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能少论文,张艺谋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千变万变 真情不变
溯本穷源 生活是源
▲记者 建文 ●导演 张艺谋
观众是什么?——观众就是你、我、他,我不认为“观众是上帝”这句话在全面意义上是正确的。
我想拣两个不起眼儿的小题材,拍出朴实、真诚的情感来,看看观众的反映,检验一下我的想法对不对?
▲艺谋导演,有人说你总是在求变,总是想方设法和别人不一样,目前影视界很多人在谈商业、谈娱乐、谈挣钱的时候,你却拍了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很传统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否也是基于求变这一指导思想?
●我拍《一个都不能少》,以及不久将要完成的《我的父亲母亲》,是两部很不起眼儿的农村题材影片。说是求变,不如说是很长时间我的内心有一股冲动,一股很强烈的冲动。你看,我们国家这几年在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快,许多方面都已经或者逐步地与国际接轨,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电影市场却实际上处于一种下滑趋势,作为一名已从事多年电影行业的导演,内心感到不安。这个不安还不仅仅是说票房和观众人数,而是觉得我们的影视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一些人一窝蜂地跟在好莱坞后头拍那种“二流好莱坞”,甚至我过去很佩服的评论家也跟着这股潮流在报纸上大谈向好莱坞学习。电影确实要拍得吸引观众,这是毫无问题的。离开观众,没人买票看电影,电影就“死”了。商业化、娱乐化,可以说是电影的生存之道,但是它绝不是电影的目的。记得十几年前我们刚刚接触港台电影的时候,觉得它太苍白了,太玩闹了,甚至一开始看好莱坞商业电影我们也不满足,尽管娱乐性很强,内容上总是感到欠缺。曾几何时,我们却跟上去了,这种盲目的跟踪学习,急功近利地获取票房,其结果,使我们的电影品位下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和悠久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中国电影也有着九十多年优秀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也曾有过许多值得回味的电影,这些电影曾在思想艺术上,在人性、人情的探索上,有过许多可贵的尝试。现在这些似乎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都非常淡化了。当然,十几年前拍电影没有商业压力,今天观众的更新换代很快,观众确实要娱乐和放松。但是,娱乐不能成为电影的“主打”,它不能延续中国电影文化。我们不能为了娱乐去低俗地迎合,更不能以观众为借口丢掉中国电影的文化特色。我不认为“观众是上帝”这句话在全面意义上是正确的。观众是什么?观众就是你、我、他,观众就是我们自己,观众就是全部人类。人类是有缺点和不足的,换句话说,人类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人类的文化活动,或者说人类的发展规律,应该是不断自省、自律、不断向前的过程。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之一的电影,理应担负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和情操的责任。所谓“文以载道”嘛,我们在提高观众审美品位的同时,也在提高着我们自己。观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地光为了眼前的票房,只给观众吃一种口味,实际上这样也低估了观众。为了让观众回到电影院来,我想我们应该两条腿走路,两者都要兼顾,既要想办法让观众保持对国产电影的兴趣,观众人数不要
下滑,同时还要想办法提高国产电影的质量,包括它的情操与格调。所以我的心里就有了这样一个冲动:拍两个小题材,两个现在没人愿意拍的小题材。我想通过这两部电影,看看观众的反应,检验一下我想的对不对?一种朴实的、真诚的情感对今天的观众有没有吸引力?当然,我们在实施这种想法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娱乐吸引力,这种娱乐是广义上的,我们可以通过节奏的掌握、趣味的设定等办法把它搞好。如果拿到市场上观众喜欢看,那我将很高兴,说明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把经念歪了。当然我不是说,我这个电影给大家指方向,我也承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主要也让观众看一看,其实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电影,是吧?
魏敏芝与秋菊不同,秋菊是为自己讨个说法,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魏敏芝是为了别人,为了爱。
爱与关怀,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最大卖点。
▲《一个都不能少》让很多看过的人都掉了泪,13岁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在茫茫人海中倔强地寻找失学儿童张慧科,那一组组镜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我们不禁要问自己:这个孩子所做的一切,我们成年人能否做到?比起你以前拍的《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及小小代课教师魏敏芝似乎更让人心动,你能否更具体地谈谈这部影片的创作与初衷?
●大家知道,我这几年拍过不少农村题材的影片,到过许多农村,那一个个像电影《凤凰琴》一样竖着一杆国旗的小学,那一声声从穷乡僻壤传来的“咿咿呀呀”的读书声,常常让我感动。我们家有很多亲戚都是小学教师,我母亲家的姨妈、舅舅等都是,也许还出于这个原因吧,我一直想拍一部反映小学教师的电影,特别想写个农村女教师。在看到《天上有个太阳》这部小说之前,我曾经策划过一个写失学儿童的故事,请上海的一位作家来写,很可惜没有搞成。后来偶然看到《天上有个太阳》这部小说,原小说故事讲了一大堆,老师也写了好几个,其中有一条线索写了一个跑进城里的失学小学生,我发现这条线索暗合了我多年的一个冲动。现在失学儿童现象很严重,中国最大的人群是农民,农民中每年有几百万、上千万的文盲在递增,十几年、二十年之后不得了。赵实副总局长很重视这个问题,她支持我搞这个题材。我把原小说的作者请来,以失学这条线索为基础,把故事彻底改了。原来找失学孩子的是个老校长,我们改成了小老师,你想,一个小女孩去城里找人与一个大人去找的感觉绝对不同,茫茫人海,举目无亲,为人物设置了一个个逆境,反差越大,越容易引发戏剧性及观众的兴趣。从魏敏芝来到小学校到张慧科出走,这前半段故事是我们根据对生活的观察重新编写的。我们用很多篇幅、很多情节去讲述魏敏芝和孩子们的故事,并把它的长度控制到影片的一半。在前半段张慧科绝对不能出走,前半段的故事是为了后半段魏敏芝去寻找孩子所做的很重要的感情铺垫。魏敏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儿,她有着普通人的心态,本来她是为了挣50块钱来到小学代课的,然而通过她与孩子们那一幕幕很有趣味的生活,影片已经向观众传达出一种爱,一种关怀,这种爱与关怀是魏敏芝和孩子们之间的。我们有意不去点这个,连当事人也不清楚,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去感悟。这大概是影片摆脱说教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当张慧科出走之后,魏敏芝在茫茫人海中倔强地非要找回他时,没有一个观众会认为她的这个举动是为了钱。故事的主人公已经从开始为50块钱这样一个很小的实际目的,升华到一种很高尚的爱,魏敏芝那倔强的一根筋的性格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实际上,魏敏芝和秋菊的倔强性格是一脉相承的,但秋菊是为自己的丈夫讨个说法,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魏敏芝则是为别人,这也是这个小女孩比秋菊更让人心动之处。今天的观众领悟与接受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了,他们见的很多,如果现在还像《秋菊打官司》那样靠用偷拍等外
在形式去吸引观众,大概不行了。我这次拍《一个都不能少》的唯一招数,就是千变万变不离其宗——把人物的感情拍出来,把真情拍出来,让观众跟着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七情六欲跟着人物走。我这两部电影都会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我的功夫也是下在让观众动情这一点上。如果说卖点,这才是最大的卖点,如果说票房,只有这样做,才会有最大的票房。
整整三个月,我们跑遍了赤城县的所有小学,从四、五万个中小学生中筛选出魏敏芝。
孩子们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又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他们在一起很有乐趣。我还要拍一、两部有关孩子的戏。
▲一开始,媒体就把这部电影全部选用非职业演员、实行同期录音炒得沸沸扬扬,说实话,许多业内人士也为你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这些农村娃娃们演得这样好,特别是魏敏芝,那奔波在茫茫人海中倔强的小脸儿,在我的眼前久久挥之不去。可以想见,训练这些娃娃太不容易了!请问你是怎样把他们找来的?用了哪些方法进行的训练?
●拍《一个都不能少》的同时,我正在北京排歌剧《图兰朵》,为了两者兼顾,我们通过“希望工程”选了一个离北京最近的贫困县——河北省赤城县。为了找这些孩子,我们三位副导演异常辛苦地跑了三个月。可以说,把赤城县的中小学全部跑遍了,连只有七个学生的小学我们都去了,没有公路,只有土路、河滩、乱石岗,只要有自然村、有学生的地方我们就进去,进去一趟,有时汽车轮胎都要换几次,出来天都黑了,同去的县教育局干部很感动,他说有的只有几个学生的山村学校他都没去过,这次算是和我们都跑到了。我们先后选了四、五万个学生,我对副导演的要求是,一定要从这些孩子中选出一个最好的“魏敏芝”来,也是“一个都不能少”!其他的孩子也都是这么选的,甚至开拍以后还在选,拍完戏回到住地,副导演给我拉来了几车孩子,我们一遍遍地测试,直到半夜。其实一开始小学老师的候选人是一个叫郭海燕的15岁女孩子,这孩子很倔,大概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夏天的戏衣服穿单薄点儿已经不太像小孩儿了,影片里有很多跑的动作,对演员的形体还是要求很严的。选着选着,魏敏芝脱颖而出,她只有13岁,身材很单薄,还没长开,长得也不漂亮,漂亮就假了,但孩子很聪明,本身性格中就有股子倔劲儿。我们把她性格中原有的那股劲儿放大,观众会被这个性格所吸引,会随着这个性格往下看,性格就产生了悬念,达到极致便放出了异彩。我现在可以不客气地说,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测试非职业演员的方法了(哈哈)!你看戏里我们的孩子都会哭吧,这“哭”是考验筛选的第一步。副导演给他们说,我在旁边拍,用生活中的一件事刺激他,哭不出来的不要。这不容易呀,当着五、六十人的面,两台摄影机支着,喊一声“预备,开始——”,就要一遍遍地反复,有时甚至要重复几十遍,这种测试是很严格的。做演员就要会模仿,但会模仿不一定就是好演员,好演员一定要具备另一种素质,用我的话说就是打开自己,赤裸裸地把情感当众反复表达。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有的专业演员都不行,“哎哟,对不起导演,我就这一遍……”,不能重复,那怎么能成为好演员?魏敏芝具备这个条件,这个孩子内心情感很丰富,她可以五、六十遍地反复,其他几个孩子也不错。
我后来还发现,我们选的这些孩子不仅领悟能力强,学习也都不错。拍戏时,我们采取夏令营式的封闭管理。大家住在一起,请个老师给上课,请个大师傅给做饭。我觉得我们这台非职业演员比《秋菊打官司》的演员要整齐。我们事先不让他们看剧本,也不让她们事先知道每天拍什么。每天到现场跟他们说个大概轮廓,然后问他们自己碰到这样的事怎么办?让他们现场即兴还原自己。关键的台词让他们记住,然后变成自己的话讲出来,这样出来的就是自然的、交流式的对话而不是背台词。要让孩子们真正放松、还原自己,需要有相当大的耐心,对他们要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讲、启发、诱导,一点儿不能急,一点儿火儿也不能发。魏敏芝还好,那几个小娃娃常常弄得你哭笑不得,我们的副导演遍了个顺口溜,每天开拍前念:“不乱说话,不看镜头,竖起耳朵,注意集中……”他们常会弄出很多错误,让你没有办法,但孩子们也常常会给你一些意外的惊喜,孩子们那种纯真,自然的东西是无法表演出来的。例如影片中“搬砖”这张场戏,就是孩子们提出来加的,我们问他们:“魏老师要进城找张慧科,没有钱买车票怎么办?”他们齐声说:“去搬砖!”这个情节是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来的,原剧本中没有。溯本穷源,生活是源,和孩子们一起拍戏,我也向他们学习了许多东西,和他们在一起很有乐趣,同时也积累了经验。我以后还会拍一两部有关孩子的戏,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告诉魏敏芝,拍完电影,你人生中的这一段经历就过去了,我还是希望她回到原来那个脚踏实地的目标中去。
▲不少人都说你能造就明星,这个魏敏芝今后能够从山沟里“飞”出来吗?你能否对她的前途做个预测?
●魏敏芝很聪明,内心情感也很丰富。但她还只有13岁,是个初中二年级学生。拍这部戏前,她在班内是前三名,姐姐是在当地考上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一直是她的楷模。拍戏时,我听说她将来也想考师范就鼓励她。我告诉她,拍完这部电影,你人生的这一段经历就过去了,你要好好念书,考上师范那一天,一定打电话给我,我们原班人马回去给你庆贺。因为拍电影耽误了学习,我们给她请了一位老师一直跟着。拍完戏回去后,在班上考了第七名,她感到很不安,我说没问题,你肯定能恢复原来的成绩。不知怎么回事,不久前北京电视台把她和她的母亲、妹妹一起请来做了个综艺节目。我们正在保利大厦,听说后忙叫人把她们接来见个面。魏敏芝见到我们很动情,搂着我的脖子哭了。她告诉我,她不想考师范学校了,她想将来考电影学院。说实话,听到她这话,我们大家着实一怔,可谁也没有打击她的情绪。孩子还小,谁能预测五、六年以后电影学院要不要她?我还是希望她脚踏实地,好好念书,我们所以在拍电影时对孩子们实行封闭式管理,就是不希望媒体炒作他们,不希望因为一部电影毁了他们一生。好在下一步我们在宣传这部影片时还能见到她,我们要带上魏敏芝和其他一、两个孩子去走四方,那时她见的场面会更大,我要好好和她谈谈,希望她回到原来拍戏前那个脚踏实地的目标中去。
张艺谋此次接受我的访问正值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问这位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会提哪些提案,他说就讲讲盗版的事吧。又问他拍电影之余干什么,他说他的业余生活与爱好都和他的电影融为一体了。他喜欢看书,订了几十种期刊,那是为选小说、搞剧本;他喜欢到处走走,那也都融入了他的拍戏生涯中了。说这些话时,他的脸上始终挂着自信、满足的微笑。
标签:一个都不能少论文; 魏敏芝论文; 张艺谋论文; 秋菊打官司论文; 影视论文; 张慧科论文; 剧情片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