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441000
一、夯实学科基础
1.掌握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背景、内容、影响等。对史实的掌握,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方法:图片记忆法,数字记忆法,排序法,顺口溜,联想,对比,联系,理解等。
2.把握基本特征。历史学习需要把握的基本特征有:事件特征,人物特征,空间(地域)特征,时间(阶段)特征等。对于这些特征,我们要善于在联系中比较、在比较中梳理、在梳理中总结。
3.理清基本线索。这五大线索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单个事件线索,人物历程线索,时间发展线索,空间拓展线索,发展趋势线索。
4.运用基本规律。历史规律的掌握可以使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起到“拨开云雾”的效果。这些规律在历史学习中很重要:人类演变规律,三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定律,阶级斗争规律,革命与改革规律,战争与和平规律,国际关系演变规律。
5.构建知识体系。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善于从以下几个纬度去构建知识体系:纵向——时间;横向——空间;双向——联系;导向——主动影响;趋向——主动接受或被动受影响;内涵,特征,本质;相似,相反,相渗;分类,分段,分流派。
二、总结解题技巧
1.从容面对: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2.做题策略:从前往后,先易后难。
3.做选择题:宏观把握。
(1)题干信息——中心信息、信息层次、信息逻辑(正反)、信息真伪(陷阱或干扰)。
(2)选项关系——并列、包含、相似、相反等。微观深入:题干条件——限定词,包括时间、空间、程度、领域、比较、界定(考材料还是考主干)等;选项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做主观题:读准题目,审清题意;读准材料,提准信息;理清思路,规范答题(搞好“四化建设”: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条理化);卷面整洁,不超区域;看清题号,选做涂题。
三、培养历史思维
1.连续性思维。要把历史事件放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审视,千万不要把历史学死了!
2.渐变性思维。切不可前后割裂、一斧子两半!
3.发展性思维。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要把它放在历史的进程中、潮流中、趋势中看待。
4.联系性思维。我们不能单个地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事件。这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5.发散性思维。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的影响往往也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持续的、深远的,因此,我们在分析原因时、思考意义时、阐述影响时一定要发散性思维。
6.辩证性思维。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宏观和微观,现象和本质,积极和消极,利与弊,进步与反动,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等。
7.批判性思维。历史学习中,我们要大胆假设,敢于质疑,审视批判,求同求异,逻辑推理,史料互证等。
四、提升综合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五、渗透学科素养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总之,历史学科优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多纬度的。我们要善于站在学科的高度学习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学习历史、站在时代的高度学习历史、站在发展的高度学习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论文作者:王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历史论文; 规律论文; 思维论文; 站在论文; 史料论文; 线索论文; 历史事件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