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兰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回民小学 730300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求真、求实、求高效。教学中,教师只有用心挖掘文本资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扎实有效。要创建一个动感高效又让学生得到积极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关键词:新课改 小语教学 情境创设 高效课堂 措施
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怎样把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三点: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去设定我们一堂课的标准。但在预设目标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去套用标准,应该结合每堂课的具体内容,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当然,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某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每一节课中有机地渗透。现在常见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默读时,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缺少方法的指导。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段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提出适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的合理性,常常追问自己:“我这样安排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吗?”“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吗?”“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采取恰当的方式,提出合适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提问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应通过梳理逐步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课堂上还要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新课程提倡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课堂上既要有动,还要有静,要动静结合、放收适度,动的时候动而不乱,静的时候不显得沉闷,做到动而有序、不燥不乱。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实施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而不要仅限于对朗读的评价上。要通过评价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提高朗读水平。评价时不仅是评优劣,还应该评对事物是非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你真棒”、“你不错”、“你真聪明”的层次上是不行的,应分层次,重引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生评生、生评师、师评生、竞赛评等。
三、抓住合适的时机,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备课时不仅要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先组织学生通过自读、朗读、默读、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经历了由初步感知到整体感悟的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引导品读了二、三自然段,在研读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并结合作者杏林子的资料(照片、背景资料)出示了她生命阶段的一组数字:12岁生病,16岁开始写作,29岁时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然后又把握时机,出示了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生命是一张张笑脸……因为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冰心的感悟再次掀起高潮。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此时此刻,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净化和升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虽然生命短暂,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课堂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目标与事先准备的预设性目标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宝贵。关注发展、关注生命比关注预设、关注形式更为重要。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总之,要明确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求真、求实、求高效。要创建一个“绿色课堂”、“动感语文”,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树立上一堂有意思的课比上一堂有意义的课更有意义的观念。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把自己的教育认为最好,实际上是无知的表现。让我们为追求教育的更好努力奋斗!
论文作者:张春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生命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高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