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体论到实践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思维方式论文,实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观念、哲学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哲学类型。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西方哲学从古至今无外乎物质本体与精神本体,就是通常所说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在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那里都可找到答案。然而,这样一种划分却很容易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使它难于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划时代的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维度在于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意义。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评价对象的方法。以思维方式为尺度,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哲学只能是或者物质本体观或者精神本体观,即实体论哲学。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哲学只能是实践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超越了实体论哲学的实践论哲学。
2 从发端于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开始,哲学史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一元论为主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古罗马唯物主义思潮、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论等是物质本体论者。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古罗马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义经验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等是精神本体论者。
思维方式是存在方式的内化,物质本体观主要体现在古代哲学当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无法改变物质世界,大自然可以“兴风作浪”,人类只能望洋兴叹,可以说是大自然“乖顺的”臣民。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具有哲学倾向的观念只能是物质本体观,把决定人的命运的力量看成是自然世界。这一时期的哲学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征。所谓直观性,就是把所能观察到的某一事物看成是万物生成的根源,没有什么理性根据、理性分析。这一点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后来出现的唯物主义,包括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论和费尔巴哈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一思维特征的进一步演化。所谓具体性,是指在古代人那里,抽象思维能力很弱,思维不能摆脱客体的感性特征,往往是借用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如以太阳表示光和热,以石头表示坚硬等。
精神本体观主要产生于近代。在封建社会末期诞生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277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迅速提高,使人们意识到在自然力面前,自己可以不是乖顺的“臣民”,任凭自然力的摆布,而是自然界的主宰,完全有能力有所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表现为劳动者不再被终生束缚于某一个奴隶主或农奴主的庄园内,而成为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可以支配自身的自由民。上述情况表明,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个人获得了空前未有的权力和自由,这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我觉醒。十五——十六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开始逐渐遍布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竭力要求否定神性,提高人性,争取个性自由、解放,摆脱神学枷锁和封建统治,主体的自我意识得到空前的提升。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发展科学,航海和开辟新大陆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到人类自身力量的伟大,可以反过来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上述实践方式的变化直接导致两方面的后果。其一,人的认识对象由单纯地指向客观对象转变为指向自我。古代人们思考问题的中心是何为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乃至衍生出万事万物?而近代人们思考的主要原则是:人是怎样认识到自然界的存在和把握自然界的本体的?这一思考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中世纪的天赋观念论的批判。正如洛克所说:“在我们开始考虑那类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考察自己的能力,并且看看什么物象是我们的理解所能解决的,什么物象是它所不能解决的。”(《人类理解论》第102页)这里, 洛克所要解决的是为人们认识事物本体提供认识论的前提和依据。哲学发展到这一时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其二,认识方式上的物质本体论转向精神本体论。在消解了天赋观念论之后,为认识提供依据沿着两条路展开。一方面,洛克提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结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十六 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第366 页)以感觉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及其判别真假的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便导致了贝克莱等人作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的主观唯心主义结论。另外,笛卡尔把“心”、“我”作为判别知识真假的依据,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后经康德、费希特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产生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上述两条道路殊途同归,完成了由古代物质本体观向近代精神本体观的转变。
3 传统的实体论哲学,其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实体论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溯本求源的思维,它所关注的是历史既成问题,至多是对世界、历史的生成提供一种理解框架,最终把世界的发展变化看成是必然如此。所以,这种哲学发展到高峰必然以宿命论的结果出现。欧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即是如此。实体论思维方式不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不是前瞻的,因而不能为人的生存命运提供指导。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然以突破实体论思维方式为前提,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哲学。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56 页)实践活动是人作为类存在区别于自然界、动物界的最根本的特质。作为关怀人的生存,为人的存在发展提供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把实践作为新哲学的逻辑起点,区别于物种逻辑的旧哲学,形成具有人文逻辑的新哲学。
其一,实践论哲学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正确描述。人本身的存在具有二重化的结构:一方面,它生成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带有物种的特性。另一方面,作为类存在,它又具有自身的内在尺度,又在不断地否定着自然,超越其动物性的特征,使自己真正成为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 169页)实践活动是否定性的肯定活动。人所具有的上述二重化存在的矛盾,既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只能通过实践不断加以解决,使人不断地走向自身。这是由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对象性与非对象性的统一。所谓对象性,是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所谓非对象性,是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本身,不断地创造着自身,逐渐趋向人的本质。由实践所分化的各种矛盾,如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等,在实践中的不断解决,构成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不断流动的现实生活世界。
其二,实践论哲学合理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之一。传统的实体论哲学在考察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时,不能予以合理的阐释。物质本体论溯本求源的思维方式把人消解到客观物质世界当中去,其结果是见物不见人。它把人的生成根源认定为人的本质。把人理解为物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否定了人不同于物所具有的主动性、主观性、主体性、创造性,以消解人为代价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精神本体论在否定物质本体论的上述缺陷时,却片面地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一面,把整个历史过程描述为精神的分化、外化过程,理念、精神、绝对精神是至高无上的,客观世界只是它们的附属物。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在人的精神(主观的、客观的)之中实现了统一。精神本体论看似抬高人,实则是贬低人。它所理解的人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主体,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神。彻底的精神本体论最终的结局必然是神秘主义的。马克思的实践论哲学,克服了实体论哲学的上述局限,不再专注于对现实生活世界之外的超验本质的追求,而是关注具体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在阐述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时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55页)这表明,实践论哲学克服实体论哲学在对待人与自然矛盾关系问题上的解释学循环之锁钥就是人类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所解决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成果是以静态的方式体现在社会存在之中。
其三,实践论哲学不再是追求世界本质的解释之学,而是规范世界的价值哲学。实践论哲学不再把理论旨趣放在自然世界“是如何”、“是什么”这样的事实问题上,而是关注着世界“应如何”这样的价值问题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对人有何意义?人类应以何种合理的实践方式作用于世界?人类如何实践才能更有利于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西方传统哲学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基础之上,智慧与技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无可替代的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造成人类自身生存的严重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梁、自然资源日渐枯竭、人口爆炸等在动摇着人类生存的根基,这无疑于人类的自戕!对此,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哲学家已经发出严正警告。实践论哲学的价值取向深切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要求人们合理、人道地对自然索取,使之更利于人类自身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 页)这是马克思实践论哲学所内涵的人文精神的绝好描述。
标签:实践论论文; 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本体感觉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