课程结构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将课程分为Ⅰ、Ⅱ、Ⅲ、Ⅳ、Ⅴ五类。Ⅰ类是基础性工具课程,Ⅱ类是选择性基础课程,Ⅲ类是现代工具性课程,Ⅳ类是实践性课程,Ⅴ类是学校自主课程。
前四类课程,都是基础性课程,其中Ⅰ、Ⅲ两类工具性强些,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工具,而且是学习与发展活动的工具,统一性要求强些;Ⅱ类课程,是各类人类文明的积累,也是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每个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而具体到某一门课程知识能力掌握到何种程度则不一定做太强的统一要求;Ⅳ类课程也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特点在于学习的要求主要不在于识记而在于在体验实践中把握,在于人格与情愿、体能影响;Ⅴ类自主课程设置,目的是增加学校与学生的自主权,增强学校适应地方、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学校可以在Ⅰ~Ⅳ类课程中做安排,也可以自主开发、从网络中下载学习资料,安排设计课程或学习计划。
(三)关于课程设置
本方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语文、数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外语、常识、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由于学校和学生有组合和选择的权利,具体到每个学生,九年所学课程总数在13~16门之间。
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了语文、数学、思想政治、外语、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体育、艺术(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由于学校和学生有组合和选择的权利,具体到每个学生三年所学课程(不包括微型课程)总数在11~16门之间。
(四)关于课时安排(详见下表)
七、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基础教育12年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作“九年一贯”安排,高中阶段不分文、理科,高三分侧重升学与就业准备两类。
(二)减少学校教育时空占领,义务教育阶段周最高课时为30节,高中阶段周最高课时为32节,相应地增加了社区、家长、学校、学生的责任。
(三)增加弹性,从科目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学校自主课程的开发等方面,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机会。
(四)强化基础,在课时减少、内容增多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基础”的丰富内涵,更加强调基础的全面性、发展性、基本性和多样性。
(五)强化社会实践和劳动,加强综合实践、学科实践和实验教学,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应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
(六)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优势互补和并存开设。
(七)强调课程改革是在信息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进行的,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更要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及配套措施
2001年8月颁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提出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加快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从2001年秋季起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工作并逐步推广使用,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市进行高中课程教材实验工作。
为了确保课程教材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北京市动员全市有关部门,五驾马车携手并进:
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并负责政策及后勤保障;
由教材编审部门负责教材的编审及修订;
由教研部门负责教材培训和教学指导;
由教科研部门负责实验工作的监控和评价;
由教育学院负责教师继续教育。
市政府要求以课程教材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以高考自主命题为龙头的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工作已于今年秋季在北京市的部分区县、学校进入实验阶段,通过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新的课程教材,将逐步在全市推广。
由于北京市2008年奥运申办成功,我国今年即将加入WTO等因素的强力推动,北京市提出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即到2010年,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分期分批逐步实现12年义务教育。这都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课程改革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因此,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都必须不断地去修改、完善,不断地去主动适应北京市教育改革、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