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过长期的资料引进和评介之后,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无论是对于解决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存在的不同意见分歧,还是对于正确认识 和评价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马克思主义的 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曾经引发过激烈的争论,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实事求是地讲, 这个问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考察科尔施、佩 里·安德森以及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科尔施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同他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文中提出的“ 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在该文中,他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一 种“经济决定论”式的实证科学,造成了无产阶级的主观意识的匮乏,这恰恰是西方革 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他提出应该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在他看来,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包括“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在内的“总体性 理论”,西方革命不应该采取俄国革命的模式,而应采取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 态在内的“总体革命”,其中“意识革命”是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前提。
科尔施的上述观点提出后,受到第二、第三国际理论家的批评,但是他坚持自己的观 点,因而被开除出德国共产党。他还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与现状——一个 反批判》答辩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已不再是在第二国际 和第三国际之间展开,而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同“第二、第三国际正统理论家”之 间展开。这里他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指他本人以及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 识》。科尔施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场争论的起源与实质。他指出:(1)列宁及其后继者 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具有一致性,因为他们都反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 在西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存在着差别,然而由于以苏联为主导的第三国际强行推行“布尔什维 克化”运动,把俄式革命模式和理论模式视为惟一的“正统”模式,排斥一切理论异端 ,这场有关西方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的争论就进一步发展为哲学争论;(3)这场哲学 争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一场争论,但由于争论不是通过理论的方式解决, 而是通过政治强力予以解决的,它造成了共产国际内部的一个反对派——以卢卡奇和他 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这三点可以看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反映的 是当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寻西方革命的过程中与第二、第三 国际在西方革命道路的战略、策略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而这种分歧又导致哲学上的争论 ,争论的结果是出现了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
同科尔施相比,梅洛-庞蒂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很不相同的。梅洛-庞蒂 从捍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目的出发,故意制造“两个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 列宁思想”的对立,具体做法是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解释马克思主义,然后抽象地肯定 西方马克思主义同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一致性,具体肯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 立。因此,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确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是为资产阶级意识 形态服务的。但是必须指出,他的这一概念并不适合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因而 也遭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等人的反对。
佩里·安德森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代性”和“理论主题转换”的角度来考察西方 马克思主义,应该说避免了研究的主观性。同时,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归纳 也具有合理性和启发性。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抛弃佩里·安德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 征形成的原因的考察而抽象地对待他的结论,更不应当作一些不恰当的引申。
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的确把“理论和政治实践”的脱节 这一缺陷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性,这也常常是我国学术界批评乃至否定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由。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佩里·安德森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论述,我 们就可以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并不是不想把理论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卢卡奇 、葛兰西、科尔施甚至是努力地去实现这种统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勇于从理论 上进行探索的,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并不是他们单纯理论思辨的结果,而是通过对西 方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而逐渐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葛兰西的 “领导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 ”……,无不显示出他们敏锐的理论思维和强烈的现实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理 论的确是非常重视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的。可以说,佩里·安德森并不是一般地谈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践的脱节,而是把这种脱节限制在“政治实践”领域。
佩里·安德森指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到西方唯心主义哲学中寻求理论支持的原 因: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生前并没有留下经典意义上的系统的哲学著作,仅靠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几段格言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是不够的,而西方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又都反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哲学的阐发,这就决定了有 必要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作回溯式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1920年以后,在先 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堵塞了社会主义的任何进展,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文化取得了对 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这一切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越来越发生密切的联系。 应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受西方哲学文化思潮的影响,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实际 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不仅有人受过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也有受唯物 主义哲学影响的哲学家。也正因为这样,佩里·安德森并没有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受到 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就否定其理论探索的价值和意义,他还指出了这种“影响” 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如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马尔库塞的文明观等。
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哲学文化传统问题
应该说,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等人受西方历史主义的 文化哲学传统的影响较深。历史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先驱维柯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建立语言、习俗、法律、政府等体系的过程,既然如 此,人就必然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其最初表现形式就是神话和英雄史诗,它们记载了 各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的真正历史。但由于这些神话和史诗本身很粗糙,加之年代久远 和人为的篡改,因此要理解和恢复其原意,就必须把“哲学思维”与“历史思维”有机 地结合起来。维柯这种强调“人类历史是人本身的产物”以及“历史和哲学相一致”的 观点,对历史主义文化哲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赫尔德则从历史主义的原则出发, 认为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特性离不开对各民族、各时代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考察,只要 运用哲学思维,通过各民族、各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就可以看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 进步,由此他引进了历史主义思维方式的核心原则——个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应充 分肯定各民族、各时代历史和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个性和价值,而不能用某种既定的普遍 标准来衡量其价值。
赫尔德的这种历史主义原则被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现代的反实 证主义的历史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潮。他们一反西方哲学以数学、物理学等自 然科学知识为对象的传统,把康德的理性批判扩展到文化批判和历史批判。狄尔泰认为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主要依靠理性、逻辑和经验来认识 自然界的规律;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命、精神活动以及由这种精神所创造的文化世 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采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即通过解释、体验、领悟的方法把握 历史的内在精神,寻找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并由此获得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之下 人的生命的意义。狄尔泰的这种对人文知识的哲学考察逐渐发展到对整个西方传统知识 论哲学的反省和批判,这种批判被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所继承 和发展,并进一步把批判的领域扩大到整个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构成了20世纪西方文 化哲学的复兴。这股文化哲学思潮同样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总体性的 辩证法”和“物化理论”、科尔施的“意识形态批判”、葛兰西的“实践哲学”,都体 现了他们对唯科学主义的实证论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说的反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文化批判哲学。不同的是,西方哲学家的文化哲学主要是对 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中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主义、理性主义的批判,而西 方马克思主义则在西方文化哲学的大背景下,通过接受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学说,把这种 批判扩展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
同样,在阿尔都塞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受西方实证主义哲学传统,特别是受结构主 义方法的影响较深。他的“征候阅读法”主要来自于拉康的精神分析,这一方法要求从 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理论总问题(又称“理论框架”、“问题系”等)。而拉康的精神分 析恰恰是他将结构主义运用于心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即“总问题”研究 方法,强调揭示“理论总问题”,强调“共时态”、结构整体性的研究,忽视历时性以 及结构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的价值取向与结构主义方法完全契合。他的“科学和意识 形态对立”的“认识论的断裂”来自于他的老师加斯东·巴什拉的历史认识论和科学哲 学。阿尔都塞正是在这些西方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理论 和政治背景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的。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现代性问题
如果说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离不开对其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的话,那么,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现代性问题,则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具体理 论问题。但是这里必须明确的是,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问题不同于西方哲学家的突出特点正在于:他们的理论底蕴是经过他 们阐释后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底蕴更多的是西方古典的人道主义 哲学传统。因此,没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详细考察,我们就无法 说清他们的现代性问题的理论特质到底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要加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哲学性质研究的根本原因所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站在同近代哲学 的断裂点上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现代哲学。 他们认为,作为对近代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并不是人之外的所谓绝对 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更不是要去建立一种能够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而 是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考察自然界,不包含自己的自然 哲学,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联系“人的实践及其人类历史”来考察自然的,其目的 在于更好地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只有“人类社会生活”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主题 。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都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 解释,并把“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 职能。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来自于哲学家单纯的理论建构,而应该是在对现 实生活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文化批判、哲学批判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这也决定了哲 学与哲学史、文化史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这种哲学理论的指导下,西方马克 思主义哲学家尤其关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境遇问题,揭示了当代西方人的异化和价 值的失落这一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异化和价值失落的原因,进而形成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理论。
总的来看,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就可以看到西方马克思 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这也是从根本上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必由之路。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卢卡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