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世界的日记--马岩的传说_马燕论文

感动世界的日记——马燕的传奇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奇论文,日记论文,故事论文,世界论文,马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宁夏西海固,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回族女孩叫马燕,她用稚嫩的肩头承受着贫困的压力,在时时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地写下了四本日记。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些日记不仅改变了马燕本人的命运,还改变了当地许多女童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当地人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要上学

马燕生活在宁夏西海固同心县预旺乡最北边的一个村子——张家树村。当地的大部分女孩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十四五岁结婚生孩子是很常见的事。

三年级的时候,家里供不起马燕和两个弟弟上学了。按照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只能是马燕辍学,尽管她成绩很优秀。妈妈白菊花骗马燕说:“学校没有书了,你先喂羊羔,等把羊羔喂大,把它卖了,你再去学校就有书了。”马燕相信了妈妈的话,每天割草,给弟弟做饭,闲下来就蹲在小羊羔面前,盼着它快快长大。一看到同学们往学校走,她就会泪眼汪汪……妈妈看不下去了,只好让辍学21天的马燕又回到了学校。那年,她仍然是全班第一。

此时,村里通上了电,家里有了一个小小的电视机,曾经以为世界就只是张家树村,就只是黄土和大山的马燕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将来一定要走出去的念头此时便深深地植入了她幼小的心灵中。

到了马燕上五年级的时候,中国西北地区连续干旱,为了保全两个弟弟上学,马燕再次面临辍学。妈妈对她说:“孩子,这恐怕是你最后一次上学了。你们姐弟三个上学,爸爸一个人在外面打工,顾不过来啊!”当晚马燕写下了这样的日记:“妈妈说,今年我上不起学,必须回来种田,供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我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样。我问妈妈,为什么男孩能念书,女孩就不能呢?妈妈说你还小,长大了就会明白了。我想上学,妈妈,我不想回家。不上学,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

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记日记的习惯。为了打动母亲的心,她把厚厚的四本日记塞给妈妈,又给妈妈写信,让弟弟读给她听。当听到“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时,妈妈终于决定,“我就是借钱,也要让马燕上学!”

又一次重返校园的马燕别提有多高兴了。她刻苦学习,补上了落下的课程。当然,马燕上学的困难并没有解决,她还有再度辍学的可能。但她始终坚信,只有读书,才能自立,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走自己想走的人生之路!

命运的转机

马燕交给妈妈的日记,写在四个作业本上。其中,在2000年9月8日的一篇日记中,马燕写道:“今天早晨,语文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两句做人的道理: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气势,这样别人才能把你放在眼里。”几天之后,马燕又写道:“今天下午我和同学出去买东西,他们几个人都是有钱的孩子,他们一会儿吃这个,一会儿吃那个的,我眼看着没法儿买东西,因为一块泡泡糖都要一毛钱。我从这件事上才知道,妈妈为了让我上学,连自己的病都不看了。而我们一花就是几十块钱,这钱一定是靠着苦干和汗水挣来的。”在一篇描写见到爷爷奶奶的日记中,她说,我再也不能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就是下苦,再下苦。

就在这时,马燕的命运突然出现了转机。法国《解放报》驻中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一行来到了小山村。白菊花将女儿的信和四本日记交到了他们手里。

回到北京后,这些日记和信很快被翻译成法文,韩石被马燕稚嫩的文字震撼了,他立即返回到张家树村。在那里,马燕告诉他:“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幸福……”

韩石被马燕的执著与淳朴打动了,当时就给她留下1000元学费,另外约定每月给马燕家寄500元生活费。这样,马燕和两个弟弟都能上学了!

光明的前途

马燕没有想到,仿佛一只装着求救信息的漂流瓶到达了彼岸,她已经抓住了其中好运的红线头,好运越拽越多……

首先,韩石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我要上学》,详细记录了中国女孩马燕为上学而艰难奋斗的故事,这篇报道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引起了轰动:

“当我读完马燕的故事后,好几个同学都哭了。一个学生举起手问:老师,我们应当怎么做来帮助她?”

——爱玛·纽丽(法国中学老师)

“我觉得她为自己的权利斗争很对。她很勇敢。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能去上学有多么幸运。”

——克拉利丝(法国中学生)

“我们总想休更多的假,上更少的课。通过马燕的故事,我们看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教育有多重要。”

——爱米丽(法国中学生)

所有读了这篇通讯的欧洲人,都被马燕的故事感动了。他们寄来了捐款,写来了慰问信,甚至成立了一个“阿斯基——马燕基金会”。

随后,《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法国出版。

2003年,《马燕日记》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了。这本书把马燕带出了黄土地,带到了银川、北京、巴黎……这个曾经连一场电影都没看过的女孩,走进了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她带回了《红磨坊》的歌剧海报,带回了所有对外面世界的新奇与向往。

附图

这一切不仅彻底改变了马燕和家人的命运,还使她所在村镇人们的命运得到了改变。韩石利用欧洲寄来的捐款建立了“宁夏孩子基金会”,马燕也捐出了她三分之二的稿酬资助预旺乡的同伴们。与此同时,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也有所转变,送女孩上学的人迅速增加。

出名之后

《马燕日记》首发会的名字叫做“热爱上学的孩子”,身穿一套黑色小西服和白衬衫的马燕在众多记者照相机、摄影机的包围中毫不怯场,显得落落大方。她熟练地给读者签名,得体地回答各种问题。此后,马燕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

有记者担心,“这些社会活动会不会影响她的学业?”妈妈白菊花说:“怎么不会,从初一到现在,她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被一些媒体的记者叫走。”在央视播出的“新闻会客厅”节目里,白岩松问马燕:“有这么多的记者采访你,你烦不烦?”马燕说:“我不烦。因为我的原因,我们宁夏山区的很多孩子被社会所认识、所了解,他们又回到了熟悉的课堂上。”当问到马燕的品质和个性有没有因为出名而改变时,白菊花说,她跟平常一样,该穿什么就穿什么,还是我那个单纯、朴实的女儿。

又写新日记

2004年8月23日,马燕在日记中写道:“恐惧、陌生、紧张、累, 都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来到了我读书的大城市,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世界如此之大,如此之美丽。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高速路上穿梭不息的车流,美丽的校园就近在咫尺。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感到美好的憧憬已向我走来。我的步伐也在不断向美好的未来迈进。”

2004年,马燕考入了吴忠市的重点高中,一家人搬到了距离银川仅一小时车程的吴忠市,住进了吴忠市新区金信花园。三室一厅的气派新房,让人不敢相信这竟是马燕的新家。

在马燕家的桌子上,摆满了课本、参考书、练习本。马燕说:“我现在住校,每天早上7点起床,上满6节课,吃过晚饭后就开始自习,直到晚上10点。我们年级有1400多号人,竞争特别激烈,不努力不行啊。”

校园里的马燕,至今仍吸引着众多媒体的目光。学校刊物上,有她在校园里与荷兰记者的合影;她上了央视的《真情无限》节目;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上学路上》,并一举夺得“金鸡奖”三项大奖。

“你还会回去吗?”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马燕不假思索地回答:“会。到了城市,我还是经常想念我的家乡,我想让那些跟我一样的孩子们摆脱穷困。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像对待我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位乡亲。”原来,每个学期,马燕都给家乡张家树村200多个孩子每人寄去200元的学费。母校预旺中学、马高庄中学,也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安上了100多台电脑。“这样一来, 那儿的小伙伴们就再也不会把因特网当作捕鱼捉鸟的网了。”她笑着说。

机遇使马燕继续了学业,知识改变了曾经的宿命。那个在贫困中挣扎多年的马燕已经远去,从“村民”变成了“市民”,她已经拥有一个属于现代城市女孩的梦,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日记,继续演绎属于自己的童话了。

马燕说:“这里不是我的终点站。”她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一名记者。“因为帮我出版日记的韩叔叔是一名法国记者。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出国!”她的眼中闪烁着希望,她的嘴角洋溢着自信。

标签:;  ;  

触摸世界的日记--马岩的传说_马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