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实事求是难问题的途径与实践--新时期领导干部实践实事求是的“困难”研究_群众路线论文

解决实事求是难问题的途径与实践--新时期领导干部实践实事求是的“困难”研究_群众路线论文

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之路径——新时期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新时期论文,领导干部论文,路径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4)07-0056-04

       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交融的结晶,是有特定称谓和深邃内涵的重要概念,是关乎我们党命运的基本要件,是我们党成长壮大不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个人思想认识、立场观点、工作方法以及外部环境等影响,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践行实事求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新时期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的问题,探寻破解难题之路,对于坚持和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全面把握内涵: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的路径之一

       新时期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践行实事求是“难”,难就难在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知不深、理解不透、觉悟不高、重视不够上。人的思想意识虽然来源于实践,但它对人的实践活动又具有反作用,思想认识上的重视不够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打折扣。因此,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首先要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实事求是的深邃内涵。

       第一,应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高度把握实事求是之深刻内涵。邓小平曾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但是,他们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正是在这一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才从“自在”阶级上升到“自为”阶级,正是在这一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才明白了自身的性质、自身解放的条件,才把握了打碎锁链、成为统治阶级的基本规律。毛泽东通过丰富发展实事求是的内涵,使这个古老的概念焕发生机,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运用实事求是这一俗语,使根植西方、理论艰深、内容庞杂的马克思主义具备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易于为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理解和掌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2]。实事求是经过毛泽东的崭新阐发,成为一个既姓“中”又姓“马”,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高度契合的科学概念。其一,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来探寻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而不是凭主观想象、凭过去的经验、凭书本知识,去臆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世界观高度契合。恩格斯指出:“……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3]其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化表述。实事求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变化为转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体现,即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过程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必须从事物本身引出其固有的内在规律性,努力使主观认识跟上变化的实际。其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表述。实事求是要求人们在认识把握客观规律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具体事物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而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目标,努力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即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于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深度把握实事求是之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4]。所谓理论精髓,是指使该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既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体现在这些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始终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的深度理解实事求是,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各个时期的理论成果,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内核,最终达到对实事求是内涵的全面认知。

       第三,应从科学方法论的维度把握实事求是之深刻内涵。我们党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承担着强国富民的艰巨使命。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取得成功,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出中国特色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这条路是党带领人民群众,从没有路的地方摸索和开辟出来的,能披荆斩棘、克服万难,趟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道路,根本秘诀就是靠实事求是。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实事求是“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从党的重要法宝地位理解实事求是内涵,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联系我们党的命运多舛和事业曲折发展的进程,正确理解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党的命脉所系、力量所在的根基,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毛泽东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认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进行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一切成功,归根结底靠的是实事求是;党出现的失误和挫折,根本原因是背离了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5]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总之,实事求是内涵深刻、博大精深,领导干部要全面掌握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就必须下大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系统地学习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近现代从受尽屈辱到奋起抗争、复兴崛起的奋斗史,全面分析研究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实事求是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真正成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模范。

       二、坚持科学方法: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的路径之二

       新时期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践行实事求是“难”,难就难在方法上,方法的不科学必然导致实践中的事倍功半。因此,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必须坚持科学的践行方法。

       第一,应坚持全面、系统、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实事”是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逻辑起点,而全面、系统、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又是弄清“实事”、把握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毛泽东早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曾对“实事求是”作过精辟的概括,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6]在现实的领导工作中,“实事”就是领导干部面临的具体问题、实际情况,搞清这些问题和实情,就是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逻辑起点。正如习近平同志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7]而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地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的而不是“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式的、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只有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才能全面地搜集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情,搞清楚制约全面深化改革的因素,搞清楚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只有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才能及时了解社会公众所思所盼,及时了解民心民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政策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当然,搞好调查研究,还必须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领导干部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领导干部认识的根本。调研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第二,应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关键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实事求是践行难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变,不可将其僵化、绝对化、片面化。当前在一部分同志中尤其是一些领导同志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自觉不自觉地把实事求是的“难”度绝对化,把实事求是“难”的原因片面化,把实事求是的“难”与“易”之间的关系僵化、静止化。现实中,作为实事求是践行者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辩证地认识实事求是的难和易问题,既不能把实事求是简单化、庸俗化,也不能夸大实事求是的难度,应当看到践行实事求是“虽难亦易”和“虽易亦难”。说它“虽难亦易”,是因为只要践行主体注重个人理论修养、深入认知其深邃意蕴,并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立足实际,搞清实情,就不难发现事物发展规律,也就不难在实践中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说它“虽易亦难”,是因为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客体的因素,二是主体的因素。从客体角度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无限发展的,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事物内在联系或规律的“是”总是被现象甚至假象所掩盖,实事求是践行难也是一种客观必然。从践行主体来看,认识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道德水平、党性修养等,都可能成为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的阻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无知、经验、骄傲自满、私心私利是实事求是的四道屏障。从实际出发的伊始,主体就自然而然地会按照自己的“认识图式”或方式“改造制作”客观实际,使之打上主体因素(如知识水平、兴趣、动机等)的印记而获得“主体化的”形态。“从客观实际出发”和“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距离,是导致从实际出发难的根本原因[8]。同时,“求”的过程中孤立地、静止地、简单地、片面地看问题,也是实事求是践行难的原因之一。因此,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不仅要坚持科学方法,还要注重提升践行主体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健全机制: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的路径之三

       新时期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践行实事求是“难”,难就难在机制缺失上。因此,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不仅要坚持科学的践行方法,还必须把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升为一种制度,用刚性的制度约束来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践行机制。

       第一,应建立健全先调研后决策的制度。现实中不少领导干部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价值并非知之不深,而是态度不端。态度不端必然引发行为不力,必然使得说一套做一套、拍脑袋决策、随心所欲决策等成为一种习惯。而要解决态度不端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先调研后决策制度:一要建立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设定为领导决策的必经程序,任何一项重要决策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出台,要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9]。二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10]。三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到联系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通过拉家常、面对面的对话等近距离接触,直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这样,才能克服一切从本本出发、唯上、唯书、不唯实的错误倾向;克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和工作落后于客观形势,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至蛮干、瞎干的错误倾向。克服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不喜欢听真话实话、不愿择善而从等违背实事求是要求的错误倾向。

       第二,应建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常态化教育制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内在统一的。坚持群众路线,内在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帮民富。坚持实事求是,也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的。……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1]因为,践行实事求是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的过程,只有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倾听人民呼声,才能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同时,践行实事求是又是领导干部在率领广大群众进行实践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其在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形成的意见、决策等,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所以,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群众对权力的焦虑和利益敏感度不断上升,群众工作难度在加大、党群干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的历史时期,破解实事求是践行难题,必须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以制度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实事求是的践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应建立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奖惩机制。破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践行难题,迫切需要激活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现实中,不少领导干部也知道群众是我们的依靠力量,只有坚持实事求是,“践行群众路线,才能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密切党群关系”[12],也想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但是,又不敢坚持实事求是。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自身问题,二是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所造成的“谁坚持实事求是、谁说真话、办实事谁吃亏”的负面效应。要消解这种负面效应,就需要建立奖惩机制。对于那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讲真话、做实事、不张扬的干部要给以重奖。“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13]进领导班子。对于那些不体察民情,不深入群众,只讲形式、不干实事,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弄虚作假、哗众取宠,铺张浪费、搞形象工程,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的庸官、懒官;对于那些贪图享乐、崇尚奢靡、摆谱摆阔的“花官”;对于那些经常是醉醺醺、昏沉沉、吃拿卡要的“赖官”,进行严厉的问责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给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干部输入正能量,进而激活各级领导干部的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才能够激发各级领导干部自觉以焦裕禄为榜样,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期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难的问题才能够得以破解。

       [收稿日期]2014-04-26

标签:;  ;  

解决实事求是难问题的途径与实践--新时期领导干部实践实事求是的“困难”研究_群众路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