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司长潘晓军谈三峡工程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署论文,司长论文,固定资产投资论文,工程论文,潘晓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是我国几代人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因此备受关注。从1993年开始建设至2006年国家审计时,三峡工程建设已经历了14年的时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机对三峡工程开展审计呢?
潘晓军:三峡工程是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一项宏伟的民族工程,也是全国人民支援建设的重点项目,社会关注度很高。经过十四年的建设,三峡工程数百亿元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如何?工程质量怎么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对环境和生态有没有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也是国家审计的职责所在。2000年以前,审计署曾经组织过对三峡部分单项工程的审计,但没有组织过全面审计。2006年,三峡工程的大部分主体工程已竣工,动态投资截至2005年底,也完成了642亿元,约占总投资的85%,工程建设进入了关键的第三阶段,组织一次全面审计,既有利于检查评价总体建设成效,也有利于加强后续工程管理,为竣工决算审计打下基础。
记者:建设时间跨度这么长的工程给国家审计工作提出了哪些挑战?我们是怎样选择审计的着力点的?
潘晓军:三峡工程投资额度大、建设期长、技术复杂,确实不同于普通的建设项目,这对国家审计来说是一个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峡工程建设期长,参建单位多。随着工程建设的进程,有的单位已经离开现场,工程资料不够齐全,即使追溯了有困难,这给审计工作特别是核实单项工程造价带来一定难度。
二是三峡工程技术复杂。不仅是大坝、船闸等主体工程,还包括施工的一些技术、设备、专业性要求都很高,审计机关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才能开展工作。
三是三峡工程审计规模大。三峡工程审计是审计署成立以来最大的单项审计项目,审计组成员达150多人,在人员组织上比过去难度更大。
这就使得三峡工程审计比一般项目审计要更困难,问题更多。但是三峡工程毕竟是个建设项目,具有所有建设项目的共性。一般项目投资审计主要着眼于项目的资金管理使用,建设的工期、质量、造价、安全、效益情况,三峡工程也不例外,我们也是从这些方面进行审计评价。
除依靠自身审计力量外,审计组还注重利用专家,先后多次召开防洪、航运和环境效益评价论证会来论证审计力量达不到的一些审计的评价点。
记者:三峡工程效益审计取得了哪些成果?您认为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潘晓军:经过150多名审计人员半年多的审计,应当讲,较好地完成了审计任务,审计成效非常明显,达到了三个预期目标:一是对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工程建设管理、工程造价真实性和综合效益等情况作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独立的评价;二是促进加强了三峡工程后续工程和金沙江下游开发项目的管理,针对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峡总公司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三是促进完善了有关政策。对审计提出的9条建议,如及时研究完善价差和奖励政策、抓紧编制坝区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等9条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实。
从审计结果看,三峡工程总体质量优良,总体建设进度有所提前,投资控制和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较好,施工区环境保护措施基本落实,初步发挥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好于预期。这些都是三峡工程的效益。
通过审计,客观地认识这些效益,正确地评价这些效益,并通过审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向社会公告,让老百姓了解三峡工程建设的真实面貌,起到审计应起的作用。我想,这是三峡审计最重要的成果。
记者: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李金华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对三峡工程审计情况进行了概述,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您能谈谈吗?
潘晓军: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李金华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对三峡工程审计进行了概述,对三峡工程建设管理有一个基本评价,其主要问题也都讲了。从审计情况看,国家有关部门、三峡总公司和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克服工程建设周期长、任务重、技术复杂等困难,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不断探索创新,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资金管理使用总体较好,未发现挪用和严重侵占建设资金的问题,三峡基金做到了专款专用。
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中小合同项目没有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部分单项工程监理工作比较薄弱,未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抽查48个金额1000万元左右的中小合同发现,有21个未招标,涉及金额3.13亿元,占应招标金额的51%;抽查合同金额为53.01亿元的部分工程发现,施工单位违规转分包8.65亿元,收取管理费5345万元;抽查6家监理单位的1448名监理人员发现,有740人没有监理资质。此外,还查出结算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够严格增加建设成本4.88亿元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期长,有关法律法规不明确,以及内控制度不健全等。
记者:此次审计,共组织了150多人的审计队伍,除投资司及特派办的审计人员外,还包括中介机构人员,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我们是怎样有效组织管理的?
潘晓军:此次审计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牵头,包括7个特派办、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150多名审计人员参与,为历年投资审计中规模最大、参审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审计。
三峡审计组组织结构图
李金华审计长、石爱中副审计长等署领导对三峡工程审计工作十分重视,要求此次审计要大气,注重从促进管理、健全内控制角度去提出问题,评价资金和工程建设管理要注意把握“综合性、整体性和建设性”的主旨,不管工程建设周期有多长,一定要抓住总体评价“大手笔”。
为了更好地组织协调,我们在细节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建立了合理的组织结构,分工明确,落实责任。
根据三峡工程审计的特点和需要,审计组分设了综合协调组、质量督导组和计算机指导组三个内部机构。
综合协调组负责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审计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定期召开例会,把握各个审计小组的工作进度,检查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是否正确到位,不到位及时调整,总体协调各个组的任务,避免审计人员重复用功,做无用功。
质量督导组配备了强有力的审计干部,一方面对特派办的审计底稿逐一复核,另一方面督导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针对事务所不适应国家审计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质量督导组进行督导,同时对其审计结果作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要求及时纠正。
三峡总公司数据的电算化情况比较好,有比较完整的财务系统,计算机指导组整体把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工作进展,为审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解决问题,对海量数据分析提炼,找出问题线索。
这样的组织模式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审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记者:您从事审计多年,也参与了奥运工程这样的大型工程项目审计,您觉得三峡工程审计和以往的项目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样的审计经历对今后的重大工程审计有哪些借鉴作用?
潘晓军: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条件变化大,参建单位多,大量参建单位逐渐地离场,资料保存不是很完整。因此,要把整个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历史做一个全面的追溯,有一定的难度。
三峡工程审计要求更高,它体现了全面性,是真实、合法、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真实性,对工程造价进行核实;合法性,对建设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效益性,对三峡工程初步发挥的防洪、发电、航运和环境进行全面检查评价。
与其他项目不同的还有三峡工程建设管理比较规范。三峡总公司非常支持和配合国家审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配合审计工作。公司的内部审计、各项目部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回答审计人员的疑问,回忆过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说,这次审计如果没有三峡总公司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将很难完成。审计署对三峡工程审计投入了很大力量,在项目开始前近一年的时候就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计调查。随着调查的进展,涉及的内容就越来越广泛,到最后一次调查时,审计组已经试审了一部分项目,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好的审前调查,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试审后又建立了合理的组织模式。目标明确,措施到位,管理有效,因此三峡工程整个审计效果比较好。我想对别的审计项目的借鉴也在于此。
记者:此次审计仅现场时间就近半年之久,作为重要的组织者之一能否谈谈那段日子的感受?
潘晓军:近些年,我国建设了很多大型项目,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奥运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些堪称“天”字号的项目,由我们这代国家审计人对它们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它们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和检查,既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责任和压力。
那段日子,强烈的使命感不断鞭策我及所有的参审人员:我们对三峡工程审计能不能像三峡工程建设那样做好;能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社会都有个交代;能不能组织协调好审计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经费,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从审前调查开始至审计结束,很多同志在审计组的时间就有七八个月之久。我本人前前后后去了十余次,每次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全面了解情况,把握审计脉络,重点解决在审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被审计单位的协调问题。
如今,三峡工程的审计结果已对社会进行审计公告,三峡总公司对国家审计真实、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比较服气和满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
标签:工程审计论文; 潘晓军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