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围子街道密城小学 261314
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一个觉得很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上好低年级的数学复习课。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更没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加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老师在课堂上更是显得有点束手无策。
为此,为了上好低年级数学复习课,我作了一点尝试,并取得了一点实效。
一、优化设计,提高效率
1.创设情境,串联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呆坐在座位上听对于生性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 而“乐学”则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为了让孩子们在复习课中也能有同样的兴趣,我们就不能只让学生单纯地做一些计算作业,或者只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如何解题,这是过去陈旧的做法。
在复习教学中长期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精心创设儿童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品尝复习学习的无穷乐趣,将知识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在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表内除法”的复习》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都非常熟识的喜羊羊情境——喜羊羊邀请我们的同学去羊村作客,这对于学生来说,都充满着诱惑,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对于这节课,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课堂中,然后由浅入深的每一道题目设计成一个个过关夺门票、帮助小羊这样的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玩游戏帮助小羊的情境中愉快地复习知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
2.知识整理,促进构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因而教学活动的设计更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效的梳理,注重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中,知识点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出来的,总得来说是比较零散的。而且,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零散知识,零散知识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也无法提取。如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有序的网络式的方式进行排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便于运用。因此,复习教学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自主分类、自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我上的《“表内除法”的复习》就是引用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通过对口令、帮帮我等多种活动形式的设计,围绕所复习的目的,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循序渐进,将归纳和提升环节暗潜于有坡度的训练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训练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有关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
二、超越教材,开发资源
1.深挖教材,并联知识
复习是综合性的,是对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因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老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本单元、本册书的内容或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变,使相关学过的知识能并联一起进行有系统的回顾。课堂中,教师要从新的角度去寻找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温故”又“知新”。
在期末复习时,我们把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包括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二是口算、计算;三是用数学。在复习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地回忆和整理学过的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哪个方面薄弱就进行针对性的对应练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一个知识网,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活跃思维,开发智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兴奋剂,它能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的同时也可以开发智力。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动静搭配来维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开发智力。
例如:在《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单纯让学生练习,学生会出现开小差。梁老师采用的是让学生摆一摆,与老师一起平等地互相学习,甚至当老师的老师,教老师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等。通过这样边动手在数位表上摆珠边当小老师,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学生思维活跃了,对于所复习的内容得到了较好的巩固。低年级的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由于复习课内容多,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胸有成竹,善于抓住知识系统联系,使佛珠粒粒,一线成串。要善于根据不同的知识侧重点精心设计练习,因材施教,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与再应用,以及对知识的拓宽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论文作者:张炳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6
标签: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老师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学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