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稔“标”于心——提升校长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领导力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当务之急论文,于心论文,课程标准论文,领导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我参加了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无论哪个学校、哪个学科,其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确定一个主题,听几节观摩课,然后议课、评课。我发现:参加听课的教师不少,而留下来议课、评课的往往不足一半。
为什么教师乐于听课而不屑于评课?原来,不少教师参与听课并不是想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去审视这堂课有何价值、有何不足、可以作哪些改进,他们认为把握课程标准是专家们的事,自己就是来学习教学技巧的,他们把教师学习简单化为技巧训练。因此,他们来听了课,学了这堂课的教学技巧,自己上课时能够“复制”就行了,至于参不参加评课就无所谓了。其结果是,他们虽然复制了一堂堂“形似”的课,却并没有弄清楚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学生训练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以及这样做背后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也导致他们的学生年复一年地深陷于题海中不能自拔。
这种现象反映出,上海市二期课改十年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虽已被广大教师所熟知,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学生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管”,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看起来问题出在教、学层面,但此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校长和区域相关部门的携手联动。当务之急则是尽快提升校长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领导力。
二期课改背景下,校长应具备何种核心领导力?那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领导力。因为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各门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由于校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校长必须具有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领导力,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如何提升校长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领导力?我认为这种提升不应是外驱的,而应是内省基础上的自主提升,其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
坚持做课程标准的先行学习者,在学习与实践的互动中提升校长专业影响力
二期课改启动以来,市、区组织过多种形式的课程标准解读,然而收效甚微。原因在哪里?除了因为解读流于形式,用理论解析理论,缺乏案例支持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日益强调“校本”的今天,还有许多校长没能成为课程标准的先行学习者,没能主动担负起学习课程标准、宣传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执行课程标准的责任,他们把这种责任委托给了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美其名曰: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由于在校本实施过程中引领课改方向的领导者队伍里缺少了校长的身影,使得教师很难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执行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得到的信号是:这件事可能重要但不紧迫,甚至这件事既不重要也不紧迫。如此,怎能要求教师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准确地去把握课程标准呢?这实际上是校长责任的缺失,也是校长领导力的丧失。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校长充分认识到,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使课程与教学成为稳固的、连续的、制度化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长只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才能取得领导课程教学的话语权。因此,校长要先于教师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髓。校长不必精通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但对上位的课程理念、目标、功能、结构、课时要求、评价方式要有准确的把握,并且对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课程标准要有超越一般教师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校长要做课程标准先行学习者,就是倡导校长与教师组成学习、研究团队,校长作为团队中平等的首席,在合作学习、集体反思中发挥引领作用,并通过学习与实践的互动逐步把课程标准由专家理论文本转化为教师实践操作文本,最终实现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以此来树立起校长的专业形象,提升校长专业影响力。
树立“执行课程标准”即“守法”的意识,在学校道德形象重构中提升校长的道德感染力
学校应树立什么样的道德形象?是追求高升学率带来的“好名声”,还是追求培养有爱心、守法、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人?这是新课程推进中重构学校道德形象时必须作出的价值选择。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执行课程标准中的一些乱象实际上源于人们法制意识淡薄,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就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教学方面的法规,它具有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有些人往往在短期利益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为了迎合一些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要求而随意删减科目、延长上课时间,随意剥夺学生的兴趣和权利。说到底,这其实是校长专业伦理、专业精神缺失下导致的“违法”,这种“违法”并不因满足了部分人的需要、有着一定的市场就具有了正当性。
学校重构新课程理念下的道德形象是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机会。校长要认识到课程领导力起源于课程价值观的认同,外显于自己在重构学校道德形象时产生的道德感染力,而奠定校长个体道德形象的基石是自觉“守法”。校长要坚守这样的信念——没有任何利益可以高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要认识到,国家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国家意志,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树立起“执行课程标准”就是“守法”的意识,进而自觉、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课程管理。在此过程中,校长要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诱惑——以自己模范“守法”的道德形象所产生的感染力来带动教师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管理、评价制度,在课程文化相互激荡中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基于课程标准的管理、评价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新课程推进过程就是新旧课程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走“破立并举、边破边立”之路。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代表旧课程文化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摒弃考试分数决定一切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如:着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制度,确保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发展权;着力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和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考评制度,培育学校研修文化,把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确保教师的教育行为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着力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综合评价制度,确保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与自身所处阶段相适应的发展。这些基于课程标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以及制度产生、执行的民主程序构成了新课程文化的重要内容。伴随着这些制度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建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断得到提升。
赢得社会对课程标准的认同与支持,在优化课程环境中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新课程标准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勾勒出了未来人才标准,也指出了未来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了学校教育要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走向综合。教育先导性地位要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认识应超前于一般民众的认识水平,这就使得一般民众对学生升学的追求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碰撞,这种碰撞不可避免地挑战着校长课程领导力。校长要认识到这种碰撞不是不可调和的,其调和路径就是:建立机制、优化课程环境、赢得社会对课程标准的认同与支持。
校长要认识到,在转折性环境下,不但新课程的价值需要得到社会、学生家庭的认同,并且由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教学再也无法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内,课程改革也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尤其是来自学生家庭方面的理解和合作,因此,校长应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协商机制、家校教育合作机制、社会资源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机制等,让家长、让社会了解课程标准,学会用课程标准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的价值,并监督学校准确实施新课程。通过内外力量的协调和课程环境的优化,不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