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 山东 临沂276000
【摘 要】目的 探究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抑郁症患者,用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耻感评分及应对方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病耻感,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效果显著。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病耻感;应对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stigma coping styl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8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drug therapy) and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based o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tigma and coping style.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of stigma scores and coping style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stigma of patients for depression, change the coping style of patients, significant effect.
[keywor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depression; stigma; coping style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047-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严重患者可能有自杀和自虐倾向[1]。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基础方式,但是治疗后患者的耻辱感强烈,应对方式消极。本研究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共有80例抑郁症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有男22例,女18例;年龄15-52岁。对照组有男21例,女19例;年龄15-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进行治疗(国药准字H20080788),初始剂量为5㎎每天,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及反应状况逐步对使用剂量做出调整,每天最大剂量为20㎎,坚持治疗2周以上。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每周进行两次,坚持治疗10周。
认知行为治疗介绍:向患者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即目的,让患者对认知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坚持1周。
情境治疗:治疗医师通过情境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深层次原因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并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行为指导。坚持2周。
应对思维练习:治疗医师指导患者以积极思维方式应对问题,并做出示范,让患者模仿。坚持3周。
积极话术练习:治疗医师可以通过积极话术练习给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自信心,从而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及应对方式。如:“我可以做的很好。”、“我能积极面对”等等。坚持1周。
1.3评定标准[2]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耻感评分及应对方式评分情况。
病耻感评估标准:使用曾庆枝等人制作的病耻感量表进行评估。共有32个题目,涉及社交因子、能力因子、治疗因子三方面内容。每题0-3分,总分0-96分,评分越高,患者的病耻感越高。
应对方式评估标准:使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评估量表对患者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估。共包括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六方面内容,每项内容为0-1分。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是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幻想、退避和自责是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而合理化是一种中性应对方式。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患者的结果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单位使用( ±s)表示,对两组的数据比较结果采用t进行检验,最终得出P<0.05,本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耻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自责、幻想、逃避得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情况如表1.
3.讨论
药物是抑郁症的基础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疗后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不能正确的应对问题,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探究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患者的病耻感,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极为必要。
本研究中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病耻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以成熟方式应对问题的得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以不成熟方式应对问题的得分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较观察组患者相比有明显改善。
认知行为治疗是指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教育,并引导患者以积极的行为方式应对问题,通过心理暗示和转变思维使患者提高认知水平。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患者的思维方式得以逐渐改变,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并解决问题。消极情绪大大减少,不再强烈的认为抑郁症是自己的耻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问题。因此患者的病耻感降低,而应对方式得到改变。但是对照组患者仅仅采用药物治疗,不能对患者的情绪及应对方式造成影响,所以其治疗效果自然不如观察组。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耻辱感,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江婵,姚素华,谢秀东.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4):463-465.
[2]徐桥,姜义彬,汤义平. 病耻感干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临床康复进程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2):82-85.
论文作者:陈希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患者论文; 方式论文; 认知论文; 抑郁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两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