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经济增长论文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经济增长论文

我国本轮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本轮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自2000年起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本轮经济增长存在着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以期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本轮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瓶颈

1.高投入,低效率。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连续和超常的投资来实现的,但我国的投资效率比较低。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生产率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确是显著增长了,但这个增长主要得益于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即“配置效率”的改善提高了我国经济的生产率水平,但技术效率的改善并不明显。可见,我们走的仍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之路。再以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而我国的投资率却比这些国家高出20多个百分点。配置效率是静态的、一次性的,技术效率是动态的、可持续的;没有技术效率提高的投资是很难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

2.高消耗,低产出。能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我国8个行业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也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德国的六分之一;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而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2003~2004年的电、煤、油荒等,正是这种高消耗的写照。

3.高排放,低回收。从废弃物排放水平看,我国每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我国资源的回收率也比较低,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成了废弃物(如每年约有500万吨钢铁、20万吨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等没有回收利用)。

从矿产资源的开采情况看,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也只有40%左右(我国西部地区的煤炭和原油的回采率更低,浪费惊人;据资料显示,西部地区从1950年以来的煤炭浪费总量按我国去年的煤炭消耗总量计可供未来30年之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资源利用和回收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经济难以循环发展。

(二)经济结构失衡加剧,经济难以有效持续增长

1.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是由我国所走的靠工业领域的连续和超常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所决定的,也是20多年来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累积效应。

自本轮经济增长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增长最为迅速;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仍相对较缓。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是: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且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我国的工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缺乏,恶性竞争严重;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导致运行的低效率;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相对落后,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严重制约着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和持续增长。

2.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调,有效需求不足。我国2000~2003年,投资率分别为36.4%,38.0%,39.4%和43.0%;消费率分别为63.6%,62.0%,58.5%和57.0%。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投资率的快速增长,消费率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且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

可见,消费率降到最低点的直接原因就是投资过热。投资率高与消费率低的矛盾,最终会导致总需求不足,商品相对过剩。据商务部对2004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商品的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的排队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446种,占排队商品的74.3%,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54种,占排队总数的25.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另据资料显示,我国8月份库存商品的面值达到1万亿元,比前一年增加了20%,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点。没有总需求的推动,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很难维持长久的。

(三)地方政府行为导致经济过热,经济运行出现波动

1.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导致投资过热。我国长期以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GDP的增长率实际上被当作评估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这是导致地方政府非理性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政府配置资源的强大能力也使得其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变为现实。

我国各级政府的投资路径是:通过廉价征用土地和超强借贷能力,以极低的投资成本进行城市建设工程,从而实现自己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地方项目投资总额为18474亿元,增长率高达38.5%。应该说本轮经济过热,与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有相当大的关系。

2.地方政府组织的经济活动,对经济过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财政分权强化了地方政府的主体利益,使得地方政府为达成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等社会目标而产生了扩张冲动;加之地区间差异的存在,而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纵容当地部分企业不顾成本、资源和未来市场需求约束等,快速扩张,致使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投资过猛,低水平和重复性建设严重,也带来了资金链、产业链和生态链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大学合并后的基本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在此间相继开工(全国大学城投资保守估算也在3000亿以上);此举不仅导致了一些大学固定资产的闲置率较高和资不抵债,更重要的是对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另外,一些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和某些政策的脱离实际,以及银行为降低不良资产率大量放贷的不负责任行为,使开发商按潜规则即“关系”能够获得巨额的贷款,导致政府公共权力谋取公共福利最大化和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发生异化,低廉的土地转让价格、银行较低的贷款价格和高昂的房屋销售价格为房地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致使房地产业投资居高不下(200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投资达到4925亿元,同比增长28.7%),房屋空置率高并远超国际警戒线15%的水平。

(四)高增长低就业的经济发展格局,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2000~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2%,7.8%,8%,9.1%;失业率分别为3.1%,3.6%,4.0%,4.3%(此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按有关专家测算,实际的失业率更高)。经济运行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态势,且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运行的这种态势,不仅增加了政府的就业压力,而且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低廉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1.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很难适应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我国劳动力的构成中,低素质劳动力占绝大比重,并出现严重过剩;高素质劳动力、特别是熟练技工严重匮乏,供给短缺。我国经济自本轮增长以来,从相关指标看,一些发展较快、曾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量最多的城市和地区如北京、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已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使得这些城市和地区吸纳低素质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加剧了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

2.农业劳动力数量转移增加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也正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时期,这使得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具有绝对过量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大量转移,而第二产业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准正在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减弱;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慢于工业化,因而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乏力,这就使得第三产业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据计算,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第二产业的5倍以上,甚至可能更高)很难发挥,从而导致劳动力供给对失业率的作用程度确实太大,这也是造成失业率与GDP增长率成同方向变化的重要原因。

3.贷款的流向结构不利于增加就业,导致失业率进一步上升。2002年4月到2004年3月,全国信贷规模扩张了5万多亿元,而其中的2/3贷给了国有企业。1995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是负值。但在本轮的经济增长中,我国所有的资源包括银行系统、中央和地方财政系统的资源还在集中地向国有企业注资,即大量的资金流向了一个总体上没有就业增长的部门。而为减员增效,国有企业仍在裁员。1998~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18万人。目前,全国需要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约1100万以上,再加上农村仍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以及从2001~2004年的年均新增就业人口为1360万人,失业率上升也就不足为奇。

(五)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明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1.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10.1%,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有5.2%,两者相差近5个百分点;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拉大的趋势。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增长速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居民收水平较低,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2.利润分配不够合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严重不公。我国的利润分配呈“二八”现象,即我国所创造的80%的利润被20%的人所分享,可以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没有被有效率地分配,或者说没有被公平分配。2000~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79∶1,2.89∶1,3.11∶1,3.20∶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2000~200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17,0.440,0.470,0.460,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0.400,已接近绝对不平均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造成较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对策

(一)创新技术、体制和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化经济增长之路

1.完善能源开发利用的行业规模和技术准入标准,创新能源利用机制,切实提高能源的回采率和利用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决取缔小采掘、小冶炼、小造纸和小发电等高浪费高污染的企业,对领导不力、管理不善的地方主要领导实行首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如燃煤和燃油锅炉,用电和用水设备)限期整改和淘汰,实现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升级和换代;加快结构调整,从规模和技术上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浪费和高污染的产业盲目发展,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

2.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当前,我国除土地和地下资源等以外,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也就是由于土地这些最重要的资源实行计划与市场双轨制的定价方式,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因此,要尽快提高这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切实提高配置效率。在土地的使用和转让上,对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实行有偿和竞争的原则,形成以市场竞争方式确定价格的使用和转让机制,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挤压房地产等行业的暴利空间,这是遏制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最有效办法;对政府、军队和事业单位等的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严格管理,对土地的各种滥用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上,缩小行政性审批比重和范围,尽快实现有偿和竞争的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切实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有效缓解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

(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化

1.改善投资结构,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我国已基本进入重化工业时期,根据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之比为1∶2~2.5∶3。从我国本轮经济的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不断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产品市场化;合理确定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既要保持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要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切实发挥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集群效应。

2.改善工业内部结构,增强工业整体实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工工业,通过政府引导、行业规范和跨国投资,实现加工工业的规模整合、品牌知名度提升和过剩生产能力的转移,以质量、品牌、信誉提高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工程,不断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切实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建筑业,通过土地价格、贷款价格和商品房价格的调整,进一步限制房地产的超前发展;能源和基础设施,加快国家紧缺能源的投入和战略储备,大力发展电力、交通等基础产业,弱化瓶颈制约。

3.适当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使最终消费需求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从本轮经济增长情况看,由于高额投资导致经济出现过热和消费需求不足,所以应适当降低投资率。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如果剔除1978~2003年期间经济高增长年份如1985~1988年、1992~1994年和2003年,投资率平均为37.8%,该投资率可作为判断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否合理的一个参考值。

(三)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1.完善官员政绩考评体系,从制度上遏制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官员政绩考评体系,使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统一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来,并以此作为官员任用、选拔的标准;同时,要尽快出台政府投资范围及相关管理规定(如重大项目投资失误问责制等),以此来严格限制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权力和机会,控制各级政府的短期行为;再者,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水平,为地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有效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2.重构中央与地方的金融关系,从体制上实现地方的金融安全与稳定。主要是改革目前中央政府完全承担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做法,让地方政府承担起它本应承担的维护本地区金融稳定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职责,从而使地方政府减少和根除非理性的贷款和投资行为。同时,尽快实现政银分开,使商业银行成为独立运作的金融机构,摆脱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切实提高贷款质量。

3.科学行政,依法行政,从严执政,严惩官员的寻租及其它违法行为,确保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必须从制度、体制和法治上提高官员犯罪的机会成本,加大惩治力度,使科学行政和依法行政落到实处,确保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沿着健康的路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四)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不断提高就业率,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1.改善贷款结构,促进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行业和企业发展。继续改善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部门和服务业等的融资环境,给这些企业以国民待遇,以便加快这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吸纳就业的强大能力(上述企业曾为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政策调控,鼓励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发展,积极支持与重工业形成配套关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切实增加就业岗位。

2.不断改进劳动力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要。我国劳动力供给存在着总量过剩和结构不足的矛盾,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来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政府、企业和教育部门要携起手来,加强对下岗工人和新增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满足市场对高级技工、技术熟练工人、高中级物流人员等的需求;同时,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区从业人员,等等。

3.疏通城市就业渠道,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取消农民进城的一切歧视性政策,用制度的完善(如工资增长机制和按期支付制度等)来改进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4.当前要着重抓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形势和经济运行态势的晴雨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的发展潜力。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五)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

1.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都能真正享受到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这就要求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调整高收入者的所得税率,尽量缩小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和水平;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尽快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利用国债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创造条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农民耕地,实施WTO框架内的农产品补贴政策,不断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2.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是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根本手段。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包括户籍、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从政策和其它各项措施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标签:;  ;  ;  ;  ;  ;  ;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