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

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

陈维[1]2004年在《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文中认为本文从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入手,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表明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针对传统发展观的生态学缺陷,作者提出进行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向的观点,并试图从生态化价值观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基本描述。 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实施必然会导致科技创新主体在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时的两难选择。对此,本文提出了对科技创新主体进行绩效评价的生态化价值观实施途径,即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和创新主体的道德自律两方面入手,为推进科技创新生态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秀的人才准备。 今天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以强化未来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道德意识。

舍娜莉, 何颖利[2]2013年在《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发展中的生态缺陷,文章倡导科技生态化转型,同时从生态化发展的角度论述科学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现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实行绩效考核,即将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时推进。为此,我们应加大对于公众进行科技生态化以及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强化我国在未来科技创新方向上的道德意识。

王雨鑫[3]2013年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不断冲撞与对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既是缓解生态危机的着力点,也是实现人类长远利益的支撑点。生态道德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也引起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观念的变革。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引入,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领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问题,尝试提出“全方位-系统化”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从生态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的概念。继而探讨了“全方位-系统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原则(即“叁融合”原则)、内容模块(即“全方位”的构成要素和“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和运行保障措施(即“叁维度”保障措施)。概括而言,“全方位-系统化”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是指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遵循“叁融合原则”、在完成生态道德教育全方位的构成要素基础上,将理论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生态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等整合为一套系统化的实践路径,确保“生态道德教育构成要素全方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路径系统化”成为一种综合性、实效性、实践性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

徐莹[4]2013年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道德教育作为21世纪德育的新课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如何确立和选择正确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是生态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理性生态人”的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意识的提高及膨胀,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产生了无度化的倾向,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现实的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于是,20世纪中期以来,很多西方的学者以及政府等开始尝试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道德的调整范畴,从而带来了生态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当今社会,人们对发展方式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我们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的时代要求。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拓展和丰富,一方面,为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推进提供理论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人们对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从知到行的转化。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些成果,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内容,但是总体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能忽视。例如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其可操作性的研究也显得不足,与时代发展的密切结合也需要进一步推动等。因此,本文力图在选择性的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让自己的努力加入到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的这项任务中来。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方法、比较借鉴方法、分析归纳方法等各种方法,以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为中心,分别探讨了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概念特征、思想基础、时代要求、具体方法以及运用维护等问题,以期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思想来源、新时代的要求、其具体的方法结构、内容以及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和维护问题做出解答。具体来说,本文是从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表现、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和维护叁个层次逐渐展开阐述的。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对中国和西方已经形成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分析,这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对思想基础的分析,坚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全面地对古今中外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一是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叁家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对现代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启示。二是对西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叁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有关生态的思想进行解读。逐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形成的分析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四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采取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梳理和概括。这样的分析,是为了让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索具有丰厚的理论素材的支持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现代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索离不开吸收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现代西方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也为当今的探索提供了基础理论资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最基础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索为我们当前研究提供了最有针对性的和现实性的理论基础。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确立和选择也应该注意时代的要求。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也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确立和选择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注重方法的多元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结构及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包括外显性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渗透性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以及协同性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叁类内容在内的共十七种具体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并对每种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概念以及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结构内容进行的建构,从而使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表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形成了层次分明、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并呈现综合发展趋势的方法体系。方法就是工具,就是手段,是过河的“船”和“桥”。研究方法不能忽视应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作为一般方法的具体化和特殊化,也是如此。因此,探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也就成为必然。本文从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的不同领域入手,重点分析了企业、社区、农村及虚拟领域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这是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运用问题的具体阐述,同时也会对现实中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在其他方面的运用起到启示作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和维护是密切联系的,探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也不能忽视对其维护方面的探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维护,应该坚持从观念引导、制度维护、组织维护和个体维护等不同方面展开,这是保证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科学运行以及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中能充分发挥其功效、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力图打破那种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窠臼,避免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泛泛而谈却不能深入研究的缺陷产生,把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从其中择出单列,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体系性、系统性的构建和阐释,形成一个新的架构,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另外,本文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择取了全球化、信息化和公民社会这叁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分析了其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具体地阐述了生态道德教育实现的十七个具体方法,同时分析了其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使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讨不再空泛,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对这个多层次、交叉互补、综合发展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体系的阐释,既是本文的中心和重点,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过去不少的学者只是在研究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涉及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路径或者实施方法和策略,而没有对其单独、重点研究并形成体系性的不足在此得到克服。另外,本文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维护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弥补了过去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本身研究的多,而对其方法的维护和保障研究的少的缺陷。离开了方法的维护和保障内容的研究,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研究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不利于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有效性在现实中的充分发挥。总之,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阐释和构建,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针对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形成有层次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创造新的文明。

江丽[5]2016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从纵向上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演进轨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叁个阶段。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主要集中于其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及短暂的"《莱茵报》时期"。出身工厂主家庭的恩格斯由于亲眼目睹工人被剥削的非人遭遇,转而抨击资本主义对外部自然及工人自身自然的双重迫害,其生态思想正萌生于此。伴随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完成,他们主要阐述"自然-人-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指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现实的变革实践,代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彻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建立在更为系统完备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第二章和第叁章主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提出"生态"的术语或概念,但其诸多着作中却蕴含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两章以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相关理论文本为依据,分别从生态要素论、生态危机论、生态经济论、生态社会论、生态伦理论及生态审美论等六个方面对其生态思想进行尽可能深入的横向阐明,以展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深刻意蕴。第四章主要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前提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视和回应的理论问题是如何理性认识与科学检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与实践追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一球两制之间的生态环境博弈背景下的种种问题。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之间在理论上是内在契合的,二者在实践中的不契合恰恰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背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理性认识诸多制约因素,同时也须正视诸多现实契机,积极迎接挑战,抓住重要机遇,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叁个自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等优势,建设"美丽中国"和"绿色中国",把"生态大国"转变成"生态强国"。第五章主要阐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结合自身国情和具体实际,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理论总结和深化。本章从人口资源环境观、发展观、科技观等叁个维度概括提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六章主要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提出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前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力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等四个环节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为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魏泳安[6]2014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的现实回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的价值自觉。随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作用和功能也必然会不断彰显。本文分别五个部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及其实现。首先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阐明生态文明及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必要性;其次,分别从我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发掘优秀的生态思想,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基础;第叁,从主客体相互关系效用和意义视角,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概念,并从价值取向的超越性、价值目标的层次性和实践操作的生活性叁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在要求,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创新和培育“理性生态人”;第四,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内容、机制、环境和方式四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现实彰显瓶颈,并从历史、社会和学校叁个层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从生态教育的思想指引、内容厘定、机制构建、环境塑造和方式创新五个方面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刘华凤[7]2013年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文明是一个充满竞争、活力、创造性的文明,它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物质需求。伴随着资源的大量开发与浪费,以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让人们措手不及,更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促使我们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里普通的一员,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积极维护好各民族、国家间的利益。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台阶,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共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将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思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的整体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全面分析生态文明的本质,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生态科学知识缺乏、生态文明道德意识淡薄、对其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主要原因来自于社会、教育体系、家庭以及个人自身。同时论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科技生态化转型、带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然后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论述,首先是详述生态文明观历史渊源教育,马克思对生态文明有着纵多精辟的论述;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文化也涉及到相关生态思想。其次是高校必须传授大学生生态知识,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以及进行生态技能教育。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论述了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途径。脱离了实践,生态文明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都将不能充分发挥,犹如纸上谈兵,不能真正发挥生态文明的成果。只有通过实践性活动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加强教师生态文明教学培训、挖掘各学科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课堂渗透、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等,这些都是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载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体系,需要多方面进行努力配合,共同促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金国玉[8]2014年在《“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理念、新构想,这不仅使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战略性高度,而且赋予了“美丽中国”丰富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深层的伦理要求。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既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更需要发挥全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实现生态文明之美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更需在推动和建成“美丽中国”过程中肩负重要的责任。因此,在“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需要将“美丽中国”的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要让大学生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本文以“美丽中国”为理念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首先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分析了当前生态危机和生态意识薄弱等给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阐明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梳理了“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审视了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以及生态道德教育的总体情况,厘清了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与“美丽中国”价值目标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最后,在综合分析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中国”的理念,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侧重点和具体路径。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坚持综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侧重于生态意识的养成、文明素养的培养、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应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思政理论课中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态道德意识;加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社会应为大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王强[9]2008年在《高等农林教育生态化与“生态型人才”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高等农林教育生态化是培养"生态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高等农林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等两个方面,论述了高等农林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的思路。

范梦[10]201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永远离不开人的发展维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从现实出发并回归现实的教育,是改造思想充实灵魂的教育。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培养真正关心、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志愿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饱受生态危机之苦,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崇,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奏响新的乐章。承载着新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重要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对教育主、客体的发展层次和发展维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立足个体和现实、放眼人类和未来的教育,它诉求的是个体以内向的精神修炼控制甚至克制外向的过度欲求,以整体、系统、宏观思维来构筑一个普遍关怀、返璞归真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人的内在素养和德行,落脚点在于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必然要以特定价值观确定发展方向,所以理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青年肩负着更多的公众期望和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引领着社会风尚、影响着社会伦理环境,生态素养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塑造大学生生态伦理体系,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应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诉求是生态文明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主要依据。论文第一章论述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基础。现代发展观引领下的工业文明创造出空前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渐尖锐的人地矛盾,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20世纪中后期,生态文明教育被引入现代教育范畴,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显着成效,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它以一种素质培养形式,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矛盾缓和都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向上具有统一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实现公共化转型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教育扩大影响力,实现本土化建构和发展的需要。论文第二章以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展开,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分析,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而对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概括,找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之源,并参考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扬弃性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第二章还对国内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进行了对比,并从经验角度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文中选取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做得颇有特色和成效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分处不同大洲,也有着鲜明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差异,但他们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都做到了与已有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并自然地展现出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值得我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中借鉴、学习。论文第叁章是实证研究部分,这部分研究的目的,首先是通过量表、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生态伦理、生态行为的认同和践行情况以及对生态常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第二,是了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政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的实施情况。第叁,这部分研究还涉及到了对在校生中学阶段接受环境教育情况的调查,试图摸清基础教育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和访谈交流归纳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推测出问题成因。论文的最后两章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中外生态文明教育先进思想和成功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当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体系构建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原则、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体系四方面着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贯穿始终,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现实依据,初步构建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D]. 陈维. 武汉科技大学. 2004

[2]. 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J]. 舍娜莉, 何颖利. 人民论坛. 2013

[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 王雨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4]. 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D]. 徐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江丽. 湖北大学. 2016

[6].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 魏泳安. 兰州大学. 2014

[7].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刘华凤. 江西理工大学. 2013

[8]. “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D]. 金国玉. 北方民族大学. 2014

[9]. 高等农林教育生态化与“生态型人才”培养[J]. 王强. 江苏高教. 2008

[10].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范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标签:;  ;  ;  ;  ;  ;  ;  ;  ;  ;  ;  ;  

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