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化”在日本称近代化,我国又有“工业化”的提法,一般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现代化是个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它不仅是经济技术革命,也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2.现代化是个历史变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主题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布莱克(C.Black)认为,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都可以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他将现代化的进程作了分期,即准备时期、转变时期、高级现代化时期和国际一体化时期。在我国,学术界也有把早期工业化称为“近代化”阶段。
3.现代化是个全球化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逐渐克服传统社会非现代化因素的过程,也就是全球同质化的过程。
4.各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区域不平衡性。不仅各个不同的国家,即使一国内部的不同区域,现代化也不是按统一的模式进行的。英国经济学家悉尼·波拉德(Sidney Pollard)曾提出了一个“发疹”理论。他认为,工业化过程好像“发疹”的过程:新兴工业城市好像一个个小红点,起初各国都有红点出现,但有稀有密;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地方的红点增多了,红点更密了,红点与红点之间连成片了,而另一些地方的红点仍然是稀疏的、点缀性的。因此,红点的分布和红点的扩散可以作为工业化进展的标志。波拉德的“发疹”理论不仅有助于说明各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性,而且也有助于说明一国内部各个区域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性。但波拉德的理论还包含了这样一个内容,即上述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不妨碍各国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的整体,以及一国国内各个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的整体。一个地区在工业化方面先走一步之后,它往往给另一些后进的地区带来发展的机会,而后进地区的工业化虽然开始得较晚,但它们的周围还有一些更落后的地区,所以它们仍然有利可图,仍然有相对的优势可以利用。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袤的大国,这种区域现代化的不平衡性就更加突出了。因此,在研究我国的现代化问题时,一定要加强区域研究。
二、东北地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开放前的东北是中国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清朝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从狭隘的民族立场出发,为了维护所谓的“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全面封禁的政策。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不仅限制了关内移民的大量流入,阻碍了东北的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使东北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比较关内地区,东北社会经济更加落后。
封禁下的东北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社会处于清政府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清入关后,在东北实行八旗驻防制度,先后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统治各旗人民,镇守东北边陲。后来虽然在一些汉族聚集区设立了府州县民治机构,但在东北只是辅助性行政机构,东北军政大权皆由三将军统辖。在这种军事化管理下,东北社会缺乏变革的活力,使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的差别进一步扩大。
2.清末东北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新兴开发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东北移民迅速增加。据统计,从1850年到1910年,东北人口由289.8万人增长为2158.2万人,60年间净增人口186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0余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山东、河北移来的农民。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的弛禁放垦政策促进了东北的土地开发。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加,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据1908年调查,东北五大主粮年产量总和为800多万吨,当时人均口粮1000斤以上。东北地区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迅速提高,从各种资料反映的综合情况,清末东北的粮食商品率在30~40%左右。①
1861年牛庄(营口)开港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向东北渗透,东北大豆对欧美的输出明显增加,东北粮食生产迅速被纳入世界市场中。
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东北,设厂开矿,近代科学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手段也迅速传入东北,对东北传统的手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东北传统手工业为适应新历史潮流,逐渐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传统手工业开始了近代化历程,近代产业开始形成。与此同时,随着以兴办近代工业为内容的洋务活动的展开,东北地区的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也开始兴起。随着粮豆贸易的发展,工业的勃兴,东北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形成东北丁字形主干铁路运输大动脉,通车里程为2425.3公里,东北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为帝国主义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提供了条件,同时在客观上也为东北区域内外经济联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区域商贸市场的发育。大量外商深入到东北内地各个角落,把东北城乡经济联为一体,逐渐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
随着商业贸易的活跃,在东北各地形成了具有不同辐射范围的商贸中心城镇。奉天省城奉天不仅是清代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东北南部地区一个传统的商业中心。除了拥有数千家作坊和店铺外,还设有大批官办金融机构、市政设施及近代企业。号称“南满三港”的大连、营口和丹东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口岸迅速崛起东北北部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也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哈尔滨地处中东铁路与松花江航运的交汇之地,发挥着水陆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东北北部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出现了“商贾辐辏,货物云集,贸易兴盛”的繁荣景象。
在东北开发的过程中,东北地区产业近代化由点到面逐渐展开。其主要特点是工矿业大多集中于铁路沿线地带,形成以铁路为中心的狭长工矿业地带。大连、奉天、长春、哈尔滨这4大工业城市都分布在东北中部铁路干线地带,既是工业中心,又是交通枢纽。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某些工业部门日益向某一地区集中,形成了一些工业中心。如榨油业,以东北南部最为发达,尤以大连、营口、安东三港最为集中,而大连则成为东北榨油业中心。面粉加工业主要分布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缫丝业主要集中在奉天省的东南部山区,尤以安东为中心。机器织染业则奉天(沈阳)、铁岭最为发达。虽然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代表东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的进步趋向。资本主义渗透到农林牧渔蚕等领域中,表明清末东北的资本主义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
3.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经济近代化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民国以来,中国关内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而东北地区则出现了张作霖一统天下,奉系军阀独霸东北三省的政治局面。奉系军阀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在东北开展一系列经济建设工作,如招流民、修铁路、建工厂、开矿山等等,使东北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为当时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成为世界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世界市场上的大豆80%来自我国东北。20世纪20年代东北粮食商品生产规模之大,粮食加工业之发达,粮食运销业之畅旺,粮食出口贸易之繁盛,粮食商品率之高,都已达到了旧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东北地区在全国乃至东北亚地区占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大连的民族榨油厂,1915年为50家,1923年增至87家。安东1913年有榨油厂14家,1928年增至27家,是解放前安东油坊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随着大豆商品生产基地的北移,东北北部的民族榨油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拥有新式机器的近代产业部门如采矿、机械、电力等重工业部门也迅速成长。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辛亥革命后,东北交通运输发展迅速。1912年至1932年的二十年中,东北先后建成了吉长、四洮、天图、洮昂、打通沈海、吉会、滨北、金福、吉海、齐北、洮白等铁路支线,长达2620公里,构成了东北稠密的铁路网。同时,东北近代公路运输也开始兴起。1926年,仅东丰、海龙、辉南、柳河、集安、临江、辽源、怀德、梨树等九县就修成县道三千余华里;1929年,东北已有汽车4353台。②
4.东北重化工业的突出发展与工业化的加速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东北区域经济的控制,保障战争物资的供应,乃对区域产业进行全盘规划,实行了以满足战争需要为目的,倾全力于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军事工业的“重点主义”产业政策,即将与“国防”和“国策”有关的重工业列为区域主导产业。日伪在制定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中,突出了这种“重点主义”的产业政策。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置重点于兵器、飞机等军需工业和铁、煤、液体燃料、有色金属等重要基础产业。
在日伪倾注全力的掠夺性大规模开发下,伪满的重化工业迅速膨胀。重化工业的畸形膨胀,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同时,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金融方面,“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外国银行林立,本国金融机构纷杂,皆有各自的货币发行权。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劫夺中国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该行是操纵东北金融的中枢机构,也是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国家银行。1938年以后,伪满央行根据《临时资金统制法》、《汇兑管理法》和《银行法》,全面强化了金融统制,控制各个领域的金融活动,独占了东北金融市场。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各个伪省区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功能、成为日本垄断资本控制整个东北经济的城市群。当时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在区域经济近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伪满城市经济皆由日本垄断资本控制,也是日本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的据点。
5.解放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
建国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前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42个,其中30个设于东北,投资总额达34亿元。“一五”期间,全国共安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东北地区占56项,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7.3%。在国家的重点投资建设下,在东北地区建成了现代化的国有工业体系,使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的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在现代化水平上也发挥着先导作用。例如,鞍山钢铁联合企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黑色冶金联合企业,它不但拥有当时全国最大的高炉——10号高炉、最新式的轧钢设备——大型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而且还有当时世界最大类型的两座平炉,其装入量各为600吨,每天能产钢1300~1500吨。其生产规模之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开端。该厂1956年7月投入生产,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基地和技术中心。肩负供应全国水力、火力发电设备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是国家新建的三个现代化大企业,极大促进了我国机电产业的现代化。
区域经济的有计划开发和工业基地的大规模建设,使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第二产业迅速发展,比重大幅度增加。第一、三产业虽也有所发展,但比例呈下降之势,反映出当时东北地区产业正处于工业化阶段。
“一五”期间东北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初步改变了伪满时期殖民地战争基地的军事工业结构,转向了面向全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轨道,加强了技术更新,强化了基础原材料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使东北地区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起飞,并为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二五”计划以后,东北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左”倾政策的干扰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但是由于大庆油田的投产(1960年)和辽河油田的开发(1970年),石油化学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如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出现。建立了一批重点大中型企业,如吉林油田(1961年)、大庆石油化工总厂(1963年)、辽阳化纤公司(1978年)、清河发电厂(1970年)、黑龙江涤纶厂(1980年)等。同时,继续对原有老企业进行改建。至此,东北地区的重化工基地地位得以巩固,初步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东北经济区现已形成了以钢铁、化工、机械等部门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着国家重工业基地的作用。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虽然开发较晚,但在经济的现代化方面,就一个大区而言,在我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民国以来,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工业化进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三、东北地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因
东北从一个清政府严厉封禁的边陲落后地区,发展成为我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地区传统封建经济比较薄弱。历史上各游牧渔猎民族在这一地域激烈角逐,社会经济经常遭到毁灭性破坏,传统农耕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尤其是没有形成中原地区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因而在接受资本主义方面与中原地区比较而言阻力较小。
2.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腹心之地,邻近日本、俄国等资本主义列强,成为国际资本主义势力角逐的主要舞台,是我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最大的地区。1840年西方列强侵入中国,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后,形成了日俄瓜分东北势力范围的局面。日本帝国主义以经营“满铁”为中心,将长春以南的“南满”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沙俄以中东路为主线,以哈尔滨、海参崴为据点,重点投资于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面粉业、酿酒业和卷烟业,在商贸、金融领域也极力扩张其侵略势力,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北满”的经济命脉。其他资本主义列强也争先恐后地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投资和贸易,使东北区域经济被深深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东北原有的自然经济结构迅速瓦解,依附于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商品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最快的地区。
3.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类有铁、锰、铜、钼、铜、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类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某些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东北地区的油页岩、菱镁矿、石墨、硅灰石、硼矿、稀土、钼矿的储藏量,皆属全国首位。③
4.东北地区社会组织力较强,强势政权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地区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一般实行军政合一、兵农一体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组织方式,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集聚组织力量,多次入主中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这种区域组织力在东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东北地区是个移民社会,对外来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易于与外来文化交流与融合。东北是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据统计,汉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88.3%,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1.5%。在东北的47个少数民族中,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满族人口约为770万,占全国满族人口的85%;蒙古族人口为300多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73%;朝鲜族人口约200万,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99%。此外,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也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活跃在东北经济生活舞台上,东北地区是各民族共同开发而形成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区域。④ 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东北边疆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发生了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相互吸收与包容、兼并与同化,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来自华北地区的汉族移民学会了种稻和牧猎,满族、蒙古、鄂伦春、赫哲等渔猎游牧民族也逐渐转向农耕经济。这种民族融合的传统在面对外来影响时,也表现出较强的接纳力。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袤的大国,区域现代化的不平衡性就更加突出,在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它具有若干突出的特点:在中国北方地区,区域性地实现农业自然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转变;在外国资本绝对优势的态势下,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城市化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城镇在原本人口密度不大的东北地区遍地开花;大量的移民和流动人口增加了新的思想内容,理性的兴起,变革意识的加强,改变了本土的小农意识;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大量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使整个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更使社会管理和分工专业化,在相对落后封闭的社会环境里,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改善了社会生活面貌,对全国尤其是北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国际社会对东北地区的看重,不仅仅是它的资源储备和战略位置,还有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农业优势、人文环境、人口素质和现代化程度。
注释:
①《南满经济调查资料》第五辑。
②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③④李振泉等:《东北经济区经济地理总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第73页。《东三省经济调查录》,1919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第295页。
标签:东北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民族工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