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给排水系统工程建设是市政工程地下管线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对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改善居住环境,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本文主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方面,对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中给排水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
引言
综合管廊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城市地下管道的综合走廊,通信、电力、供热、燃气以及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被集中在一起,共同进行设计、规划、建设、管理。在海绵城市中,综合管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海绵城市不仅是一个理念,也要求能够实际解决市内积水问题,这对城市综合管廊的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分析当前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的问题,探讨可行建议十分必要。
1 海绵城市理念在当前的应用
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过程中,针对城市地面透水面积越来越小的局面,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加以改进。在城市给排水建设需求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城市排水在遭遇暴雨时会使雨水径流量迅速积累,导致地面雨水难以及时排除,造成城市内的内涝灾害。地面不透水面积的持续增大,阻止了地表雨水的有效利用,使其不能通过地下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的雨水收集,导致在有一定需求时无法有效利用。通过与世界排水系统先进的国家进行技术对比可知,城市给排水建设主要应用的是比较先进的可呼吸的给排水系统塑造理念,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水系统渗透性,还能提升城市的地下蓄水能力。尤其是对水资源丰富的岛国来说,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既能提升雨水的疏导能力,还能补充地下水源,实现了高效的雨水循环收集与利用,既提高雨水资源的高度反复性利用,也实现了有效的水资源储备。
2 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
2.1 科学进行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应考虑长期性、复杂性,由于海绵城市一经建成,如无必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建或者大规模的改造,而且较大的投资额也要求相关部门在施工前做好规划和设计。在施工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了解投资总额,并请专业的建设、施工方进行分析,施工设计环节,应重点考虑施工方案的投入产出比、安全性、可行性,反复进行评估,降低施工影响,结合区域特点确定相应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设计时期建立涵盖城市范围的水循环系统,首先明确水资源利用的方式,之后再分析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地下设施方面,除去基本的沙土、砂土结构外,水循环系统工作还需要来自机械设备的动力支持,由于地下环境湿度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的耐腐蚀性,并确立可行的运维方案、检修制度。此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量较大,涉及到的内容也复杂多变,还要注意与其他管线管道的协调,尤其是一些老城区,常见地下管线管道包括燃气、通讯、电力、监控、电信等,可应用BIM进行模拟分析,遵循“新让旧、小让大”等基本建设原则,设计合理的管廊施工方案,将施工的不利影响降至较低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协调好地下管廊建设与其他管线管道建设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除了给排水系统建设,还会涉及到其他如通讯、电力、燃气、监控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交流,减少建设阻力,加强沟通,降低重复施工和无用施工,将城市不同的管道等建设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其协调性。
2.3 做好相关的试点工作
在城市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力度,保证各项建设的安全运行,并进行科学建设。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强对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引进和研究,保证该项目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展开建设,推动海绵城市的推广。
2.4 做好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耗时较多,但是从我国当前发展来看,经验并不算丰富,这就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做好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制定完整科学的建设方案,将城市雨水洪水等水资源利用方案进行完善,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2.5 完善和解决排水不畅、蓄水能力不足
通过安装导流系统,进而在汛期能够使雨水得到更多的滞留,减少地表水浪费,更好地提高雨水蓄水能力;或者设置一定的明沟系统,对雨水实现良好的沉淀,降低路面积水情况的发生,将对公众日常出行和交通压力缓解等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还可以通过应用溢流作用,促使道路中的雨水直接流入排水管道,加强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过程中老旧小区雨水和污水合流的地方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实现雨水系统和污水管道分离建设;在人行横道和直行道等处按照设置要求在一定的距离内设置雨水篦子等,加强与雨水收集系统的连通,既能有效应对气候异常问题为城市市政给排水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洪涝灾害发生风险,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保驾护航,又能提高城市蓄水能力,最大限度地修复和保护水系统不受破坏,实现给排水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协调运转。还可以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通过一定的工艺进行中水回用,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更好地缓解城市用水不足等情况。
2.6 附属设施的设计
我们首先需要介绍路缘石这个重要的排水设施,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通常情况下,平缘石的高度与周边地表的高度具有一致性,如此一来,可以保证大范围的降水能够直接流到雨水口或是绿化带当中,防止出现积水。还有一种立缘石,较之周围地表要高出许多,此时当雨水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剩余的雨水就会直接流入雨水口位置。还有一个需要重点设计的位置就是路肩边沟,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需要运用的施工材料。在传统的施工中,都会运用到混凝土材料,但是其外表缺乏美观度,而且还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但无法对雨污水进行净化,还很容易造成堵塞,所以设计时就要采用到植草沟,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净化以及排放作用。
结束语
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了解了相关基本内容,有利于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确保管廊能够发挥作用,满足需求。后续工作中,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提升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的总体水平。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建设成本,而且促使给排水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合理,有序的进行蓄水、排水工作,展示了现代给排水系统的多元化功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海绵城市在给排水设计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孟佳,许砚梅.海绵城市构建的途径与技术[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3):51-52.
[2]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城乡建设,2015,(2):11-18.
[3] 韩睿鹏.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方案及可行性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318.
[4] 夏新.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263.
[5] 李建沛.平顶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7):214-215.
论文作者:丁孟达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给排水论文; 雨水论文; 系统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水资源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